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忧的审美窥探

2021-01-25 23:52:01曹加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善者学思不容

曹加明

语言的学习不只是一场语言品味、运用之旅,亦是一场审美发现之旅!儒家的君子追求“不忧不惧”,但是他们并非一无所忧。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君子之忧,不是忧虑于“恶衣恶食”,亦不是忧虑于“人之不己知”,即不是忧虑于外在的人与事,而是具有高度的自省意识,是内忧,是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君子的此种内忧,蕴含着难得的审美资源,值得细细窥探、赏析。

一、忧“德之不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学之目的就是修道进德。《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人之为人的最上等的追求,忧虑“德之不修”正是其自强不息,完善自我道德的生命体现。立己立人之举,首在“立德”。立什么德呢?当然要“取法乎上”,立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子之自强不息所修炼培养的中庸之德,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成功时不忘乎所以,失意时不一蹶不振;顺境中立己达人,逆境中君子固穷;“老吾老”,亦能“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还能“以及人之幼”,进而实现厚德载物之追求;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亦能“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行走在修德之路上,人,才能活得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不为浮名所束缚,不被功利所牵累;方可“不畏浮云遮望眼”,逐步踏上生命的“最高层”;才会更易思考、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朴素而内发的生命理想……正如颜回所言:“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立德修道之人,不必遗憾“既已大修而不用”,亦无须担心“不容”——“不容何病”?因为“不容然后见君子”。因为人生天地间,本质上不是为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是要立德立己,立己立人!因此,对“德之不修”的忧虑,所彰显的正是君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美!

二、忧“学之不讲”——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之美

孔子曾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学”是“为己”之“学”,因此,“学之不讲”是真正的“为己”之求学者的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为了真正学得为人之道,求学者是“学而时习之”,是“人不知而不愠”;会自觉地“温故而知新”,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会“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更会“一以贯之”。因为忧虑“学之不讲”的真君子懂得学思结合,他们深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理。他们不仅知道思离不开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亦懂得思考——懂得真正的求学者必须虚怀若谷,能够自觉地“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更知道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学思结合,方可真正地“进学”,真正完成“为己之学”。

更为难得的是,忧虑“学之不讲”的君子,不仅能够追求学思结合,能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更会自觉地“笃行之”。因为没有“行”,所思所学就很难接上蓬蓬勃勃的实践的“地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知”就很难化为立身行事的实践之举!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可将明代思想家所追求的“致良知”的人生目标落到实处。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每一位忧虑“学之不讲”的真正的求学者,都会在学思结合的同时“行动”起来,追求学以致用,这不仅是致力于“用”的目的之达成,更是“学”的真正落实与展开……因此,君子的“学之不讲”之忧中,流露的是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之美!

三、憂“闻义不能徙”——闻义则徙,当仁不让之美

君子之忧中,还有“闻义不能徙”之忧。笃定地求索道义、仁义,是儒家君子的核心目标,正所谓“当仁,不让于师”。真正的学者,当然不是故步自封的固执的颟顸者,而是既有原则又能够应时知变的通达之人——所谓有原则,当然是坚持“仁义”“道义”之追求;而应时知变不是要见风使舵、明哲保身,而是指不固执己见、泥古不化,而能够闻义则徙,闻义而动。

在“闻道”的道路上,君子真可谓矢志不渝、惜时如金——“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夕死”,他们也要坚定地“朝闻道”;哪怕只剩一朝一夕的时间,他们也决不虚度,仍致力于“闻道”。陈寅恪先生在岭南大地上以口述的方式著述,以实现他的“闻道”“求道”之理想,某种意义上,不正是在捍卫他写给王静安先生亦以自勉、兼以勉励“读书治学”之士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大道”吗?

在“求仁”的路途中,真正的君子是“当仁不让”,决不推诿卸责,甚至能够在危急的时刻不惜“杀身成仁”,以捍卫“仁义”,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所坚守的,正是“求仁得仁”之“仁”,正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重于泰山”之“仁”。

在“取义”的征途中,儒家的君子是闻义则徙,慕义而行,在“义”面前,决不做一个局外的“看客”,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便毫不犹豫地“舍生而取义者也”。此番选择,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深思熟虑后的郑重抉择!谭嗣同先生在本有机会求生的情况下,毅然坚定慷慨地坦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所选择的“自嗣同始”,不正是孟子张扬的“舍生而取义”之举吗?

毋庸置疑,“闻义不能徙”之忧中的闻义则徙、闻义而动、当仁不让之美,在“立德树人”的今天,不仅具有文化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四、忧“不善不能改”——闻过则改,择善而从之美

“不善不能改”,亦是君子之忧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君子的了不起之处,不是在于其永远正确,更非在于其永远手握绝对正确的真理;而是在于他们有勇气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善”与过错,进而闻过则改,择善而从。

儒家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闻过则改的勇气与行动无疑昭示着真正的君子是能够冷静从容地审视自我的省察者,而非狂妄无耻地掩饰自己丑行陋形的欲盖弥彰者。

一个人,有勇气省察自己,无疑是其闻过则改的前提;而闻过则改则是免于陷入自欺欺人之“泥淖”的先决条件,是其不愿落入“自以为是”之认知陷阱的应然选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能够忧虑并且警惕“不善不能改”,其中蕴含着相当难得的清醒之美、冷静之美!

能够忧虑“不善不能改”,能够理智地闻过则改,已然不错;但是还有一种更值得践行的抉择,这就是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必”字,将求学者的谦逊低调表现得淋漓盡致,没有妄自尊大的狂妄叫嚣,没有小人得志的飞扬跋扈,没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随遇而安”,而是不失时机地向“同行”之人学习、请教。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体现的不是是非不分、善恶不论的颟顸和愚昧,而是从容观察、冷静辨别的智慧;一句“其不善者而改之”,极大地拓展了求学者生命完善的视域——不局限于“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正面领悟和学习借鉴,而是同时关注、省察到“其不善者”的一面,进而反观自身,及时“改之”,迅速地校正自己的言行与人生的“航向”。这样的悟性之美无疑值得世人关注!每一位致力于“认识你自己”的生命自觉者,应该都不会对“不善不能改”之忧中的闻过则改、择善而从之美视而不见!

细心窥探、体味,“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之君子之忧,亦是蕴含着相当审美资源的富矿,其中蕴藏着易被忽略、然而又值得珍视的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美;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之美;闻义则徙,当仁不让之美;闻过则改,择善而从之美。语文学习,需要在语言品悟、理解的过程中展开审美发现,这不仅关乎“语言建构与运用”,亦关乎“审美鉴赏与创造”,还关乎“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更关乎师生的生命成长——因为被“美”与“文化”滋养的生命才更容易生长得蓬蓬勃勃!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善者学思不容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56
“疫”不容辞勇担当 履职尽责克时艰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38
个人卫生不容小觑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06
我的学思历程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学思结合敲响语文学习之门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6
法不容篡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史上最严环保执法不容“耍赖”
公民与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25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39
《论语》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