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绮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在2014 年APEC 会议欢迎晚宴上,各成员经济体国家领导人的“新中装”展示了漳缎、宋锦、苏绣等苏州地区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精华,展示了苏州厚重的传统丝绸文化底蕴[1]。其中漳缎,始创于明末清初,是由漳州早期生产的漳绸,明末发展为漳绒,后来传到苏州,再由苏州的能工巧匠们进一步研究,将漳绒的织造方法和云锦的花纹图案结合起来,采用束综提花织机的提花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既是贡缎地子,又是云锦花纹,并将花纹织造成丝绒,成为以缎纹组织为地、绒经起花的独特风格的丝绒产品[2]。漳缎作为传统丝绸中的精品,更应得到保护与传承、发展下去。
漳缎是一种起绒类丝织物,是在传统的起绒织物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有学者认为,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绒圈锦织物,这些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绒类织物,其中采用的起绒圈技术为后来的绒织物,包括漳缎、天鹅绒等织物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准备[3]。
漳缎兴起于明末清初,是在漳绒和云锦这两种纺织技术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清代早中期,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纺织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漳缎一经问世,就受到康熙的赞赏,并由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定为贡品,成为皇家御用服饰面料。主要是在苏州织造局进行生产织造,达到了漳缎织造产业发展高峰。文献显示,1908年时生产漳缎的织机达到700~800台,规模宏大。
漳缎产业的衰落开始于清朝晚期,抗日战争时期跌入谷底。清朝晚期,由于统治的腐败和锁国的政策,造成了制造业的发展缓慢,开始落后于西方工业革命国家,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落后于西方的机械化纺织业。鸦片战争后,西方廉价的机械工业造纺织品进入我国,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纺织业,漳缎产业开始快速衰落。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苏州传统丝织业发展受到重创,漳缎产业受损严重[4]。数据统计显示从1937年到1948年底,苏州拥有的绒机从650台缩减到300台左右,年产漳缎漳绒从18万码缩减到8万码。
1949年后,漳缎产业得到了恢复再发展。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苏州地区先后成立了苏州第一和第二漳绒合作社、新光漳绒厂、苏州宋锦漳缎厂,生产漳缎、宋锦等丝绸制品。1966年电力半机械漳缎机研制成功,进一步促进了漳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漳缎与漳绒被称为“封资修”物品,漳缎产业受到限制发展。同时由于漳缎大多采用手工织造,生产效率低下,到1987年,苏州漳缎织机仅剩6台,年产量2000米左右,漳缎产业开始走向频临消亡边缘[5]。
漳缎的加工织造,根据传统工艺流程,可分为准备、整经、织造等阶段过程。
漳缎的生产准备主要包括丝线准备和组织结构挑花纹样两个准备部分。传统漳缎织物的经线一般采用熟丝,而纬线采用生丝。丝线的准备过程主要有缫丝、精练、染色等过程,其染色过程中经丝采用熟染、纬丝采用生染。绒经采用熟丝,在织入假纬杆时绒经起圈,采用割绒刀割绒形成高耸的绒毛[6]。纬丝一般有细、中、粗三种规格在使用。和传统宋锦生产工艺类似,漳缎在挑花纹样(见图1)准备阶段时也要经过打范片、挂牵、挑花本、倒花本和蔸花本等过程[3]。
图1 传统挑花方式
漳缎生产加工的整经可分为牵经、通经、穿经和整机等步骤。牵经,就是根据漳缎品种不同的要求,如总经线数、密度、长度和幅宽等,将篗子上的地经卷绕到上机的经轴上,将绒经穿入绒经架。通经,通过梳理,将地经丝线均匀卷绕在经轴上便于后期的织造。穿经,将地经丝线穿入制作好的五片或八片(五枚或八枚经面缎纹)综片的综框内,绒经穿入花综、起综、浮综内。
漳缎生产加的织造阶段,主要采用带有绒经装置的提花绒机(见图2)进行织造。漳缎采用云锦的缎地起花,又加上漳缎的立体丝绒织造工艺,其织机前部分采用传统的束综提花机,再加上后半部分的绒经架,形成了提花绒机[7]。
图2 传统漳缎织机(苏州丝绸博物馆)
漳缎织物下机要进行特殊的割绒后整理,采用割绒刀沿着起绒杆将绒经割断,起绒杆脱落,进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立体的丝绒花。即竖立的绒丝与光滑的缎纹地组织织物形成对比,进而构成绒花图案[8]。
传统的漳缎手工织造技艺繁琐,生产效率低,织造成本高,阻碍了漳缎织物进入百姓生活,产业发展堪忧。20世纪90 年代初期,苏州丝绸工业体制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丝绸受到极大影响,苏州生产漳缎的丝绸织厂相继改制或关闭,设备被拆损,漳缎的生产处于停产,产品及工艺濒临绝迹状态。
为了保护漳缎这一传统技艺,2009 年政府将其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年列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王晨,市级传承人为马梅君[9]。
漳缎由清朝的织造发展高峰到20世纪末的濒临灭迹,再到抢救保护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遗后”时代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种方式,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实现自我造血[10]。漳缎和宋锦、缂丝、云锦等都是丝绸传统技艺中的精品,适宜于通过生产,将传统技艺物化成产品,进行销售,实现自我造血发展,适合走生产性保护的发展道路。
图3 漳缎手工织机(苏州鼎盛丝绸有限公司)
图4 漳缎铁制织机(云阳镇横塘恒丽漳缎厂)
图5 漳缎织造(云阳镇横塘恒丽漳缎厂)
苏州鼎盛丝绸有限公司的吴建华面料织造团队提供了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将漳缎应用于现代服饰中,是现代设计应用中的经典案例。苏州鼎盛丝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宋锦面料,也可生产少量的漳缎面料产品(图3为传统漳缎织机)。丹阳市云阳镇横塘恒丽漳缎厂胡国平等人将传统的K72型有梭丝织机改造成生产漳缎的铁制织机(见图4,5),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漳缎的织造技术革新与发展,使漳缎产品更易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
漳缎发展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再发展、抢救保护等阶段,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漳缎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的机械化织造。漳缎是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瑰宝,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发展下去,而生产性保护就是一种适宜的保护与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