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2021-01-26 09:08:36贾文娟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问卷心理健康考核

贾文娟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 300070)

一、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已日渐成熟,但高职院校却因起步晚、关注度低等原因,无论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还是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皆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对我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制定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时间、地点与对象

调查时间:2019年6月到2019年9月

调查地点: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职工大学、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总院及河西分院、南开分院、河东分院和红桥分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职院校。

调查对象:以上8所高职院校的心理老师。

2.调查方法

采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调查问卷》对我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老师进行调查,问卷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制度建设、硬件支持、监督管理;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师资的资格、配备、教研、培训;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吸收率及心理素质改善情况等内容,从心理健康课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使调查更加深入,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3.调查过程

测评工作采用“问卷星”APP手机在线作答的方式进行,由笔者主持,测评对象为8所高职院校心理老师。测评流程如下:首先由笔者对8位心理老师讲明此次问卷测评规范要求。之后笔者将问卷上传至“问卷星”平台,并将问卷二维码发送至各位心理老师。教师测评完毕后,由笔者进行问卷汇总,数据分析。

填写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填写问卷的被试者与被访谈对象人群相同,教师填写问卷8份。根据如下两个原则剔除无效问卷:一是问卷有空题,未回答完整;二是问卷选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监督管理严格,被试者态度认真,故无无效问卷,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100%。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者分布情况表

二、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关于学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

有87.5%的心理老师比较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心理老师对于政策的学习比较到位,但只有12.5%的学校政策落实与执行的非常好,有50%的学校落实的比较好,但是还有37.5%的学校落实得不太好。有12.5%的老师认为学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视,75%的老师认为比较重视,但还有部分老师认为学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不是特别重视。综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不是特别重视。

2.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相关制度的调查

仅有12.5%的高职院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余的87.5%的学校虽有相关的制度,但不是十分完善。仅有12.5%的高职院校有专项的经费,其余大多数学校有经费但不是专项的,但尚有25%的学校没有任何经费。在专项考核方面,没有一所学校有专项的考核,87.5%的学校有考核,但不是专项的,尚有12.5%的学校没有任何的考核。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制度体系还十分不完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硬件支持的调查

大多数学校以多媒体教室(87.5%)和普通教室(62.5%)为主,比较单一。另外,有50%的学校认为提供的硬件设施不是特别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综上,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硬件支持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的需要,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4.关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

有62.5%的学校将心理健康课设置为必修课,其余的37.5%的学校设置为选修课。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年级全面覆盖了大一新生、大二老生、以及大三毕业班的学生。开设的课时数以20-39课时居多,占到了62.5%的学校,基本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综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基本满足课程需要,但尚有部分学校设置尚需进一步完善。

5.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教材选择的调查

仅有37.5%的学校有指定的统一教材,其余的62.5%的学校虽然有相应的教材,但却是心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挑选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有75%的学校认为教材是比较适宜的,但还有25%的学校认为教材内容不是特别适宜。可以看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建设并不完善。

6.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

八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都开设的教学内容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控制情绪及压力与挫折教育,其他如心理基础知识、学习心理等内容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开设,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考核方式方面,62.5%的学校采取大作业的方式,剩余的37.5%采取开卷的方式,都以书面考核为主,而缺少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7.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

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最多,占87.5%,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方法居多,占到了100%,但具有心理特色的角色扮演和团体训练方法较少,只占到了25%和37.5%,需要进一步推广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各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8.关于心理健康课程师资情况的调查

有50%的高职院校只有兼职的心理老师,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心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还需进一步补充。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有62.5%,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类的教师有50%,在参加培训方面,一年少于1次培训的比例最高(50%),在科研水平方面,有62.5%的教师具有校级课题的科研项目,有62.5%的教师发表过1-5篇论文,说明心理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综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需加强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9.关于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

有75%的学校学生大部分认真听讲,所有学校(100%)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有75%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效果。说明心理课堂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参与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尚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三、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建议

1.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想重视,并进一步加强管理

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认识,无论社会、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从社会的角度,媒体应发挥其优势,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大众转变错误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学校的角度,管理者应消除偏见,将专业课与公共课一视同仁,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制度,加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力度。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与技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应以认真的态度和用心的投入,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每一项内容,并主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制度建设。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将现有制度内容细化,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各高职院校更加明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另外,各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上级制度政策的基础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2.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支持心理健康课程各方面建设

各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建设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覆盖到所有学生,并根据学生年级、专业、兴趣、心理特点等方面统筹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量,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完整详尽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高职院校还应完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场地设施的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基本的场地要求是多媒体教室,另外,还应建设规范的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等,以便心理老师在授课时可采用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测试等具有心理教育特色的教学形式。另外,学校还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的资金支持,以保障心理健康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市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在政策方面也只有“使用优质教材”这寥寥几字,这就为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学校只是心理老师自己选择教材,而有的学校压根就没有教材,只是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来完成授课,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肯定不是十分规范。建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研室可以研究讨论选择统一的适宜的教材,另外根据本校学生心理特点自编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4.合理设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首先,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相结合,必修课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而选修课可以选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比如恋爱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等。另外,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

如果说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在本质,是灵魂所在,那么教学方法手段就是它的外在表现,是魅力所在。一堂课吸不吸引学生,主要是看它的教学方法是否丰富、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有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心理测试法、心理体验法、情景表演法、团体训练法等。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将以上方法融会贯通于心理健康课程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学活动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场地,丰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形式。

5.合理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标准是评判学生是否掌握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考核标准比较单一,主要以书面的作业和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具有便捷性和可行性的优点,但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自我认知和心理调节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时,就捉襟见肘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在知识层面,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作业和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在技能层面,我们可以采用自评、他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我们可以采用书写心灵感悟的方式进行,以考核学生是否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以上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我们就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调节机能和自我认知水平。

6.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专业及素质水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建设是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高水平、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首先,心理老师应是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或是考取了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教师,这是针对专业资质方面的基本要求。其次,心理老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专家讲座,参与心理健康教研组的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职院校还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收入、职称晋升、工作成果的认可等基本利益,这样不仅可使各位心理老师安心投身于他们热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最后,心理老师还应注重自己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提升道德水平,热爱教师职业,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承担教师责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发自内心产生作为一名心理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此次研究提出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涵盖了课程教学的制度建设、评价体系、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考核方法、师资建设等等方面,基本符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可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完善,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问卷心理健康考核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问卷网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