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红芳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我们编写这部讴歌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报告文学专著,就是要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彰显红色国企不忘初心、回馈老区人民的责任担当,所以取名《反哺》。”在山东能源临矿集团2020年11月举办的《反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扶贫记》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行仪式上,该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反哺》主编王学兵说。
《反哺》一书中的“主人公”,有倾情倾力带领村民让“洪沟”变坦途,自己却猝然殉职在扶贫一线、“魂系沂蒙”的刘建光;有弘扬愚公精神,百折不挠、“挖井不止”的主宝皆;有借力旅游扶贫,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扶贫萤火”潘永才;有一马当先、全力以赴、架起连心之桥的“开路先锋”韩广勤……一篇篇报告文学,向沂蒙老区人民汇报了第一书记感人至深的扶贫故事,唱响了一曲曲倾情为民的浩然长歌。
根据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临矿集团自2012年以来先后选派4轮省直、市直驻村第一书记21人次,分别对临沂市兰陵县、沂水县等20余个贫困村进行包帮,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85万元,撬动社会各类资金1.41亿元,帮助1319个贫困户摘掉贫穷的帽子,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他们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落实产业项目,创出“村企互惠共赢”帮扶模式,探索出一条国企帮扶乡村、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盛夏沂蒙,革命老区,花红柳绿,万木葱茏。
“第一书记来到我们村以后,道路变宽了,夜晚变亮了,房屋变新了,俺们的生活变好了!”在“国家级古村落”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村民们一致点赞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选派的第一书记。
夏蔚镇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分局旧址所在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有着红色的革命烙印。2017年,山东能源临矿集团派出以主宝皆为组长的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进驻该镇甄家疃、晏婴店子、王庄3个贫困村。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党的领导是老百姓的灯塔航标,不论在任何时候,党的建设永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国企的政治优势和成功经验。”第一书记主宝皆深有感触地说。
第一书记驻村后,规范完善村级“三会一课”“三重一大”、村务公开、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党员议事等管理制度,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向村民晒账单、亮措施,促进村级事务规范高效运行。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支部主题活动日,重点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商讨党务村务,研究讨论脱贫措施。按照党员分布,以争做合格党员为目标,开展包环境卫生、包政策宣传、包治安调解、联系服务群众等具体活动,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
第一书记尹占山在王庄村帮扶的2年里,先后召开两委会32次,党员大会17次,参观学习先进典型5个,培训两委干部、党员239人次,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明显加强。村民感触最深的就是村两委能干事了,干的什么都“透明”了,大家的心里敞亮了,意见少了,干劲足了。
《反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扶贫记》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行仪式
仅在甄家疃、晏婴店子、王庄3个村,第一书记们就筹资新建党群服务中心2处,对1处陈旧的服务中心进行修缮装修改造,增加服务办公面积2012平方米,落实光伏发电、恒温库、生姜储存库、洗姜厂、电子厂、农资超市、农家乐、樱桃交易市场、集贸市场等产业项目11个,提供就业岗位124个,增加工资性收入400万元,集体增收40万元,脱贫624人。发挥王庄村沂蒙精神发源地的优势,落实扶持资金600万元,建设沂蒙精神教育基地,设立沂蒙大讲堂、民俗民事体验区、文化长廊,围绕乡村旅游和红色教育品牌搭建运作平台,带动经济发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投入资金230万元,落实美丽乡村建设资金820万元,美化亮化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硬化道路10公里,建设水利项目5个,铺设供水管道20公里,种植苗木10000余株,沿街改貌162户,建设文化广场3处400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29盏。
在扶贫一线殉职的第一书记刘建光所在洪沟村入选沂水县美丽乡村,李晓刚所在上常庄村党支部被评为沂水县“优秀基层党组织”,潘永才所在四门洞村入选第四批中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杨传信所在桃棵子村成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国家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国际美丽乡村”……
2019年8月,在沂水县崔家峪镇磨峪村担任省派第一书记的安宝川,抱着村里的大石头,冒酷暑先后两次奔赴济南去“鉴宝”。
磨峪村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做石磨,已经有500年历史。直至上世纪70年代,村里还是家家制作磨。然而,石磨虽好,制磨却是一件苦差事。人工制磨成本高,年轻一辈避之不及,磨峪村的磨,渐渐停转……
2019年4月,第一书记正式进驻帮包村。已是帮包界“三朝元老”的安宝川未雨绸缪,心里想的是2年工作结束后能够给村里留下点儿什么。通过与村两委座谈,到老乡家里调研,走访老党员,召开村民大会,在网络上搜索,一个大胆而惊喜的想法渐渐在心底浮现,借助临矿平台资源,振兴磨峪村石磨产业。经过4个月的筹划运作,到当年11月底,磨峪村停了的磨再次转了起来,并且是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结合传统的石磨加工技艺,保留住人们心底对“乡愁文化”最原始的记忆。现在,只需把三维图纸输入电脑,机床就能自动生产各个部件。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有配套冲磨设备,不用担心粉尘威胁健康。
“新厂房使用后,再上新设备,每天的产能将达到30盘,年产值600万元以上,利润超过100万元。扶贫资金的占股收益归村集体,党员和村民的个体出资占股收益归出资个人。做大做强石磨产业,让村集体和村民都‘数票子’。”安宝川津津乐道,开始构思建设石磨博物馆,“既能为石磨产业补充文化底蕴,又能传播石磨文化、促进文化振兴,一举两得”!
