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统一: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2021-01-25 15:44严泉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制度建设

严泉

摘  要:在制度建设目标上,新时代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基于整体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之上总体设计,在两岸社会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民生共同体四个层面有效推进。加强新时代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在加深彼此认识的过程中求同化异,创新制度安排,点滴积累共识,扩大两岸共同点,保持适度差异性,在两岸关系的多变性、复杂性与挑战性中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初步形式,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式统一”。

关键词:制度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融合式统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21)01-003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新问题,结合对台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服務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战略目标的新论述。新时代两岸统一论述和对台工作的重心,已经从广义的“追求统一”“维护统一”,进入更加具体的“落实统一”阶段。“融合式统一”是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在经济、社会、文化与民生领域,通过有效的两岸共同体制度建设,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完成深度融合台湾社会各阶层的战略目标,最终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以往学界较多从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角度探讨融合发展问题,也有学者分析“两岸族”台胞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关系,还有学者强调中华文化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聚焦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提出以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方式实现“融合式统一”的目标。

一、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目标

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阶段性要求,是实现“融合式统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始终致力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密切两岸来往,厚植共同利益,实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道路,让两岸前途、民族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两岸中国人手中,尽一切可能排除至少是降低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制度建设目标设定上,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基于整体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之上总体设计,在两岸社会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民生共同体四个层面有效推进,以完成“融合式统一”。

(一)两岸社会共同体制度建设目标:“两岸一家亲”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建设

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国家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思想内涵。抚慰心理创伤、解决现实问题都需要亲情和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无论哪个政党、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两岸之间要通过不断扩大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用真诚、善意和亲情拉近心理距离。在以祖国统一为目标的国家认同指引下,两岸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可以增进两岸社会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寻求双方连接点,扩大彼此共同点,增强相互包容性,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进动力。

(二)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目标:经济一体化与祖国统一的经济基础建设

在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上,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区域整合,从局部区域合作向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化目标推进,避免台湾地区经济与大陆实现所谓“脱钩”。可考虑建立两岸城市和经济区发展合作的对接机制和平台,全面深化落实两岸“新四通”(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和行业标准共通)和“小四通”(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在局部区域合作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将合作机制推向建设两岸共同市场,打通两岸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两岸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两岸专业合作平台建设做起,打造制度化的两岸共同大市场。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有助于形成两岸产业链的对接合作和两岸共同市场的实务操作基础,为全面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创造条件。

(三)两岸文化共同体制度建设目标:心灵契合与祖国统一的文化认同建设

心灵契合致力于弥合两岸同胞的心理差异、治愈台湾民众的心理创伤,是国家统一的价值层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表明国家统一目标的侧重点从“形式统一”走向“心灵契合”,要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努力“聚同化异”。两岸交流说到底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血脉相连、源远流长的共同精神家园。“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同质是两岸文化整合的坚实基础,也使两岸文化整合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1]在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文化之根,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强化理解,发挥各自在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积攒更坚实的人心基础。“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就是两岸命运共同体最为坚实的基础。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源泉。与两岸之间的经济利益和其他联系相比,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更为深刻。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可以说是维系两岸命运共同体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2]心灵契合与祖国统一的文化认同既克服了“一国两制”无法解决的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差异,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放大两岸社会不同点、忽视两岸社会共同点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缩短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构建全民族的、跨越两岸的共同价值观。

(四)两岸民生共同体制度建设目标:社会融合与祖国统一的民心基础建设

随着“31条惠台措施”“26条惠台措施”的相继落地,台湾同胞进一步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享受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同等待遇,两岸融合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大陆愿意在民生利益方面融合台湾同胞的权利与利益诉求,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两岸民心利益的融合。在民生利益层次,要多照顾台湾同胞的利益需求。在民心利益层次,要立足于两岸共同创造与分享新的利益。“民生利益融合与民心利益融合,内涵层次是不同的。民生利益融合是民心利益融合的基础,民心利益融合是民生利益融合的目标、高点。”[3]民心是全体人民表现出来的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现象、事实作出的评价性判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台湾同胞分享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红利与机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意涵。两岸民生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出发,继续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为台湾同胞来大陆学习、生活、工作、创新创业提供同等待遇,为台湾同胞广泛参与大陆经济建设、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创造有利条件。

