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研

2021-01-24 11:08:41庞晓光
民主与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做学问读研学问

庞晓光

我的一位学生跟我说,有一次她和男朋友吵架,男朋友冲她嚷嚷:“你读到研究生有什么用,毕了业不还是一样要嫁人吗?”这就是所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考研那年,我同学不屑地说,只有你们这些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才去读研。这些话或多或少透露出读研的动机和取向。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进一步高涨,达到377万,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人,这意味着,除却往届考生和其他可能的因素,仍有近三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考研。

说起考研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大概就是功利的考虑。这也难怪,中国人向来讲究实惠,无论是“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诱导,都隐含着读书的功利倾向。从古至今,从科举考试到高考、研究生考试,他们成了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我认为,功利的考虑真的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成为终极目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后剩下的那个东西”。 这句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要知道,只有“那个东西”才是教育的灵魂!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在考研动机中排除了“或改变命运、提升自我,或梯荣阶禄、随波逐流”的动因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如果我们不把考研当作躲避就业压力的桃花源、改变自身命运的转换场,那么它的原初意义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对学问的追求。

何谓学问,读书算是学问吗?不尽然。当读书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即读什么书,求什么知识时,读书才可能忘我投入,所以学问总是围绕一定的困惑来进行的。这就是孔子讲的“困而学之”。

人是一个充满困惑又不甘困惑的动物,他总是试图要摆脱困惑。古诗云:“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忧”从小的方面是自己的人生困惑,从大的方面说,是家国的兴衰,人类文明的前途,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的思考。而有价值的思考是一定要追溯来龙,分析去脉的。所以一旦当我们接触到所谓的学问即人类文明成果时,就相当于前人将那个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可以接棒继续跑下去,这就是通常讲的薪火相传。如果我们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接了一棒,也跑了几步,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参,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人的肉体生命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苏轼就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的确,就物质实在而言,人世间有几件东西经得住时间的消磨呢?终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唯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可以永世长存。新中国著名诗人聂绀弩写过:“月落乌啼霜满天,一诗张藉已千年。彩云易散琉璃脆,只有文章最久坚。”论及文章的不朽,不能不提已有副君之重的曹丕在《典论·论文》说过的一段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其实,人本身作为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者这样一种矛盾性的存在,不甘心也不能忍受我死了,连我的身体、灵魂都不知道哪里去的虚空。普通人只能通过自然基因的接续(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达成所谓的无限、不朽;做学问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通过社会文化基因的接续来完成无限和不朽的理想。人类文明正是由无数这样在物理时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接续下去的。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中,把不朽看作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而这也正是中国的志士仁人、圣哲先贤在凡世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做学问高远的意义和价值就显露出来了,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志业和人生境界啊!得享永恒,夫复何求?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追求太过高标而飘渺,非“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卓绝努力所不能达到。然而我们都知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道理,意识不到做学问的深层价值,不肯追比先贤,而仅仅把它作为梯荣致显之具,那就是取法于中甚至取法于下了。记得已故学者邓正来说过,“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学问。如果一个人平时做人都是雕虫小技,那么他做学问也一定是雕虫小技,不可能有大气象。”于是我们看到,许多研究生即便接了文明的接力棒,也是乱跑一气,“学问”速成之时即是速朽,浪费时间消耗个体生命不说,也是对社会、历史、文明的亵渎。

上面谈的是从生命的纵向度来看,做学问让人超越个体生命乃至不朽。从当下来看,做学问可以让人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超越人的当下物质存在本身,从而接近人之为人的本真。

学术中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全身心专注于某个问题时,你就是在与古往今来的思想者对话,这时外面世界的敲扑喧嚣,牒诉倥偬无影无踪,完全沉浸在客观知觉和思维的宁静世界,从而获得做学问极为宝贵的主观的精神的自由。

我曾经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感受:“也曾有过没有思路、不知该如何着笔的苦闷,这时论文成了我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对象;也曾有过灵感突来,染翰操觚的兴奋与惬意,那时虽身处斗室,亦能感受到用思想洞察世界的博大,从而更加体会到帕斯卡的金石之言‘思想使我们囊括宇宙’的真谛、东坡先生的‘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幽渺意蕴。”学问,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思维的快乐,理智的愉悦是任何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无法比拟的。想一想,当你一直思考的问题有了解决途径时,肯定会有醍醐灌顶、甘露滋心之感。在翻译完马赫的《科学哲学讲演录》后,我写道:“翻译虽然清苦,却也充满趣味和挑战。当您将一个个长句子分析透彻,将相关代词对号入座以后,复杂变得简单了,混沌变得有序了,模糊变得清晰了,一个蛮横乖张的句子突然变得温顺起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种感觉真让人兴奋并有些上瘾。”

亚里士多德说,从沉思中获得的快乐相当于神的快乐。沉潜于某一问题中的人,确实可以接近“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自由状态,这时的精神是在与天地往来,在喧嚣的世界中遗世独立。精神的自由不是虚无的,而是理想的现实,是内心极其博大充实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这是生命充满兴发、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的源泉。黑格尔说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学问是最能接近人的本质的活动,这时候的人最像神。

由此可见,求学问不仅仅是求知识、求思想,更是求见识、求价值、求情怀。做学问的态度与人生的态度息息相关,学术与人生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来回应前面的問题,“如果在考研动机中排除了改变命运、梯荣阶禄、随波逐流、甚至提升自我的动因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我觉得答案至少是上面谈到的两层意义,即在纵向延长生命的时间,在横向拓展生命的空间,让本来微不足道的个体生命通过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而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关联在一起,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做学问这种知识的生产活动,是需要生命的担当的。如果我们每个准备考研的人,在自己盘算的“小九九”之外,能在上述层面重新思量一下考研的目的和价值,读研的态度会不会就此不同了呢?是不是因此会有意料之外的更大收获呢?窃以为,在看待考研、读研这件事情上,我们应该增加这个比较审美的高远的视角和显隐价值相统一的整体观。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尚国敏

猜你喜欢
做学问读研学问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2
鸡叫的学问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8:26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24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16
做学问与搞创作
特别健康(2018年7期)2018-01-27 11:48:10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你还考研吗?
做学问像爬山
环球时报(2009-10-14)2009-10-14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