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神·创生
——从青少年抗疫主题绘画看润泽生命的视觉艺术教育

2021-01-27 11:50:29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300467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美感抗疫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 300467)

庚子年伊始,在人类步入21世纪20年代的两个月中,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日趋严峻,广大青少年以不同形式创作了大量的抗疫主题绘画作品,展现了勇气、担当、情怀与思想的力量。他们用绘画铭记那些危难前夕警觉的“吹哨人”、疫情当下舍生忘死的“逆行者”以及在困难中发光发热的“时代英雄”,以灾难为题材的视觉艺术教育让青少年画出了真实的情感,给正在焦虑中的人们些许安慰和深思,这种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

一、展现生命力量的青少年抗疫主题绘画

1.给生命有温度的关怀

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第一时间“用心、用情、用爱”创作了大批视觉艺术作品,这些饱含人文主义关怀的抗疫主题绘画,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付出的真挚情感,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有温度的关怀。

东莞市塘厦镇林村小学的李莉诗同学在作品《战胜疫情》中,描绘了白衣战士与病毒斗争的场景,还描绘了林村公寓的抗议宣传画面,可见学生非常注意观察生活;天津市美术中学高一(1)班的李暄同学创作了名为《抗疫》的招贴画,全国医护战线凝结成了勇猛的拳头,形象化的将病毒击得体无完肤;深圳市龙华区潜龙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廖睿健创作了名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从我做起》的作品,他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病毒的形成和传染过程,并提醒大家防治病毒从“我”做起;北京羊坊店中心小学二年(4)班的金五月同学创作了绘画作品《春暖花开》,在希望的田野上,阳光滋润万物,植物生机勃勃,一切显得平静而祥和,作品饱含了小作者期待祖国大地春暖花开、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美好愿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第二小学二年(1)班的闫宸嘉同学创作了作品《狙击》,小作者通过视觉艺术作品呼吁人类拒吃野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一C9班的于佳卉同学的绘画以黑色为底色,刻画了医护人员带着国家荣耀与病毒斗争的画面,致敬无名英雄。

人间春色本无价,笔底耕耘总有情。这些绘画作品充分展现了视觉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打造了一批充满爱的温度、饱含抗疫精神的美术形象,这些温暖人心的作品是时代的见证,它让我们整个社会对战疫情的胜利充满了希望。

视觉艺术需要温度,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温度,温度是生命的象征,这样的视觉艺术教育洋溢灵性,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润泽着青少年的心灵,在面对每个有着不同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的学生时,视觉艺术教育应像一缕阳光关照每个生命个体的完善,呼唤个体生命发展的自觉在场。

2.记录生命崇高的姿态

视觉艺术教育拥有立体化的温度。教师把“疫情”作为“现象”引入视觉艺术教育的“审美”范围,除了考虑“术”的表现,更关注的是“美”与“善”,以及更深层次的“爱”。面对这场灾难,青少年冷静善思又蕴含视觉关怀,表达了内心真实的启示,灾难性场面及以灾难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带来的主要不是形式上的美感,而是精神上的洗礼。

视觉艺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突发的疫情,学校视觉艺术教育只有处理好这些“现象”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对崇高生命姿态的讴歌,“现象”背后的“真”,才是美术教育着力表现的主旨。

二、润泽生命的视觉艺术教育与学生幸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格洛夫曾说:“幸福就是对责任的自觉担当”,通过在视觉艺术的独特个性中渗透生命教育、责任教育,让学生从生命责任出发知道如何创造美、懂得欣赏美,他的精神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命内涵和姿态也会变得崇高和多样。

1.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

学校视觉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学校视觉艺术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完善发展个体生命是视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要准确了解生命本身所处阶段的形态,才能更加准确的将育人方向指向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我们根据心理年龄及综合考虑心理发展特点,将青少年划分为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这样的阶段性,决定了视觉艺术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使个体生命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以及超越等方面有更加准确的标尺。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艺术教师要因材施教。视觉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特点因材施教,为其创造条件,促进其发展,不能破坏其未来发展潜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真实的生命感悟,成全他们个性天赋的解放。

环境对青少年个性发展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要创设舒适有效的美育生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个体生命自由幸福生长的沃土,透过遗传因素,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在环境中得以实现,真挚、自然、融合的校园生态美育环境,是视觉艺术教育对生命个性化发展的润泽态度,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2.培养青少年生命美感

视觉艺术与青少年的生活密切相连,图像符号语言系统的建立对于青少年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思辨有重要作用,是为他们“美的人生”奠定知识基础。而作为青少年获得生命美感的有效途径,学校视觉艺术教育应把如何引领青少年认识美、创造美、建设生命美感当成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审美感知,让青少年学会体会生命美感。美感的产生是直观性的,疫情调动了青少年透过社会现状探寻真善美的真感情,艺术创作实践又让他们进一步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让他们对人生、人性、人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就是生命美感不断形成和提升的过程,正如丰子恺所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

通过发挥审美想象,让青少年学会创造生命美感。视觉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积极乐观情绪、意志力和求知欲,疫情期间饱含大爱与大善的“社会美”,极大程度地激发了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了青少年的创造潜能,通过生命美感实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畅神·创生”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学校视觉艺术教育肩负着工具性及人文性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艺术表现技法,以便让学生掌握借助媒介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因此,美术学科要构建“畅神·创生”课程体系,通过视觉艺术引发对生命生长的共鸣。

1.任务驱动为前提的绘画能力探究

生态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师生共进的过程。在视觉艺术的绘画语言实践教学部分,应采取体验学习式教学方式,体验除了常说的感官活动外,还需要学生的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式与没有思考空间的操作活动不是体验,并不能体现出体验学习的实质。教与学应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要亲自动笔示范,带领学生体验绘画的全过程,从提笔前的思考开始为学生传达完整的作画思路,不能只是简单的做范画,应带领学生从图像角度、文本角度、历史角度分析视觉呈现的技巧。

2.自由表达为先导的思维活力训练

在教学中,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往往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为了方便学生更加主动的探索,我们主张在视觉艺术的设计应用融合教学部分,采用实践活动式引导方式,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和呈现方式为学生打开思路,实施思路引领,拓展思维训练。思维活力的训练要以自由表达为先导,自由表达需要激发点,刻骨铭心的作品需要有生活的积累和对社会、人性、自我的敏锐观察和思考,灵活地运用了实践活动式引导方式,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3.读解评述为途径的综合能力引领

在视觉艺术的素养拓展教学部分,我们主张采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方式,教师要利用多种媒介为学生打开眼界,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作品特别是名作进行二次读解创作。持有多元化的艺术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个性特征,把这种特征再呈现到画面中去,并依此引导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能力引领的初衷。通过导入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形式,建构一座欣赏与创作、古典与当代、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具象表达与抽象表达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透过视觉艺术认识自我、表达自我,促进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

四、结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少年抗疫主题绘画作品在灾难情境下,感恩生命的美好,传递呵护生命的价值,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青少年的巨大文艺力量,有力的传递着生命的真谛和人性的高尚。以任务驱动为前提,尊重自由表达的“畅神·创生”课程体系实践策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润泽生命的视觉艺术教育更加准确的向青少年传递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生命在美术课中自觉在场。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美感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6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科技传播(2019年23期)2020-01-18 07:58:06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52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