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绍春,熊 嫣,高培峰
(北京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北京 10248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内涵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深化综改,内涵提质,充分体现交叉融合、集成创新的理念,实现多学科的共同发展与提升。发展新的科研方向,抓好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关键,要坚持“独、特、优、尖”的标准,结合新方法、新技术,引入新人才,组建学术团队,通过有序组织和自由探索开展有高度的研究,从而激发新动能,产生新方向,通过打造领军人才、问鼎重大成果和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老树发新芽”。同时,通过“促交叉、增前沿、育新兴”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学术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实现优势资源汇聚,确保科研创新实践工作保持优势、力争上游。
但是,随着各级各类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也发现了不少普遍存在的问题,①顶层设计规划不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平台建设滞后于学科的快速发展的问题;②高端设备少。高端人才的不断引进、需求不断增长与现有实验平台设备老旧、配套不足的问题;③技术队伍弱。高端设备的不断引进与技术队伍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1-3];④运行机制差。原有实验平台存在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开放率低,缺乏有效的运行评估、绩效考核、成本核算、监督监管等机制等[4-5]。这些共性问题制约了学校快速发展,也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公共实验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就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优协同方式做一些对策探讨,打好基础,提升水平,以期建设,有所借鉴。
(1)凝练科研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应遵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思路[6],成立由校主管领导牵头、部门负责的实验平台建设学术专家领导小组,围绕“交叉、前沿、新兴”,发展“高精尖”方向,凝练科研方向,重点要瞄准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的科学问题强化规划、设计、论证,要充分体现交叉融合、人才汇聚、集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场地、仪器设备和人员等资源的统筹规划,打造开放共享大平台,实现优势资源汇聚,实现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坚持独特优尖,统筹分类建设。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根据各自的技术力量、科研能力和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条件,要坚持“独特优尖”的标准,通过优化存量、强化增量、多方筹资、校院共建等方式分类建设面向多学科、面向高端人才引进需求的通用型设备为主的校级通用型平台(如分析测试中心)和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引进需求的专用型设备为主的校级或院级学科型平台(如各级各类工程中心、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两者形成“交叉融合、资源互补、共享共用、各具特色”的公共实验平台。
(3)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实体管理。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实体化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的发展理念[7],以专职专管、共享共用、管用分离[8],充分体现平台的公用性与公平性为基本原则构建开放型的实体公共实验平台,使平台在管理运行、服务质量、开放成效等方面更加高效、规范、安全、有序;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以平台汇聚人才,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公共实验平台打造成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基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建设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内涵发展,以支撑学科发展,汇聚高端人才、服务教学科研,能够面向社会作为公共实验平台的定位,充分发挥公共实验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这是公共实验平台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
公共实验平台要体现“现代化、集约式、开放型”的建设理念。要以“实用且超前于学科发展的仪器设备、多层次且稳定的高水平技术队伍、务实且具有发展内涵的政策制度、安全且信息化程度高的管理手段”作为建设重点,打好基础,全面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
(1)提前布局、强化购置论证。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高端人才的不断引进,对于高精尖设备的需求不断加大,往往人才到位了,可研究条件欠缺,提出的需求往往两年内得不到解决,对于教学科研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影响很大。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学院提前规划布局非常重要;高端设备更新换代快、资金投入大,设备在购置论证环节,对于设备的技术参数、指标、配置要超前于学科发展又要实用性强,要充分论证设备的投入产出比和综合学术效益。
(2)引培并举、突出能力水平。高水平的技术队伍是公共实验平台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率的保证。以公共实验平台一定要有一支专职专业且稳定的技术队伍为目标,坚持“吸收引进、培养造就、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考虑到技术队伍面向学科广、培养周期长、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要建立持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技术队伍长效机制;队伍建设不能仅仅考虑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要突出技术队伍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要合理搭配设备管理、运行、维护和操作的技术人才[9-10];同时,要重视队伍的稳定和培养,通过对技术队伍的考核、评聘、职称、晋升等政策以及国内外的技术交流、讲座及国内外中短期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有效的技术队伍发展通道,稳定并留住在设备的管理运维、技术水平、功能开发等方面综合素质高、能力水平高的技术人才。
(3)完善制度、规范运行机制。科学有效地管理和务实政策制度保障是实验平台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建设关键是管用、可行,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政策制度[11],以规范平台各项业务流程、促进平台开放共享、提高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为目标,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建立与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机制[12-13]和惩罚措施,并在实践中及时修订不合时宜和脱离实际的办法条例,形成较为有效的制度约束规范。
此外,要规范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成立专家学术委员会、建立主任责任制、平台分室责任教授制度等形式,提高平台重大事宜决策质量,确保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同时要建立公共实验平台的开放预约机制、有偿使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安全准入机制、评估评价机制、团队入驻机制以及交流合作机制等。促进平台向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平台的整体工作效能。
(4)构建信息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作为中心建设规划的重点之一,构建一套从信息发布、用户认证、服务申请、信息采集、过程跟踪、数据传输、统计报表、实时计费、安全追溯及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14-16]。实现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和资源数据信息充分共享,保证公共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全过程预约管理和全天候开放,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防控体系,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门禁、监控、报警)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和预警[17],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提高安全生产的防控手段和管理水平[18]。
