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霞 吴咏梅 曾 颖 徐璐璐 王 露
1.重庆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重庆 401121;2.重庆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重庆 4000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老年人多发性、常见性的疾病之一,是以呼吸气流受阻为主要特征,出现反复咳嗽、咯痰、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肺部慢性炎症性疾病[1-2]。COPD 患者每年有0.5~3.5 次的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AECOPD 是COPD 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规范治疗AECOPD 是COPD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大和艰巨的医疗任务[4]。近年来,有报道表明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用于治疗肺病[5]、老年急慢性疾病[6-7]等均有较好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MDT 诊疗照护模式用于老年AECOPD 患者快速恢复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研究经重庆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我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配合;③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 年更新版)》[3];④较好治疗依从性;⑤GLOD 分级Ⅱ~Ⅳ级[8]。排除标准:①无法理解或不能如实回答问卷;②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③有精神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④有严重代谢疾病及恶性肿瘤;⑤充血性心力衰竭、胸腔积液、肺栓塞和心律失常而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难。两组年龄、病程、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性疾病诊疗照护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DT 诊疗照护。MDT 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开展:(1)成立MDT 诊疗小组。小组由呼吸治疗师、器械医疗师、康复训练师、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责任护士及老年医学主任医师等8 人组成。组内成员均经过相关培训及考核通过。(2)建立患者基本信息、病历信息及MDT 成员个人档案共享平台。实现患者基本信息及其病历动态记录清晰并可高效共享,医务工作者信息同样有据可循。(3)全面开展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9]。CGA 档案包括一般社会学资料、临床评估与治疗记录等组成。(4)MDT 管理规划:①根据CGA 评估结果,制订患者治疗及照护方案;②责任护士对患者存在的临床问题进行密切观察及开展常规护理;③呼吸治疗师负责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并据此针对性地制订患者的呼吸生理治疗方案,如教授患者如何咳嗽与清除分泌物,如何进行缩唇呼吸及避免快速浅表呼吸以克服急性呼吸困难;④康复治疗师负责患者衰弱程度的评估与调节,协助其进行全身性运动、呼吸肌锻炼和康复教育;⑤营养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失调并分析其原因,并根据患者每日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需要量及患者的进食情况制订营养治疗计划,且避免热值高、油腻等食物的摄人;⑥药剂师与医师共同调整用药方案,监督用药以减少不合理用药;⑦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和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详尽了解其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险类型以便及时提供相关干预和帮助。(5)诊疗照护的实施及调整:①对患者逐步实施进行阶段性的诊疗照护方案,所有诊疗措施均以有效保持患者生理功能为目标;②阶段性地对照护效果进行评估,剔除不必要与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或功能损害的药物、治疗措施,并根据病情调整诊疗照护方案,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相关并发症及导致患者功能下降的发生;③听取并整理患者对MDT 照护实施的意见或建议,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必要的小组讨论以优化照护方案。
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以下指标:①利用慢性阻塞性肺病功能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10]评估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情绪和活动能力对患者的影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项进行0~5 的评分,合计40 分,依据评分结果分为轻微(<10 分)、中等(10~<20 分)、严重(20~<30 分)和非常严重(30~40 分)4 个等级,得分越高则状态越差。②利用改良版呼吸困难评级量表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11]评估患者呼吸状况,其中“在费力运动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为0 级、“有气短现象”为Ⅰ级、“在平地行走时因气短而行走缓慢或是需经常停下来休息”为Ⅱ级、“在平地行走100 m 左右便要停下来喘息休息1 次” 为Ⅲ级、“平静状态下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能做任何事情” 为Ⅳ级。③利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12]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ADL 量表由10 项内容,每项10 分,共计100分。总评分可分为3 个等级,其中100 分为生活自理;<40 分为重度功能障碍(Ⅲ级),生活明显需要帮助;40 分≤ADL 评分<60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Ⅱ级),生活需要一定帮助;≥60 分则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Ⅰ级)。④两组呼吸机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及住院满意率。其中,住院满意率分为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 个等级,其中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CA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CAT 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CAT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AT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AT 评分比较(分,)
注:CA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严重程度
干预前两组mMRC 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mMRC 评级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MRC 评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MRC 评级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MRC 评级比较(分,)
注:mMRC:呼吸困难指数
干预前,两组功能障碍等级及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后,两组功能障碍等级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功能性障碍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干预后,观察组住院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5。
COPD 是遗传与外界环境如基因、年龄、颗粒物暴露、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炎等综合因素所致的疾病[13-14]。目前COPD 患病人数较多且无法治愈,有研究表明COPD 所致死亡率占我国全部死因的11%[15],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6]。对于AECOPD 患者,有研究表明因AECOPD 住院治疗的患者若长期预后不良,则5 年病死率为50%[17]。此外,AECOPD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龄、伴随疾病、急性加重史及急性加重程度、机械通气时间、出院后长期氧疗以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等[18-20]。加上老年COPD 患者均多病缠身、恢复能力弱[2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老年AECOPD患者至少一种合并症,且存在一定躯体性障碍。故常规专病专治模式已无法适应AECOPD 患者的诊疗照护需求。对于内科急性期老年患者多进行多学科会诊,据报道某三甲医院针对70 岁以上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占全院会诊总量的52.67%[23]。此外,有研究表明COPD 患者多伴有衰弱及衰弱前症状,然而衰弱尤其是衰弱前期症状可通过多学科MDT 干预逆转[24-25]。故MDT 医疗照护模式应用于老年AECOPD 患者的快速康复治疗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功能障碍等级及ADL 评分比较
表5 两组住院满意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本研究在吸取国内外AECOPD 诊疗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老年AECOPD 患者开展MDT医疗照护模式。该模式在患者入院时即开展综合评估,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订诊疗计划,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操作,以最小化降低急性加重的影响为目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肺病功能严重指数CAT 评分与呼吸困难mMRC 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指数ADL 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印证了相关病症采用MDT 诊疗模式的应用价值[6-7,25]。本研究还发现,MDT 模式对于缩短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提高住院满意率等均有显著意义。这是因为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治疗方法、患者情绪管理及生活管理状况密切相关[26],MDT 模式从患者身心疾病出发,注重患者“身心同护”,可直接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仅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和住院满意率的提高,而且也降低了住院成本。
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医疗照护模式不仅有助于老年AECOPD 患者肺功能的快速恢复,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医疗照护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