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北海抗疫驱魔

2021-01-22 00:18刘喜松
文史春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伍连德天花鼠疫

刘喜松

2007年3月和6月及2011年2月,笔者3次远赴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总图书馆档案史料馆、伦敦市档案馆收集到一批广西北海档案文献资料,其间,还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徐家汇外文图书馆寻找到许多北海史料。梳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史料中每每有“疫情”记载,字里行间透露的是百年前北海人民抗疫驱魔的史迹。

抗鼠疫

翻开《北海市志》,里面有关于伍连德氏《鼠疫概论》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北海初发生鼠疫。此后,此病每年均有发生。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罗列氏(北海海关医官)目睹一次北海鼠疫爆发,病死400~500人,此后,光绪十年(1884年)至二十六年(1900年),每年发生病例由几十至盈千不等。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北海发生鼠疫,时间持续2个多月,死亡近千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海发生鼠疫。此后未有鼠疫发生。”由此可见,北海最严重的传染病是鼠疫,这种世界头号的烈性传染病曾多次在北海流行。

1876年北海开埠。1882年4月,发生开埠之后的首次鼠疫,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当时北海海关医官罗列氏(J.H.Lowry)对此次鼠疫的爆发流行做了调查,其调查报告载入1882年的《北海口岸的医药报告》:“鼠疫最初在钦州发生,在北海以西60英里,很快传染到廉州,再传到北海。不单是贫民受到打击,房屋较好的居民同样遭难。鼠疫先传染给家畜和虱类,再就到人类。一旦得病,几乎没有能医好的……这类似淋巴腺鼠疫,常在云南发生,造成大量死亡。”他估计,“25000居民中,有400~500人死亡。这种病在3月底开始发生,继续蹂躏,程度渐渐减弱,至6月底完全消失。离北海19公里的廉州镇,以或多或少的严重情度,一直到8月份才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一个欧洲人染上这种病。虽然那时他们亦住在简陋的中国房屋中,并被不卫生的环境包围。这帮助证明这种说法:疾病之所以容易发生,部分是由于住房条件差的贫民不卫生习惯引进的。”

1897年11月,英籍护士波顿来到北海,就经历了1898年3月、1899年3月、1902年3月、1909年3月、1910年3月、1911年2月、1913年3月等7次令人恐慌的鼠疫大流行。每当毁灭性鼠疫肆虐北海时,波顿护士总出现在抗击鼠疫最前线。她在病房里救治病患,帮忙收养遗孤。这些史实就记载在当年外籍医护工作报告里。1899年3月,北海发生了开埠以来的第4次鼠疫大流行,疫情如江河决堤,横扫北海城镇。患病重者,往往全家毙命,死者不计其数,疫情之严重为开埠以来之最。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北海普仁醫院报告写道:“鼠疫从3月份开始,4月份达到高峰。很多人染病2天后就死亡,很少有幸存者。有些病人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发现死亡了。北海有好几间商店都关门了,有一间商店,一家七口人在一个礼拜内就死了五个人,连棺材都来不及买。人们经常看到死于瘟疫的人被人从家里抬出来。”北海普仁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柯达写道:“这个流行病是由鼠疫引发的,只要家里发现死老鼠就会很紧张。有一位妇女来到医院找我们咨询,她告诉我们说,她家里发现了两只死老鼠,她该怎么办?不久之后,她又带一位邻居来询问发现了死老鼠该怎么办?后来她把丈夫带来医院,经检查发现他腹股沟处有肿块,这是鼠疫的体征之一,我们给患者做些治疗,那天晚上他病情恶化,发高烧。第二天早上,该患者的太太带着她的女儿到医院来拿药,请求我们收留她的女儿,否则她也会得瘟疫。我们答应了她的要求,她的女儿留在了女子寄宿学校。次日郗来医生到她家出诊,发现她高烧并失去知觉,3天之后就去世了。她的邻居也死于鼠疫。医院的厨师感染了鼠疫,我们立刻送他到病房治疗,将所有的厨具全部进行了消毒,请厨师的太太来照顾他,他太太说他们家的佣人5天前就得病了,但这一情况厨师并没有告诉我们。2天之后,这位厨师也死了。有个星期天,一位平时来参加祷告会的妇女死于鼠疫,她丈夫已于6个月之前溺水死亡,留下3个孩子。她女儿找到我们,说没人愿意帮助他们掩埋她母亲的尸体。为此,我们收留了这3个孩子并帮助处理后事,之后我们又收养了亲人死于鼠疫的3个孤儿。”郗来医生在1899年的工作报告中对此次鼠疫灾难也有记载:“这一年3至4月,主要是救治患鼠疫的病人。鼠疫很可怕,几乎每一个染鼠疫的人都会死掉。”在那段极其艰难的日子里,绝大多数人还处在万分恐惧、不知所措的时候,波顿护士却全身投入防疫工作中,配合医生抢救鼠疫患者,帮助掩埋死者尸体,收养死者遗孤。