公共实验平台作为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教学科研组织运行模式,要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在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进绩效考核评估、提高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要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注重内涵提质,实现公共实验平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优协同。
(1)推进实体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行目标管理。①进一步推进公共实验平台实体化管理模式,明确管理职能和权限范围,科学地设立组织管理框架;落实主任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根据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打破人员编制界限设立关键岗位、骨干岗位、主管岗位和技术岗位,大型仪器设备均实行专人专管、管用分离;②突出实验平台专家学术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在建设规划、设备论证、人员引进、收费定价、运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以“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综合评估、集体决定”为中心的重大管理决策机制,注重学术权力的发挥;③坚持统一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发挥二级学院组织机构的作用,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管理,建立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实体化管理最大的好处就是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加到位、服务更加高效,也是解决未来公共实验平台发展建设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2)促进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实验平台的发展核心是人,要坚持以“搭平台凝聚人气、用平台汇聚人才”为目标,把为高端人才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实验平台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①全面开放共享,制定有效的开放服务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团队入驻机制,支持和鼓励高水平研究团队在实验平台上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②建立分室责任教授机制,切实做好人才技术服务保障工作,促进科研团队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术人才和平台整体技术实力的提升;③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突出能力技术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工匠型”高水平技术队伍。
(4)保障教学科研,支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是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①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优先保障教学计划内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开放课程的开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②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设立开放基金、引进学生助管、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形式,分层次建立不同的培养模式,既要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低年级本科生认知能力、专业能力性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
(5)实施运行评估,注重建设成效。实验平台使用效益情况是一个复杂的投入产出系统,大部分单位是以设备为中心设计很多相关的评价指标,作为公共实验平台应重点考虑综合效益评价,体现平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产出效率,以及在运行管理、功能开发、服务质量、服务收益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按照管理运行、服务能力、服务成效、公众满意度4 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及若干个二级指标实现对实验平台客观、全面、系统地考核和评价。通过对实验平台的整体评估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公共资源服务在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能力;促进学术成果产出,以此形成基于绩效评估结果导向的学校专项资金使用与分配机制。
(6)推进绩效考核,突出业绩贡献。技术队伍的考核评价是高校一直以来存在的大问题,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为推进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综合效益和服务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突出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①遵循“鼓励先进、激励大众、多方评价、注重效益”的原则,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核与评价技术人员工作质量和业绩水平。②绩效考核可分为基础绩效考核和奖励绩效考核两部分,基础绩效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5 个方面,重点考核中心教职工的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考勤情况、服务质量和廉洁自律等内容。奖励绩效考核采用定量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科研支撑、实验教学、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重点考核人员的服务水平、创新能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程度、仪器设备功能开发能力和效益产出等内容。同时,将安全生产情况和用户满意度调查情况也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实现对技术队伍的正确合理有效的评价。
(7)加强成本核算、促进成果产出。高校公共实验平台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成本核算”,既要区别于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测试平台,也要加强成本意识和经营理念,切实提高运行效益。①要统筹核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包括机时利用率、开放率、服务受益面等;②要将承担实践教学量、科研成果产出效益量化,纳入成本核算,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产出综合效益。③要建立奖励减免机制,对于利用平台资源承担教学计划内课程、选修实验、开放实验等实行测试费免收,对于利用平台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产出的高水平论文、技术成果、专利实行测试费减免,各分室责任教授依据年终考核和贡献大小均实行测试费减免。
(8)促进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①要充分发挥公共实验平台在学科交叉融合、人才聚集创新、设备技术先进、成果产出转化的优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开放。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机构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输出技术成果,促进成果转化[19-21]。
总之,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围绕未来发展,布局交叉、新兴、前沿方向,构建独特优尖的高水平公共实验平台;同时,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推进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着力解决在平台建设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公共实验平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最优协同,充分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整体功效,助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