二、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内涵

从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现状来看,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两岸社会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民生共同体建设面临新挑战。从需求性来看,两岸不同步的命运共同体需求,阻滞了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设计。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形成两岸融合的牵引力,是我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关键问题。其解决之道就包括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

(一)两岸社会共同体制度建设的国家认同内涵

一是“九二共识”与两岸社会共同体的国家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试金石”与“照妖镜”。“九二共识”是两岸社会共同体国家认同的根本保障原则。在“九二共识”的指引下,当前大陆对台政策需要进一步法治化。二是社团交流机制与两岸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分为两岸民间交流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两岸民间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融合机制、两岸职业群体的交往机制等。三是基层社区交流机制与两岸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要点包括认真探索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新办法、新理念、新体制,分享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经验和成果,引导两岸人民在共同社会生活中加深了解、培养感情、凝聚共识,夯实两岸互动、互信、互惠的群众基础。

(二)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的经济整合内涵

一是新时代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两岸共同市场的基本机制、专业化平台机制、治理机制等。二是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制度建设。重点领域是促进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推动高科技产业标准升级。三是两岸中小企业金融合作的制度建设。重点内容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台资企业集中地区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以及台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四是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建设。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下,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大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是福建省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台湾自由贸易港区的对接,在两岸局部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便捷化。五是上海进博会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目标是以上海进博会为契机,提升两地经贸发展的品质。六是“一带一路”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内容是引导两地经贸合作努力向“一带一路”沿线扩展。

(三)两岸文化共同体制度建设的文化认同内涵

一是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机制。应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可持续性机制的研究,重点关注交流方式、文化政策、项目选择与合作形式等机制内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的核心是通过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深化,形成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共同政策。三是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育机制。深入开展两岸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好文化交流人才工程研究。四是文創产业合作的自贸区模式。未来需要加强文创产业的自贸区模式研究,包括建设文创产业发展贸易、研发、融资与人才四个中心。在自贸区内探索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机制,在文创产业的商业模式、服务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两岸联合营销中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形象和品牌产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构建与文化认同。未来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构建要关注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与合适的路径选择,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四)两岸民生共同体制度建设的民生福祉内涵

一是两岸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区模式。两岸城市社会融合首先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规划应该重视台湾社区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平台和机制引导台湾同胞服务社区,在参与和互为服务主体中实现融合,打造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两岸城市融合发展模式。二是创业合作与两岸城市青年共同体机制。创业合作不仅能解决两岸青年就业问题,而且有助于两岸青年社会共同体的构建。这种青年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将加强两岸青年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的理解,有利于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是两岸社会融合的治理机制。在制度层面,要研究如何为两岸同胞融合提供大量的制度、经费、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建构一个符合两岸社会关系发展特色、适应两岸社会协同发展需要的共同社会发展体系。

在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规划上,两岸社会文化与经济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涉及面较广泛、最丰富也易于实现,有利于提高“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支持度,有利于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设计积累实践经验。新时代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建设,充分体现“融合式统一”的价值内涵。“融合式统一”创新制度安排、点滴积累共识,扩大两岸的共同点、保持适度的差异性,是在两岸关系多变性、复杂性与挑战性条件下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初步形式。

三、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路径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但是,当前两岸交流合作模式无法在较短期限内直接解决国家和平统一问题。民进党再次上台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我们有新的战略思考。关键性问题是祖国大陆如何建构一个足够容纳台湾各方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以经济社会政治一体化的方式,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路径应充分体现“融合式统一”的战略方向。

