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艺术学院 121000)
传统水墨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画面色彩一直以迎合自身民族情感、审美为依托进行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要想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水墨画,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借鉴当代的绘画观念,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以此促进中国水墨画色彩观念的快速建立与发展。
色彩一词似乎始终贯穿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如果要追溯起色彩观念何时产生的,其实,根据后期考证,在原始人类生存时期就已经有“色彩观念”的雏形。他们通过用赤铁矿染制衣物,以此达到美观效果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行为激发着人类对色彩有进一步的审美感知。在之后的生产生活中,这种红色的粉也被运用在了祭祀活动中,人们在尸体的周围撒上红粉,颜色也被赋予着特定的意义内涵,在人们的思想认知中地位逐步加重,此时“色彩观念”已经在人类认知中得到了初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体系也在逐步地发展和完善。此时的“色彩”更受当时的政治动荡及思想观念影响,在魏晋时期尤为明显,社会的动荡使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都发生着变革,一些文人雅士选择放弃仕途归隐山林,为追求进一步的思想、精神解放,他们在艺术思想上也进行着转变,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古画品录》就在这时出现的。谢赫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产生的艺术观点对之后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的“六法论”也被作为当时重要的绘画品评标准而存在,何为“六法论”?其实就是谢赫在《古画品录》开卷时提到了六条评画标准,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以及传移模写。六条标准中唯有一条“随类赋彩”与色彩有关的,所以作为唯一成型的“色彩观念”而言,“随类赋彩”在后人的绘画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用色地位。
后人将“随类赋彩”的色彩观念运用于传统中国画中,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画有着相似的赋色程式。这种程式根据“随类赋彩”的字面意思就可以进行解读,“随”字的词意为跟着、顺从,是以一种动词的形态存在着。“类”是指许多相似性质、相似特征事物的综合,而“赋彩”二字连用就通“赋色、布色、着色”,所以将整个词语连起来,意思就是根据相似的特征将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一类施一种颜色。其实这种色彩观念并非刻板笼统的复制事物,色彩最终的呈现也是会依据客观和主观思想进行呈现。所以这种多元化的色彩观念就作为传统水墨赋色标准而长期存在,不但对当时的画家有所影响,以此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而且发展至今仍对当代的画家有一定的启发。
古代绘画中色彩地位加重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这时得作品多以工笔人物画闻名,先后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等画家,他们的画相同点就是都会“赋色”,画家以劲健人物、衣着线条配上艳丽鲜明的色彩造就了一批受人称赞的佳作。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谢赫、宗炳等一些画论家,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以及宗炳提到的“以色貌色”理论,都被此时的画家所接受,这一切都反映了这个时代对色彩观念的重视。包括之后的隋唐时代,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到达最兴盛的时期,开创青绿山水的画家展子虔,他所创作的《游春图》以其浓丽的设色描绘着自然景色,侧面证明了此时色彩观念正在从萌芽趋向成熟。继承展子虔青绿山水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也为设色山水加上了华丽一笔,除去山水画外此时的工笔人物也大多数赋彩,张萱、周昉的工笔人物用细心搭配的色彩加上笔力强健的线条,成就了工笔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还有被誉为“黄家富贵”的黄荃花鸟画,也讲究色彩鲜明、富丽,这些画家的创作更加证实了色彩观念在当时的主导地位。
即便色彩在巅峰时期如此受人喜爱也免不了会衰落,色彩的兴盛期并未延续太长时间。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逐步萧条,不见当时的繁华盛世,这一切的社会改变也影响着当时的文人思想,老子此时提倡“见素抱朴”反对人为的色彩,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也被多数人所接受,开始推崇道禅素朴型色彩美学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绘画色彩观念的发展,文人对笔墨的讲究日益增强,对绘画色彩的使用技巧极大的衰退,这一切的表象决定了在元代之后“重墨轻色”逐渐观念的形成,色彩就逐步在画作中降为次要地位。
色彩观念在当代其实很受重视,这种思想之所以又重新建立,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在因素,传统绘画在经历了长久以来的素朴水墨观念的影响,产生的作品表现形式逐渐走向单一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转变,人们再次意识到色彩的重要性,并希望在绘画上尝试新的创新与实践。二是外在因素,随着交通的发达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密切,因而各国的文明交流也更加深入,伴随着西方的先进绘画理念传入了中国,中西方艺术开始产生碰撞,中国绘画思想也在此时产生了转变。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大批奔赴西方留学的青年,其中外出留学的画家也将自己学习到的西方绘画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带动着中国绘画思想不断积极前进。提到中西艺术结合当然会想起非常典型的“西学东用”画家郎世宁,他从遥远的意大利来到中国宫廷当画师,不但积极学习东方的绘画风格,还尝试将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相结合上,为绘画的发展做了大胆的尝试,此时西方的绘画方式普遍成为宫廷画家的学习对象之一,一些中国画家已经能熟练掌握西方的赋色技法,这使传统观念与西方绘画理念实现了更好的结合,也使得色彩观念又一次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为色彩观念在当代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色彩观念在当代明显发展是受一场发生于1983年到1989年的美术新潮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当时的画家因为不满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文化中寻找新的血液,而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85美术新潮”。随着创作条件的放宽,绘画思想的中西碰撞,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也影响着一代青年艺术家积极学习西方的观念。其中能将当代色彩观灵活运用之一的画家就是李可染,李可染先生在作品的创作中,大胆的用色使作品极具当代特色,它的作品《万山红遍》在用色上就十分典型,作者巧妙地将朱砂与水墨融合,用大面积的朱砂渲染画面,鲜亮的色彩造就出气势磅礴的红色山体,使红色这种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颜色与传统水墨山水有了大胆的融合,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对作为传统色彩观念的“随类赋彩”进行了冲击,这种对色彩的大胆利用使得《万山红遍》系列作品的出现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所体现的当代色彩观念也影响着当时及后来的艺术创作。
贯穿全文的色彩观念,从最初的“随类赋彩”到后期通过中西结合当代色彩观念的建立,其实都是每个时期艺术家特有的思想观念。色彩经过兴盛衰落到后期又回归,都是艺术创作的不断探索,水墨和色彩的彼此抗衡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产生新的绘画尝试,其实我们应该认清继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协调好传统与当代色彩挂念的融合,最终在一次次的艺术实践中实现更完美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