从电影《雌雄大盗》看美国反文化运动

2021-01-27 11:15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10081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盗运动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10081)

电影《雌雄大盗》(又名《邦尼与克莱德》)是由阿瑟·佩恩执导,美国华纳家庭视频公司于1967年发行的犯罪剧情片,其主要内容改编自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雌雄大盗”。本片在美国电影史上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开端,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拍摄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大胆的突破,即使是放在现在来看,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经典作品。电影刻画了邦尼和克莱德这样两个典型的“反抗份子”形象,用来凸显反文化运动背景下青年的诸多特点。本片还非常巧妙结合了故事发生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与电影上映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

之前的学者对美国的反文化运动的起源、过程、结局、意义都有过非常细致的研究,对于电影《雌雄大盗》本身,也有从好莱坞类型电影、公路电影、电影拍摄手法及暴力美学兴起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而将两者结合论述的并不多,所以我选择此主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电影情节、人物、台词的提取,来凸显美国动荡年代的一系列运动。

一、反文化运动简介

反文化运动,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人员的一场反抗运动。在美国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斯扎克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他给反文化运动的定义是:“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 “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由此可见,反文化运动所涉及的领域众多,且对美国的政治、文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影《雌雄大盗》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其内容也呈现出反文化运动的许多特点。

二、电影中的反叛精神

1.反抗现有制度

在电影开始后不久,邦尼和克莱德遇到了无处可去的农民一家,他们所有的家具都堆在车上,因为自己的房子已经被银行没收并贴上了封条。克莱德听完农民讲述的悲惨经历,向写有“银行所有,侵犯者将被起诉”封条连开数枪,还把枪递给农民,让他向那栋本属于自己,却被政府无情剥夺的房子开枪。也正是这段经历,让邦尼和克莱德决定抢劫银行。

电影中所处的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许多人失业甚至流离失所,而造成以上局面的正是曾给予人民美好承诺的美国政府。当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为继,人民开始对国家失望、对政府失望、对现有的制度产生怀疑甚至痛恨。这样看似向封条开枪的行为,实则反应的是对现存体制和制度的不满,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也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在影片中第一次闪光。

而结合到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中,同样也是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之前有研究者指出,反文化运动的实质就是反抗以技术为主体的工业化社会、反对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1。当时的美国,经济高速前进,向着“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而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深层次的危机。垄断经济的扩张、现代科技的出现、组织对个人控制的强化,让青年人们感到自己被束缚,个性和自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承受着巨大压力,再加之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越南战争的刺激,让他们渴望改变现状,于是发起一系列反抗运动。例如反文化运动中的新左派学生运动,就有活跃分子说是一场“反抗压抑人性需求的冷漠和非人性的机器的运动”。所以,由电影延伸到现实中,都是对现存制度的一次反叛。2

2.反对种族歧视

在电影中,黑人出现的时间非常短,仅仅有一个小片段,看似无足轻重,但结合反文化运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我认为这样一个安排一定是导演的特别设计。在上文提到的无家可归的农民身边,有一名黑人是他的助手,一开始只是站在很远的地方观望两位主角和农民的交谈,而克莱德看到他后,便叫他过来,甚至让他也一起向房子开上几枪。有一个画面,是黑人助手与大家站在一起,在阳光下相视一笑。从这个小片段我们能看出,克莱德是对黑人没有任何歧视的,他完全平等的对待他,给予他同样的开枪的权利,他们跨越肤色与阶级的界限和谐相处,共同反抗一切不公的制度。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来说还是有些敏感的,但电影如此直接的呈现,就是用来表现反对种族歧视的意志。

反文化运动中,民权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50年到1970年,这场为美国非裔人民争取民权的斗争一直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静坐示威冲击种族隔离制,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演讲唤起人们勇敢反抗的决心,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愿意加入到呼吁平权的队伍中3。在这样的时代下诞生的《雌雄大盗》,很合时宜又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自己支持的声音,反抗种族歧视也成为了电影中反叛精神的又一生动体现。

