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婉华
花都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有广州市“北大门”、“后花园”,“中国皮具之都”等美称。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花都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花都将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航空都会、枢纽花都”的远景目标,今后五年经济社会主要目标是:推动“国际空铁枢纽、高端智造基地、创新活力都会、绿色宜居花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花都在经济、产业、民生等多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据了解,花都201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2.76亿元,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7.2%。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突破,汽车、临空高科技、智能电子三大产业集群加速集聚,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如今,全区高新技术企业7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31家。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85.96亿元,1家企业獲国家科技进步奖。
花都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连续两次在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席会议评价报告中排名第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量居全国第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花都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事业显著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花都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
回顾过去,展望将来。记者获悉,广州花都在“十四五”期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那么,“航空都会、枢纽花都”远景目标要如何一步步实现?广州花都坚定不移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区之本,在不断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空铁枢纽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推动花都逐步从“空铁枢纽”转变为“经济枢纽”。
广州花都提升国际空铁枢纽能级。加快广州北站二期站房建设,推动T4航站楼、广州北站至白云国际机场空侧专用轨道线、广州北站至白云机场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创新“白云机场一广州北站”一体化空铁联运模式,实现高铁、城轨、地铁、公交等各类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高效换乘。
广州花都提升国际空铁枢纽能级。图为白云国际机场 图/关振伦
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枢绍。花都打造高效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枢纽和经济体的运输通道,构筑幅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提升航空货运运力,将花都打造成全球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提高货物通关效率,缩短货物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拓展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辐射全国的快件物流网络。
打造大湾区北部国际消费枢纽。发挥空铁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快集聚国际国内消费资源,提升消费服务,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需求,将花都建设成为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
打造大湾区北部国际旅游枢纽。发挥空铁融合“流量”优势,整合串联广州北部(花都、从化、增城)和清远南部(清城、清新、佛冈)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积极引导、承接境外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把花都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花都正建设“一核三带”。记者了解到,“一核”即空铁融合发展示范区。花都着重建设绿色总部经济功能区、广州北站商务功能区,充分发挥空港、铁路港辐射带动作用,集聚高端要素,打造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而“三带”即东部临空数字创新带、西部高端智造带、北部生态涵养带。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东部临空数字创新带着重建设临空数字经济功能区、智能电子功能区,紧紧依托白云国际机场,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广州数字经济核心区,主动对接中新知识城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临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西部高端智造带则着重建设汽车智造功能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共享汽车,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集群,成为广州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北部生态涵养带着重建设生态休闲文旅功能区,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健康休闲、民俗创意、都市现代农业等。
花都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花都建设大湾区绿色金融深度合作示范。依托“大湾区人才集聚高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进一步加强与港澳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具有花都特点、体现湾区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认证体系、评价体系,共建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
该区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促进项目合作,设计“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大力引进港澳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同时,还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势,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编辑/余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