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龙,关利海,郝成龙
(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 产品工程部,辽宁 沈阳 11004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活动的增加,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典型的行为包括接打电话、发送和查看短信、查看时间、使用手机应用等,其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在行车时打电话会严重干扰驾驶员的注意力,使得发生车祸地风险比正常驾驶时高4倍以上[1]。国内学者对不良影响做了量化分析[2]-[4]。驾驶过程中频繁使用手机或者在较高车速下使用手机,其安全隐患更大。本文借助信息技术自动地、准确地获取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的手机使用行为,从群体数据出发,客观地分析此危险行为的覆盖率以及使用情况。
1.1.1 使用手机行为判断
通常情况下使用手机的基本入口操作从外部按键开始,外部按键包括:主屏幕键、电源键、音量键、触摸屏。分别监控以上按键的触发状态,来识别驾驶员是否使用手机。
定义广播接收者 BroadcastReceiver,并重写 onReceive方法,回调信息中监听 Intent,分别处理 Intent状态。通过registerReceiver方法注册定义的广播接收者,已达到监听按键触发的目的。
1.1.2 获取GPS数据
通过LocationManager类获取GPS定位服务,发送GPS请求时,监听位置变化的时间间隔设置成1000ms,通过获取Location对象返回所有GPS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方向角、速度、精度信息。
1.1.3 记录数据并上传
创建后台运行service,在线程中间隔1000ms获取一次GPS信息,若在时间间隔内监测到用户使用手机,则进行标记,与GPS信息组成一条记录存储在本地sqllite数据库中,最终通过Socket连接上传数据并存储至数据库。
应用显示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手机显示界面
通过线下活动,招募日常驾驶频率较高的车主志愿者,手机安装数据采集工具App,在驾驶车辆之前开启应用并置于后台运行,App可以自动监控并记录车主操作手机行为。
由于城市道路环境车流较多,使用手机影响注意力导致的危害更大,是本文考查的主要范围。而且行车距离、时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客观地描述车主使用手机的情况。因此,行车数据在导出时通过条件过滤,条件1:最大速度低于90千米/小时,条件2:行驶距离大于5千米,条件3:行驶时长大于6分钟。
满足过滤条件的数据集总量如表1其所示:
表1 数据集总量
1)开车使用手机的人数占比
表2 使用手机人数统计
图2所示,高达91%的人群在驾驶过程中存在使用手机的行为,危险行为覆盖率较高。
图2 使用手机比例
2)开车使用手机的行程数占比
表3 使用手机行程统计
图3所示,在所有行程中,超过半数的行程都发生过使用手机行为。
图3 使用手机行程比例
本文针对6194条使用过手机的行程单独做如下分析。
3)使用手机基本情况
表4 使用手机情况
从使用手机时车速的均值、中位数来看,驾驶员平均在缓行速度下使用手机。但仍存在个别驾驶员在较高速度下使用手机的行为。
4)不同车速下使用手机次数占比
表5 不同车速下使用手机情况
由于GPS采集精度存在波动,将速度为0~2(km/h)之间的均认为是停车状态。图4所示,在停车状态(等红灯、堵车或主动停车)使用手机的比重最大,达到27%,将近70%的使用手机行为是在缓行状态下(速度小于 30 km/h)发生的。存在5%的使用手机行为是速度大于60 km/h情况下发生。
图4 不同车速使用手机次数占比
5)单行程不同使用手机次数下的行程占比
表6 单行程不同使用手机次数下的行程数
图5 不同使用手机次数下的行程占比
使用手机时的车速越快,其危险程度越大,同时在一次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频次越多,带来的驾驶安全隐患也越大。
图5所示,69%的行程使用手机次数能够控制在1-5次,如果用于处理紧急的手机业务,虽然不提倡,但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存在将近 10%的行程使用手机次数在 10次以上,个别行程在20次以上,显然严重影响驾驶安全。
本文通过实现数据采集工具来收集驾驶过程中的手机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描述了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危险程度。后续研究将引入使用手机的行为作为驾驶风险因子,用于保险公司对驾驶员驾驶征信、车主驾驶习惯画像的模型设计中,将数据通过车联网平台对接到保险平台[5],并通过提醒和奖惩的形式督促驾驶员养成良好的驾驶行为习惯,共同维护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