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文,韩元圣,黄高俊,郑磊
胃癌是临床较常见疾病。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基于恶性肿瘤的高代谢特点以及手术应激刺激、免疫功能低下、营养条件差等多方面因素,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慢性免疫功能紊乱、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增加感染等发生风险[1]。所以,为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需以合理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术后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具有手术适应证、对手术耐受;(3)术前未接受放化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4)术中、术后无大出血情况;(5)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免疫系统疾病患者;(3)肿瘤远处转移患者;(4)合并其他脏器肿瘤疾病患者;(5)对营养治疗不耐受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当阳市人民医院2017 年1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 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3~80 岁,平均(70.5±6.5)岁;体质量48~75 kg,平均(68.50±6.60)kg;手术类型:全胃切除术20 例,远端胃大部切除10 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0 例;手术时间(183.5 ±15.5)min;出血量(160.50±20.50)ml。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2~82 岁,平均(69.8±7.3)岁;体质量45~78 kg,平均(69.20±8.50)kg;手术类型:全胃切除术17 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2 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1 例;手术时间(182.8±16.3)min;出血量(161.20±22.20)ml。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当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术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25~30 kcal•kg-1•d-1,营养液组成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电解质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葡萄糖、脂肪供能比例1 ∶1,氨基酸1.0 g/kg。待患者恢复经口进半流食后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停止肠外营养。观察组予以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按胃癌患者体质量缓慢静脉滴注进行全量静脉营养24 h,静脉营养包括葡萄糖、复方氨基酸等,按比例配制营养液静脉滴注。术后1 d 经鼻肠管缓慢静脉滴注温0.9%氯化钠溶液500 ml,若无不良反应,则于术后第2 天给予1/3 量、第3 天给予1/2 量,静脉营养减1/2 量,第4 天开始肠内营养给全量,停止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制剂选用能全力营养液,术后约7 h 经鼻肠管缓慢滴注温0.9%氯化钠溶液500 ml,若无不良反应,则缓慢静脉滴注能全力营养液500 ml,术后第2、3 天给予2/3 量肠内营养,第4 天予以全量。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恢复通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指标是应用AIA900 全自动免疫仪检测,肝功能指标是应用BS-280 型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3)观察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恢复情况 观察组恢复通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术后恢复情况()
表1 2 组术后恢复情况()
2.2 免疫功能指标 术前2 组Alb、PAB、IgA、IgG、Ig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b、PAB、IgA、IgG、IgM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表2 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g/L)
2.3 肝功能指标 术前、干预后2 组ALT、AST、ALP、TBiL、DBi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3 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并发症 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05)。见表4。
表4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2]。胃癌发生的原因有生活环境、癌前病变、遗传、基因等,患者有上腹疼痛以及食欲下降、消瘦等常见症状表现。确诊情况下优选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3]。经临床证实,多数胃癌患者术前已经有明显的营养不良情况,加上手术对胃肠道功能造成的刺激等因素,导致胃癌患者的胃肠蠕动效应下降、进食障碍,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4]。所以,针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如何改善其营养不良是保障患者术后机体恢复的关键。
肠外营养支持较为常用,可以满足患者的术后康复需求[5],但是存在肠黏膜萎缩以及肠道免疫功能失调问题,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耐受[6]。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符合生理、预防肠黏膜萎缩等优势,直接由肠黏膜吸收,进而能够有效改善肠道黏膜细胞结构,维持肠道免疫屏蔽,有效补充了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另外,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通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Alb、PAB、IgA、IgG、IgM 高于对照组,术前后2 组ALT、AST、ALP、TBiL、DBiL 间无差异,表明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较好的改善肝功能。这是因为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能为胃癌术后患者提供持续且充足的营养,还有效保障了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减少了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整体营养支持效果理想,具有推行实施价值[8]。经临床证实,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胃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营养需求[9-10]。
综上所述,全肠外营养支持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