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2021-01-25 03:27:26柳红明孙世豪
四川水泥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意象理论

柳红明 孙世豪

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柳红明 孙世豪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本文借助“城市意象”理论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展开设计研究,以宏观的建筑学角度探讨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及改造再利用,并且总结了当今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更新中的所存在的局限。通过“城市意象”这一具体的城市设计理论手段的引入,有助于历史建筑保护更新落于现实。从城市意象理论对历史建筑群体的五大要素设计手法出发,使建筑物更具有活力,建筑改造和保护技术更具有理论实践性。

城市意象建筑保护建筑设计运用

0 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建设水平的提高,历史建筑被源源不断的修复技术和改造理念充斥着左右,潜在于表面的不少问题也被揭露出来。出现历史建筑原有部分遭到破坏,相对应的周围环境没能得到相应的保护,身在建筑改造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城市小部分体量遭到恶化等一些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造成城市现代化建设难以完成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工作难以进行,影响了城市建筑文脉的更新换代。二战后,西方世界就开始启动了保护和改造历史建筑的相关工作,而我国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起,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引起重视,所以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这一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历史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生命,重新让历史建筑获得生命的最佳途径就是利用建筑设计这一手法去保护和改造历史建筑。本文以“城市意象”理论为主要探讨方向,重点研究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运用,对如何实现历史建筑保护更为合理、更为妥当做出分析。探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打破单纯从建筑修复技术对历史建筑的单一改造,努力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所存在的局限。通过引入特定的理论“城市意象”,构建出建筑设计手法与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之间的理论联系,这将有助于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工作的发展。历史建筑保护改造和更新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将城市意象理论五大元素结合到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改造工程中,体现出设计理念的突出作用,使历史建筑改造后更具有活力。

1 探讨城市意象理论的实践性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在保证历史文脉延续性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对城市意象理论中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从保护性、改造性、技术性三个方面指导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以及更新,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建筑设计手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其中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对历史建筑群中的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空间建筑设计五个方面起到核心作用,努力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矛盾,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设计做一个简单规划。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以及更新设计的探讨,希望能提高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建筑物历史记忆,使历史建筑得到更好地发展。

凯文 · 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是对道路和节点具有历史文化有关形象的塑造,突出本地特色,扩大城市形象的影响力,做出当地具有的品牌特征;其次,从“生态,城市,文化”的这一角度看历史建筑及景观意象,合理开发历史建筑空间,保护土地生态景观资源和环境。三是注重历史建筑特有的物质形态及其历史文化特色,让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与现代城市建设工作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根据城市意象理论,将城市意象理论设计要素与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更新设计相融合在一起,可以用来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并努力创造生态,美丽,文明,和谐的城市意象。

2 城市意象中五大元素的运用

2.1 城市意象中建筑道路设计

根据建筑学理论的基础得出,道路对于建筑的布局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城市意象理论中关于道路的设计表达出道路元素是共识度最高的图像元素,即“中心区域+径向”道路布局设计概念:有多个主干,街道方向清晰,路网处于同质状态。但是目前在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一些被历史建筑物遮挡的街道和车道与主要道路之间没有连接。因此运用建筑设计手法,合理的对道路进行改造,增添桥梁和道路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必要对这些支路进行分类,合理地组织交通网络,并建设出多层次的道路类型,以便将来改善道路设计,进而让历史建筑的周边道路因素变得清晰自然。

2.2 城市意象中建筑边界设计

目前,较多历史建筑的边界展现出模糊状态并且没有特征,例如城墙和河岸等一些边界元素缺少,所以就会让人觉得区分不开现有建筑和历史建筑。而且历史建筑周围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空间结构和空间形式不同,在人们的图像意识中形成了隐秘式边界,对于这种边界范围建筑施工人员也会模棱两可,尤其是处于红线周围的可改可修复的历史建筑。因此,为了准确划定历史建筑改造中所附属的边界,根据城市意象理论中边界设计的这一项对历史建筑进行修整。利用现有的建筑技术在历史建筑周边设立围墙或者景观小品,或者设计出分隔开历史建筑和普通建筑间应有的分界标识,比如利用原本历史建筑的特色增添相应特色景观使其历史建筑更富有特点,清晰辨别于普通建筑。