3.反抗父辈控制

电影里“巴洛帮”成员莫斯的父亲,在见到邦尼与克莱德时,表面和气善良,而在和儿子两个人谈话时,却表达了极度的厌恶和痛恨,认为是他们将儿子引入歧途,并在最后向警察通风报信,导致二人被警察开枪射死。这样一个人物的设立,除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就是展示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一代和父母之间的代际冲突。在同期的很多电影中,比如《毕业生》,都以此为影片的主题来进行探讨。

反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一代,与父辈的成长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父母一代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经济危机,而60年代的青年人,生长于和平稳定且经济富足的年代,这也就造成了两代人之间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鸿沟。父母仍旧秉持着传统的观念和保守的价值观,而孩子早已渴望自由、平等、个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矛盾不断激化且难以调和,也成为反文化运动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4。比如在莫斯的父亲眼中,邦妮和克莱德“就是两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而在儿子眼中,他们的行为非常酷。莫斯认为非常漂亮的纹身,在父亲眼中很难看。值得一提的是,纹身的图案正是反文化运动的主要标志——鲜花,以及象征和平的鸽子,还有“爱”的单词。从这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对父辈思想和控制的反抗,也是电影想要表现的反叛精神,虽然将其安排在配角的戏份上,但这一内容的寓意是不可忽视的。

4.反对性别歧视

谈到电影中突破性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女主角邦尼形象的塑造。她大胆、自由、无拘无束,想到什么就去做,有喜欢的人就马上和他在一起,这在之前的电影中是非常少见的5。她是妇女运动背景下新女性的形象代表,是独立、平等的女性地位的荧幕理想化。这也使影片在反对性别歧视、主张男女平等方面有了深刻内涵,让电影的文化意义上升到了新高度。

妇女解放运动,同样也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拍摄的年代,正是妇女解放运动火热开展的时期,女权主义者们呼吁消除两性差别,要求各个公众领域对女性开放,使两性趋同。就业平等、同工同酬、生育自由、性自由成为人们支持并为之斗争的目标,并强调女性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决定生活,而不再充当男性的附属品,囿于家庭的琐事,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度过一生。

我认为邦尼身上与女权运动联系最紧密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独立精神。邦尼完全不是一个依附于男人的贤妻良母形象,她热爱刺激和冒险,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这一切都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一路上,她也大多处于领导地位,开车、抢劫、持枪,克莱德很多时候都要听她的意见,这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于女性只能做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鼓励了女性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拥有独立人格,去自由选择职业,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第二点,就是性权利平等,在与克莱德的感情里,邦尼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她主动拥吻克莱德,以及想与他发生关系,这与当时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性权利平等是相呼应的。避孕措施的推广,让性与生殖分开来,女性有了性选择的权利,在控制自己身体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科技的进步,也让女性在拥有孩子方面有了自主权。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对女性歧视反叛和抗争。

三、结语

电影的结局,两个人的悲剧下场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邦尼与克莱德想要用一己之力反抗社会制度的倾斜,用暴力去反抗暴力,这样一定无法成功。影片将他们的形象塑造的宛如正面的斗争者,而将警察刻画为反派,除了与当时美国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背景相关,也无疑是赞扬了他们勇于反抗权威的反叛精神,但同时也对反叛的方式方法做了冷静的思考,强调其正义性与合理性。

《雌雄大盗》重现了邦妮与克莱德的传奇故事,且生动的折射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青年一代,对传统价值观的疑虑不满,对现存文化和政治秩序的勇敢挑战。也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呈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电影的另一个译名《我们没有明天》一样,它歌颂了这段穷途末路的疯狂之旅。这样的反叛精神,无论是哪个年代都非常宝贵,它指引我们不断更新,不盲从权威,在批判的否定中取得进步。这样的反叛精神,体现的是永不熄灭的自由光芒,它本身有着巨大的力量,可以推动整个社会思想的变革,也深深影响了随后的一系列运动、电影,为它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张静芳.反文化现象辨析[J].《当代思潮》,2002(2):58-63.

2.陈通.浅析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 “反文化”的兴起[J].《艺术工作》,2018(1):6-9.

3.于展.民权运动与美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J].《世界近现代史研究》,2018(00):30-51.

4.黄丹妮.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回顾与反思[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5.杜玲玲.美国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转变[J].《电影文学》,2012(15):27-28.

猜你喜欢
大盗运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猴大盗
不正经运动范
风大盗
巧辨易容大盗
园丁vs采花大盗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