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涛
一位6岁男孩的妈妈来咨询,她的孩子一年级刚开学,不愿意上学,不爱学习,什么作业都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从来不完成。上课时,别的学生都在听课,他趴着不听讲,甚至考试的时候,连试卷都不写完。孩子也会前后左右地打扰其他小朋友,平时也会重复地闻自己的手,然后变成抽鼻子的动作(类似于很多小朋友的眨眼、咬指甲等行为),丢三落四更是常态。
听着妈妈的描述,我把孩子开学不久发生的几件事情,记录了下来。
其一,一天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孩子告诉老师,有东西吃到了鼻子里,孩子的爸爸(麻醉医生)和妈妈(超声医生)立刻赶到学校,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现。
其二,又过了几天,孩子还是不学习,问他为什么,他说看不清楚。一查,孩子确实有些近视,然后家长又请假带孩子去检查、配眼镜。
其三,有次课间操时间,别的小朋友都跟着广播音乐做操,只有这个孩子坐在地上,把腿张开,做出怪异的动作。老师把孩子的行为拍下视频,传给了妈妈。
其四,孩子总说自己很累,什么都不愿意学,还说自己学不会,即使家长严格要求,也是拖拖拉拉地写作业。
除此之外,孩子在课外或不上学的时候,喜欢跟小朋友玩耍,喜欢看动画片,吃饭也很棒。可以说,除了学习,孩子在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只看孩子在学校、课堂的表现,父母带着他去看医生,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抑郁症?适应障碍?如果孩子服用了托莫西汀、利他林、舍曲林等药物,又会如何?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也考虑,孩子借口有东西进入鼻子,借口看不清楚在家休息,是一种回避,还是一种引起注意的方式?
但是,我并没有建议家长带着孩子立刻到心理科就诊,而是建议他们先观察孩子的行为,多听一下孩子在这些表现中的想法,比如,他为什么会在别人做操时张开双腿,坐在地上?是学习模仿,还是异常?
跟孩子交流后得知,原来他看到别的小朋友能“劈叉”把腿伸得很直,觉得很厉害。他想“如果他的腿是两根棍子就好了,那样就可以伸得很直”。在这之后,我们再去理解孩子的動作(怪异)就在正常范围之内了。同时,与家长沟通还发现了孩子父母在孩子完成作业一事上的“行为不一致”问题。爸爸比较顺从孩子,对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不会严格要求。因为有爸爸的保护,孩子更倾向于爸爸在家的时候不完成作业。
过了两个月,再次跟妈妈谈起孩子,妈妈说:“我儿子跳绳跳得可好了,最近都能考100分!”
设想,如果孩子当时去看了医生,被诊断为多动症或抑郁症会如何?
通过孩子表现的重大转变,针对他们的异常行为,有以下几点总结:
一是时间。
主要是父母要给孩子时间。孩子成长时,也是有心理斗争的。比如,幼儿园时期,孩子从来没有这样听课、写作业,也没有上过幼小衔接,所以一开始上学不知道咋回事,没有认为学习重要或必要,还觉得跟幼儿园一样。后来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然后就可以逐渐适应正常上课,回家完成作业了。
二是引导。
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喜不喜欢考100分,跟孩子一起学习、写作业,也可以把要学习的东西,跟相关的视频相结合,一边学习一边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强化。
三是克服焦虑。
◆当孩子有了“问题”,一些家长会习惯性上网求助,特别着急地确定“标准”答案。但网上的信息更多是夸大的“焦虑贩卖”,可能武断地认为:“孩子病了”!
◆家长对于外界信息的相信程度,远远大于对自己孩子的相信程度!父母越是严格管教,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还有常见的“来访者困境”,面对各种“专家”的呼吁,纷繁复杂的解释,各种治疗方法的宣传,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大多数时候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逐渐尝试的过程中就耽误了孩子!
◆当“问题”标签化的时候,父母的注意力往往会被“问题吸引”,关注更多的“症状”,忽略孩子的其他优点,并放大所有的问题。“让孩子正常学习”成了父母对孩子唯一的期待,却忽视了人生还有许多方面,即使学习最差,孩子仍然是一个有特色的好孩子,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四是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当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更多是父母、老师和医生做出的判断,他们可能都没有详细询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没有分析孩子“异常”行为的起因、发展、强化和消退的过程。
五是相信孩子。
孩子的生活中,决定他成功的唯一重要的变量,是一个相信和支持孩子的成年人的存在。就像上面案例中,孩子爸爸的信任多么重要!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知道该做什么,知道该怎么做。
六是接受孩子。
当我们把孩子定义为“问题”孩子的时候,就会期待一定会有更好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而忘了“问题”具有时间框架,具有环境背景,不具有“绝对的人生失败”的决定性。有时候“接受问题”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当然这个单一的案例,不能成为所有“类似问题”儿童的分析或解决路径。如果家长有同样的困扰,请选择专业的治疗,而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