2.3 城市意象中建筑区域设计

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中容易出现对于区域的功能概念划分不清,在城市意象理论中关于建筑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不同区域空间所担任的功能被分化为几个部分,这就要求建筑设计手法中对建筑外观方面要有区别化的对待,比如在建筑风貌、形态上利用建筑技术对外观的材料的选配应用使得建筑外立面具有相似性,或者通过建筑结构的调整使其具有区别化,因为在一个城市中建筑汇聚着城市发展的各自职能。然而,对于历史建筑应该根据所在的每个地区的功能和性质的不同而进一步完善,才能让历史建筑更好的适应所在城市的功能布局。

2.4 城市意象中建筑景观节点设计

目前,广大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工程中都会出现建筑节点问题,比如历史建筑附近或者周边景观建筑节点很小,或者只有少量节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历史建筑周围较为清楚的建筑景观节点不能为人群实施相应的服务(比如休息)。其原因是一般历史建筑都存在于街区中交叉路口繁杂而且车流量大人口数量多的地方,然而我国大多数的居民更愿意在休闲绿地和广场空间的角落拐角处进行活动,或者是街道面前进行聚集和休息。所以根据城市意象中所提到的节点元素运用于其中,在历史建筑改造和保护中多多建立景观广场之类的空间与节点,譬如在历史建筑所在道路交叉口修建较小的休息广场来提供居民的活动方便以及聚集活动。

2.5 城市意象中建筑地标设计

在历史建筑中建筑地标代表着历史建筑的标识性,是一个建筑物给人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历史建筑当中地标性建筑多为具有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其中,只有少数在居民记忆中脱颖而出。在城市意象理论中地标元素在理论五大元素中起到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利用建筑地标这一元素,在未来的历史建筑地标设计中,应设计出能够加强刺激人们记忆力具有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空间效应的建筑标志物,使得周围人群可以直接观察到历史建筑所在的区域,使得历史建筑在城市布局上更具有突出特色。

3 总结

在城市意象理论中五大元素的指导下,反复思考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城市意象理论,最终将具有实现价值的城市意象理论运用到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通过合理设置城市意象理论中的五大元素,利用建筑设计手法对历史建筑进行正确引导,证明了历史建筑乃至整个城市建筑的复兴是可行的。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过程中结合建筑设计手法也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手法与引导,才能形成理论中的良性循环,让城市意象理论为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城市意象理论中建筑设计手法运用也要注意一点,针对不同的历史建筑、不同的城市肌理、不同的功能要求与社会需求应合理选取五大元素。城市意象理论中元素的运用倾向于先对历史建筑较小范围进行更新,然后再扩展到其它范围,其反应过程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所以初始阶段对历史建筑要利用建筑技术进行可控的改造,这样对未来历史建筑施工的结果也会有一定的预见,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同时还需注意的是,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城市意象五大元素的引入对历史建筑保护起到激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意象五大元素也会受到历史建筑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历史建筑向着更适合的环境方向发展。因此,城市意象理论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历史建筑所存在的环境条件进行修正并且自我调整的灵活灵动型设计。

综上所述,基于城市意象理论指导下,在确保延续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过程中可以利用建筑设计手法实现对历史建筑的物质更新,功能适应。城市意象理论中所应用到的建筑设计手法是一种适合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的运用模式。对于这种应用而言,能够在解决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的问题中起到较大帮助。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春秋)李耳,陈涛.老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6.4.

[4]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获.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M].刘念雄,吴梦姗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英]丹尼•卡瓦拉罗.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文化理论关键词[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M].^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2.

[7][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单霁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5.

S210

A

1007-6344(2021)04-0216-02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意象理论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