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福元
上小学之前,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常去东邻找小伙伴黑子玩。黑子的父亲是个老中医,个头不高,人也瘦弱,伸出的手指竹枝似的。他看起来不好相处,但其实待人极和善。
在我的印象里,这位老中医的屋子里有很多书,除药书之外,还有一匣匣旧书。这些旧书是蓝布皮的封面,侧面有布扣,用骨簪别好。
有一天,我發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开本比较长,纸很黄很薄,两页两页地背对背连在一起。每页上半部是图画:山水、树木、农舍、牛马、小桥、人物、舟船;下半部有竖排右起的一列列大字,大字旁边还有蝇头小字,而且有墨划朱笔圈圈点点,整本书透着药香。
书上的图画吸引了我。我虽不识字,却很有看下去的兴致。以后每到他家,我都要翻看这本书,仿佛与这本书有个前生的约定。
也许是被我专注的神情和对那本书爱不释手的样子打动了,有一天,老中医很慷慨地将书放在我手里说:“这是一本《千家诗》,送给你了。小孩子是要从‘三百千千’读起的。”
以后上学了,识字了,我才知道“三百千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加上《千家诗》。
得到《千家诗》后,我先是识图,然后认字,渐渐了解了里面的内容。孟浩然的《春晓》使我看到了另一个“处处闻啼鸟”的春天;杜牧的《清明》给了我一个“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鞭策着我。
儿时对《千家诗》的热爱持续升温,所以一直到初中毕业,我都不间断地痴迷于背诵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不管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还是中国最长的汉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我都倒背如流。粗粗一算,少说也有几千首。
另外,《千家诗》还促使我开始写诗。我出版的第一本集子就是诗集——《早春》。后来我又开始写小说、散文……可以说,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皆源于一本《千家诗》。正所谓“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千家诗》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
书是有血统的,《千家诗》就有着最为尊贵的血统。具有这种血统的经典书籍,会为一个人打好精神世界的底色。
直至现在,《千家诗》仍是我的枕边书,它影响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