1910年,北海发生了开埠以来的第7次鼠疫大流行,北海普仁医院英籍医生谭信的工作报告记载了当时救治工作情况:“那年春天,北海暴发了可怕鼠疫,死亡人数占北海总人口的10%,这次鼠疫疫情持续了2个月左右不见好转,我们不得不开设一处地方为鼠疫病人做治疗,当地政府的一位主要官员帮助我们腾出一所旧的中国医院,隔离病人,鼠疫疫情就被控制了。”报告映照出北海普仁医院与地方官府联手抗击鼠疫,以及中外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鼠疫最前线的身影。

1913年3月至5月,北海发生了开埠以来的第9次鼠疫大流行,《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记载:“本口时疫自去年12月中即已发现,本年3月更甚,直至5月间逐步稀少,适5月底乃见消失,本镇有数次几至全无人烟,约计死亡人口将及1200人。”北海普仁医院的中外医护人员又一次奋战在抗击鼠疫战场上。

《北海市志》载,1928年7月,广东省南区(高州、雷州、廉州、阳江、钦州)行政会议在北海召开,《会议议决案》对卫生状况做如下记述:“近二十年来,本区疠疫言之,举凡鼠疫、虎疫(霍乱)天花、痢疾、伤寒、恶疟各种国际急性传染病,年年流行,无时或息,而尤以鼠虎二疫为祸更烈,每次死亡人数实教死亡刀兵饥馑者十百倍以上。”

扑霍乱

霍乱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病死率一度高达50%~70%。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全球出现过7次大的霍乱流行,其影响地区之广泛,感染人群之众多是历史罕见的。霍乱何时传入北海,据《海关十年报告》记述,清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开埠后,外轮来往频繁,霍乱传播机会增大,几乎每年都有病例。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风暴之后连续降雨72小时,降雨量312毫米,其后霍乱在市区、郊区流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高德霍乱流行,死50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季,霍乱流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海霍乱流行,往文岛埠的华工因该国禁止入境,集中滞留于“猪仔头”寓所及船上,因染疫而死者“不计其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霍乱流行。清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疫症流行。民国期间,几乎每年都有霍乱发生。民国五年(1916年),霍乱流行,居民多人死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霍乱大流行,仅文明路大水沟的300多居民中,一夜间死32人,居民谈疫色变。《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年)》记载,北海“这个缺乏卫生管理、街道臭气熏天、居民缺少卫生清洁习惯的城镇,每年都有可能发生传染病”。1871年8月31日至1911年出版发行的英文版《海关医学报告》涉及北海普仁医院提供的医学报告。报告记述了在霍乱肆虐北海时,北海普仁医院是如何应对的。