(一)两岸社会共同体制度建设路径:以“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为中心

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期,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摆脱了长期的紧张和动荡,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走上了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台湾社会的“两岸化”现象也日益显现。台湾社会发展中的經济、文化甚至政治等层面都逐步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构成台湾整个社会“两岸化”的新现实与新趋势。“在台湾社会‘两岸化这一大趋势下,两岸双方必然继续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争取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福祉。”[4]在新时代两岸社会共同体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反对“台独”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原则性立场。大陆对“台独”的态度已然从“遏制”升级为“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台湾同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为历史文化差异及两岸分离的现状产生了国家认同的分歧,所以反对“台独”必须坚定一个中国认同[5]。在两岸社会共同体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一个中国原则是“九二共识”的实质组成部分,“共谋统一”是“九二共识”的前提。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祖国统一的远景目标,两岸社会共同体将沦为空话、失去生命力。

(二)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路径:以共同市场建设为中心

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涉及关税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范围。两岸共同市场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从低到高、最终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渐进过程。大陆经济和台湾地区经济同以中华民族为底色,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者互补性质明显,有利于增进同胞福祉和共同利益。大陆经济体量大、政策扶持多、工作力量足、消费能力强,不受岛内政党轮替因素的影响,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地域。两岸经济共同体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应该以共同市场建设为中心,推进两岸经济区域整合,从局部区域合作向两岸经济一体化迈进。“‘两岸经济一体化是一国主权之下的两个关税区,在市场机制推动下所形成的密切经济互动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建构某种制度性的安排,以进一步发挥相互的比较优势,彻底消除市场障碍,推动经济的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在经济、财政、货币等政策方面的协调,并最终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过程。”[6]建立两岸城市和经济区发展合作的对接机制和平台,全面深化落实两岸“新四通”和“小四通”,在局部区域合作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将合作机制推向建设两岸共同市场。

(三)两岸文化共同体制度建设路径:以中华文化认同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在中国统一过程中,文化上的统一是最基本,也是最急迫的工作。”[7]两岸中华儿女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在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要有促进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有新发展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行动,这是厚植和平统一的文化、社会基础的内在要求,是两岸同胞实现心灵契合不可或缺的一步。文化交流相比其他形式更深刻而长久,可以稳固两岸关系的基础,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更好地走向世界。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台湾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两岸文化共同体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实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努力构建两岸交流机制,通过加强两岸文化界高层互访、举办两岸文化论坛等方式,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机制化。

(四)两岸民生共同体制度建设路径:以两岸社会融合为中心

社会融合首先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融合。“两岸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当和平共处,各抒所长,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双方要以进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模式,共同建构新型的生活方式,造福于两岸人民。”[8]在两岸民生共同体制度建设中,可以按照台湾“工业造镇”模式,为台湾同胞创造熟悉的工作环境;引进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为台湾同胞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包容个性、法制安全的生活环境。遵循“全面开放”和同等待遇原则,在社会政策层面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和工作机会。推动两岸民众在生产、就业、求学、教育、市场、消费、居住、婚姻、医疗、养老、娱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整合。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工作就业、出入境等方面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为台湾同胞来大陆生活、定居提供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努力寻求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先行,使上海、昆山等台湾同胞聚居的城市社区成为真正的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是借鉴台湾社区自治的历史经验,在台湾同胞集聚的社区,建立一套民众参与自我治理的机制,实现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绩效的最大化。“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发展嵌入于两岸社会交流合作中,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将有助于深化和巩固两岸经济一体化与文化融合成果,夯实两岸政治合作的社会基础。”[9]

参考文献:

[1]  王鹤亭.和平发展与统一进程中的两岸文化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1-86.

[2]  李鹏.中华文化对维系和巩固两岸命运共同体之意涵[J].现代台湾研究,2012(Z1):28-33.

[3]  郭伟峰.习近平两岸融合发展理念与和平发展的关系[J].中国评论,2018(4):2.

[4]  王晓虎.2008年以来台湾社会的“两岸化”研究[D].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4.

[5]  刘红.台湾“国家认同”问题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0.

[6]  盛九元.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9):81-86+89.

[7]  朱新民.到中国统一之路[M].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178.

[8]  陈孔立.“台湾生活方式”解读[J].台湾研究集刊,2014(4):11-17.

[9]  肖日葵.两岸社会整合的理论意涵与两岸桥接平台的架构——兼论“闽台社会共同体”建设之可能[J].台湾研究集刊,2015(6):87-94.

责任编辑:孙德魁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制度建设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梁锦松:“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