这个让500年的石磨重新“转动”的故事,正是红色临矿反哺沂蒙的精彩一笔。
“一个村子要想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一个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链。”这是第一书记们的深切体会。第一书记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征求村民意见,针对每个村的实际,形成“一村一策”的精准帮扶思路。
甄家疃村种植生姜和花生,他们就帮助筹资170万元建成50吨的生姜储存窖1处、洗姜厂2座、花生油加工厂1处,形成自己的产业链。王庄村、晏婴店子村种植大樱桃,他们争取扶持资金380万元建设樱桃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农副产品超市2个,投资80万元建设600吨恒温库1座,形成樱桃种植、采摘、销售、储存、农资流转于一体的经营模式。针对村里劳动力闲置的实际,争取帮扶资金109万元,在晏婴店子村和王庄村建设脱贫车间2处,引进服装、电子零件加工厂,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300万元,厂房租赁费用70%用作贫困户分红,30%作为集体收入。争取国家光伏脱贫政策资金1845万元,入股全镇6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人均年增收900元。
为进一步搞活村内经济,第一书记们还在3个村注册成立4个村民合作社,投资240万元建设沂蒙农家乐2处、电子商务网点3个,吸纳贫困户参与。
与此同时,洪沟村丹参种植产业蓬勃兴起,上常庄温室大棚产业欣欣向荣,桃棵子“一山九墅”乡村度假人气兴旺,乔庄村草莓透鲜、瓜果飘香……
“要把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扎根农村,心系群众,集中精力破难题、办实事,千方百计谋发展、促增收。”连续担任3轮第一书记的安宝川描述自己的“驻村心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工作、“孝顺”两不误,2020年正月初十,安宝川带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85岁老母亲一起来到扶贫驻地安了“家”,开始了“携母扶贫”的生活。
2016年3月,在省委组织部对第一书记年度考核时,有的村民误认为安宝川要离任,会场顿时一片叹息,考核会议一度中断,经一再解释,人们才破颜为笑。在任职期满考核会议上,安宝川10分钟的述职报告几次被哭泣声打断,许多村民深情地说,让安书记再干2年吧,我们舍不得他走!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第一书记们心系群众,殚精竭虑,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长足发展,被动帮扶转变为主动致富。结合田家峪村主要作物是生姜和苹果的实际,安宝川筹措资金建设山体生姜储存恒温库1处,年直接收益3万元,由贫困户按股分红,贫困户还可利用生姜的价格波动,择机出售,年间接收益50万元以上,并由此带动全村生姜产业的发展。他还整合社会资金200余万元建设储存能力1000吨的恒温库1处,不但解决了本村苹果的储存难题,而且每年还有15万元租金收入。在该村做起苹果和生姜文章,“果树更新换代”“苹果、生姜的存、储、运、销”“生姜小拱棚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旱涝保收田”等产业振兴计划已付诸实践,全村苹果树更换优质新品种50余亩,推广生姜小拱棚种植110亩,产量提高20%。
桃棵子村“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在沂水县崔家峪镇上常庄村,村民习惯了晚饭后赶到新建的“百姓大舞台”看节目。大舞台的旁边,原来有一家空心砖场,是困扰村民十几年的噪音“钉子户”。第一书记李晓刚上任后,3个月内就“软硬兼施”将砖厂迁走,去掉了村民们的“心病”。而闲置下来的空地,他帮助筹措资金建成了集贸市场,村集体因此增收3万多元。改善了居住环境,发展了特色产业,这位喜好“写写画画”的第一书记又在文化振兴上做起文章,在集贸市场一侧建起“百姓大舞台”,给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添了一把柴”。
感人肺腑的事迹,为国为民的情怀,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引领广大村民谋富图强的“领头雁”作用,感受到了第一书记们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孺子牛”精神,目睹了第一书记们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中的“开山斧”作风,是他们共同奏响了红色国企助力脱贫攻坚大合唱的嘹亮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