1903年,郗来医生的工作报告写道:“开始的时候,北海有很多年都有严重的瘟疫流行,并不仅仅是来医院的个别病例,这是这个国家接收到的非常不确实的信息。我们很高兴天花和霍乱都渐渐减少了,医院只有一个重度的病人,很幸运地康复了,疾病没有传播。”波顿护士写道:“1907年的一天,又有一个霍乱的病人由她丈夫背进来了。她被收入院,我把她安排在小病房隔离,她的病情很严重,吃什么全都吐出来,医生用了一种混有可卡因的药物给她治疗,用药后她停止了呕吐。第二天她的病情明显好转。经过几天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就康复出院了。她对我们很感激。”谭信医生在1910年的报告中写道:“秋天的时候暴发了霍乱,这是每年都有的一种传染病,只不过今年比往年尤其严重。”班查梨医生1915年报告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战争延误药物送到北海。在这之前霍乱就很严重,李惠来医生在北海的时候就有很多霍乱病患者来医院救治。其中有一位妇女感染上了霍乱病,病情很严重,家里都帮她准备后事了,她丈夫把她送到北海普仁医院来抢救,李惠来医生一直忙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该病人就脱离了危险。后来流行高峰期的6周时间里,霍乱病病人络绎不绝前来求医,医院人满为患。”屈顺医生写道:“1925年夏天,因为中国局势动荡,广东许多教会医院被迫关闭,北海普仁医院照常开放。那年7月北海市区霍乱大流行,有很多婴儿和小孩感染了霍乱,孩子的母亲带着患病的小孩来到医院哀求医生给予救治,当时医院里收治了100个患霍乱的小孩儿,我们用盐水治疗,这个方法很成功,治愈了这些患儿。”阅读北海普仁医院一份份医学报告,可清晰看到在一场场扑灭霍乱的战斗中,英籍院长屈顺、医生玛丽和护士波顿、翠丝带领本土护士与霍乱病魔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她们执行医嘱,迅速实施消毒隔离,处置病人。她们像天使一样穿梭在各病房,给患者及时补充液体,纠正致命的脱水症状。她们守候病床,为患者测量体温、测量血压,数脉搏、呼吸次数,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记录着病人的出入量,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她们正确采集标本,做疫情监测,控制霍乱在医院内的相互感染,切断霍乱继续在当地流行。

战天花

1905年,北海普仁医院院长柯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这年天花流行,每天有好多患天花病的病人来医院就诊,有一次我看见一群妇女中有一位抱着小孩喂奶的妇女患了天花,小孩额顶上的疹子显然也是天花。必须种牛痘。护士忙碌地给小孩接种牛痘疫苗。有些麻风病人也患天花,经过治疗,患天花病的人都治愈了。”柯达所指的护士,后来在当年医院工作年度报告中找到她们的名字,是波顿和本地护士刘二婶。在北海普仁医院医护人员努力下,那场在北海发生的天花得到遏制。

1919年七八月间,北海多次遭受台风,台风之后,天花又在北海流行,10天之内很多人得了天花传染病。这次天花袭击,在北海的外国人有的也未能幸免,北海普仁医院来了很多患天花的病人。天花连续肆虐3个月,医务人员都非常忙碌,用洗盐水澡的方法治疗天花患者。10月底,医院做了大量手术。在这场可怕的天花流行期间,英籍护士长波顿带领医院训练的本地护士刘二婶、李四嫂,澳大利亚籍女传教士Barber等人护理天花病人。关于北海普仁医院“种牛痘,防天花”的事情,《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记载:“每当天花流行,英教会医院即施行种牛痘,以事预防,惟北海人民除种牛痘外,對西医殊少信赖。”1929年,北海普仁医院英籍护士长裨大在报告中写道:“今年,当天花在很多地区蔓延的时候,医生以及男助手组成了充满活力的预防免疫阵营。这个地区学校的所有孩子,包括政府各教会的,都使用了接种疫苗;每天有好几个小时是用来给门诊部和其他中心的病人进行免费接种疫苗;医生和男护士骑摩托车或坐机帆船将详细的海报送到周边地区。有很多年医院的印刷室,印刷了宣传小册子,是用简单的中文或者是罗马文字写的,对预防瘟疫和霍乱,应该采取的措施给出指导,和产科工作有关的,关于喂养婴儿,关于预防眼部疾病,关于破伤风的体征、症状以及预防等的传单以及文章都写了出来,而且在出生前访视或者在病房,继续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北海市志》载:“天花严重威胁北海人民健康。年年有发生,对人民危害极大,民国十二年(1923年),爱群医院免费为群众接种牛痘。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国民政府推行接种牛痘,特别是儿童一定要接种。”1933年北海普仁医院报告记载:“给北海和周边学校1000多人注射天花疫苗。”这些医学报告史料,对默默无闻地把智慧和心力贡献给自己职业的北海普仁医院和北海爱群医院两院的中外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述。

