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鹏
第一工作室在成立之初,由沈铭存教授担任工作室主任,教学方向是写实为主的古典主义倾向,课程的安排以人物写生为主,更多的考虑是解决人物肖像的问题,教学上侧重写实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到2015级的同学毕业为止。后来,由于沈铭存教授的退休,教师配备及一些实际的原因,第一工作室很难再延续原来写实的教学理念。自2016级之后,教学的理念及方向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调整、改动,形成了目前一工的教学方向。现工作室教师有黄少鹏、汪鹏飞、廖有才、吴志军。
第一工作室现在的教师团队是2016年之后组合的,教学理念是在一种共识中确定下来的,但由于一切都是新的开端,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一种试探中逐步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对艺术有一种相对广度上的认识,把西方当代的艺术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以塞尚及马蒂斯之后的若干绘画理念作为教学的着重点,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相应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最终让西方现、当代的绘画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碰撞并产生火花,就像当年荷兰的凡·高,法国的杜飞、马蒂斯吸收了东方艺术的某种意识或理念进行自己的创作实验一样,而中国的林风眠、吴大羽以及当今的尚扬、夏阳四位先生的绘画思维大致亦是如此。我们认为,如今的中国传统艺术由于历史和客观上的原因而产生了文化上的断层或者缺失,其实,传统的东西还有许多在今天仍然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挖和探究。我们想通过教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对传统艺术在本质上有一个重新认识,让它们在当代的语境中重获新生。在教学的模式上,我们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也算是我们工作室教学上的特点: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担心不能照顾好小孩,等等。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这个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说身体最初的痛苦,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
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工作室的学习阶段,我们着重打破学生那种考生模式下的基础训练的绘画思维,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更多接触美术史,使他们切实了解更多的绘画形式及不同的绘画理念,拓宽视野,打开胸怀,虚心地接受更多不同的绘画思维。在二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画面构成的训练,将写生的对象进行概括、提炼,使画面形成明朗的色块关系和结构关系,目的是建立一个好的画面框架。我们追求的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参考客观对象去建立一个理性的、完善的、有趣的画面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在整体上经营画面,让他们用不同明度、纯度及冷暖偏向的色块布局,在画面中形成和谐而具有个人倾向的审美关系。
黄少鹏 太湖石与竹 布面综合材料200 cm×200 cm 2019年
汪鹏飞 苍之二 布面丙烯200 cm×200 cm 2019年
廖有才 物语 布面油彩150 cm×140 cm 2017年
余凤艺 远眺平寨鼓楼 布面综合材料 140 cm×160 cm 2019年
蔡笃志 水街 布面油画 100 cm×150 cm 2019年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会拿马蒂斯、勃拉克、莫兰迪、贝克曼以及中国明代版画、日本浮世绘的典型作品做范例,分析画面不同的处理方法及一些共性的东西,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总之,该问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可用于统计分析和验证并购后的品牌真实性变化情况及其与顾客品牌识别和顾客购买意愿的关系。
西方当代艺术盛行实验精神,画家对于绘画的表现方式进行大量新的尝试,在思维意识及观念上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觉得艺术始终与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它不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之中。当代艺术与当代生活分不开,无论是意识、审美、情感或对于事与物的态度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因此,我们的艺术应该具有当代的意识;至于古代的艺术,它也是萌生于我们的文化的根基之中,文化上的血脉注定了我们摆脱不了,我们没有理由去遗忘,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方式让往日的经典重获新生。
秦铁崖道:“今日之事,无论如何,贤昆仲都得过秦某这一关。试想想,即便擒住乔十二郎,若在比武中输给秦某,受伤致残,又怎能将疑犯带走?如此说来,又何必分什么先后?”
基于这种绘画的理念,我们想让学生打破焦点透视的固定模式,让他们真正地去理解散点透视的好处,使自己在处理画面时有更大的自由度,摆脱了客观的限制之后,想象力得到发挥。当然,散点透视也是在一种理性思维之下去做的,它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我们要收集大量的例证寻找依据,在教学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东方的绘画思维深刻地影响到西方的绘画,凡·高甚至用油画去临摹浮世绘,而马蒂斯的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中国的书法匾额,从他很多作品里,明显看到明代版画的痕迹:室内地板是俯视的地平线被故意抬高,而人物和其他景物则是平视甚至是仰视的。这种处理手法,在中国明清时期民间的木雕花板中很常见,木雕的匠人对于此种手法的应用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巧妙之处令人叹服。其实,中国的古人并不是不懂透视,只是他们觉得不必太在意对象的客观性,而是让画面去展现人的意趣及审美上的格调,一切东西都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为我所用。
在教学上,我们尽量让学生多了解些当代艺术的思潮及新的艺术观念,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同时,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让他们真正地了解传统,使当代的思维能够连接到传统的根上,让外来的绘画形式与本土的文化意识自由、和谐地相融。
我们认为一工教学最终追求的是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的审美情趣更有格调一些。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安排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周讨论会,让学生自己从美术史中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大家,然后找出问题一起讨论。这个活动很有效,它不仅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同时也锻炼了讲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理念,从中让他们打开了眼界,对艺术相对有一个广度上的认识,日后追求艺术在思维上至少会清晰一些。
绘画的教学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艺术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它可以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借鉴前人的成果,但不能死守不变。艺术的天性是创造,不断地重复就是一潭死水,恰恰在教学上,可以教的是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从前人的成果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教学生,而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规律性之后,往往需要再突破原来的东西,自己去寻找并建立与别人不一样的“自我”。从教学的经验来看,我们往往事先要设定一个能够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的“套路”,通过这个“套路”帮助他们解决画面的基本问题。当然,当你教会学生这些“套路”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独立并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吴冠中先生比喻的风筝不断线,不过这里说的风筝是想象力,不断的线是“套路”。实际上,我们常常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有明确的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全班同学的画千人一面,感觉是一个模翻出来的,缺少个人的性情和特点。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套路”要求,放羊式的放任不管,虽然可能会各有各的样貌,但往往会发现画面中最基本的东西或该讲究的东西没有了,这也是另一种问题。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与拿捏分寸之前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预先的判断,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走出掌握技术之后的“套路”,说个不那么贴切的比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时像医生,采用的方法需要对症,有时也像导航员,为迷失的学生指引方向,前提是老师要有那种本事。
李立华 等 布面油画 140 cm×140 cm 2019年
韦明思 侗家橱窗 亚麻布油彩丙烯180 cm×120 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