《北海市志》多次提到的伍连德,是一位蜚声中外的抗疫勇士。《北海市志》(上册)记载,1936年12月,“中央海港检疫处长伍连德到北海视察口岸,筹划改善方法”。

伍连德(伍星联)是从广东台山去闯南洋的“侨二代”,1879年3月10日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今马来西亚)槟榔屿,7岁时入大英义塾学习。伍连德少年时天资聪慧,加上勤奋好学,连续4年参加海峡殖民地女皇奖学金选拔考试,均名列前茅,1896年列第一名。

女皇奖学金条例规定,获奖者可以进入任何一所英国大学。伍连德选择入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生。在剑桥读书的5年,他几乎获取了该校所有奖项。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和外科学士学位,列当年剑桥大学毕业生总成绩第一名。

1903年8月,他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文学硕士学位。

伍连德学有所成后,先去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一年后回槟城挂牌行医,同年,与新加坡华侨黄淑琼结婚。

1907年7月,由近代中国著名外交家施肇基举荐,伍连德应袁世凯之聘,第一次回到中国。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伍连德被告知,按大清法律,不管在哪里出生,每一位华人都是中国人。从此,伍连德就对中国有了很深感情,在天津北洋军医处就职不久,次年5月,偕妻儿举家回到中国,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

1910年秋冬,鼠疫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传入哈尔滨,随后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东北。当年12月,伍连德临危受命,出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他,深知对付烈性传染病极其艰险,疫情瞬息万变,没有预先准备的,也许会以身殉职。他义无反顾,匆匆返回天津,与妻子和3个年幼的儿子道别后,北上抗疫。

伍连德到哈尔滨后,深入疫区,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查明原因,他对患者尸体进行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尸体解剖,秘密完成这次解剖,然后在一台贝克显微镜的帮助下,确认了引发这次瘟疫的元凶。发现这次蔓延东北的鼠疫,与以往不同,能通过呼吸道传染,以人传人的方式传播。伍连德把这种能够通过飞沫传染的新型鼠疫命名为“肺鼠疫”。为了避免病菌随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染,他发明了现代口罩的1.0版(“伍氏口罩”),是第一位使用口罩来控制疫情的医生。

在那个抗生素尚未被发明的年代,没有任何有效药物可以用来对抗这种由鼠疫杆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伍连德果断制定了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包括争取清政府的最大支持与投入,组建卫生防疫组织与队伍、建立专门防疫的医院、建立隔离区隔离病人家属,对疫区进行全面监控,宣传普及现代医学防疫知识,进入疫区戴口罩、对疫区进行消毒、关闭公共场所等。

伍连德的科学防治鼠疫措施深得人心,推行不久便立竿见影,扼住了初期几乎每天都有医生殉职和鼠疫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的险情。伍连德到哈尔滨两个月,率2943名防疫人员前赴后继,牺牲297人,终于使这场大瘟疫被挡在了傅家甸内;又经一个月奋战,扑灭了东三省各地的鼠疫。

东三省鼠疫防疫,可以说是20世纪防疫史的一件大事,在当时造成全球范围的轰动,意义极为深远。伍连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头号烈性传染病的伟大奇迹,为日后的防疫提供了样板。这不仅在中国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在全球也掀起了崇拜科学的高潮。伍连德也因此在短短百日内,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卫生防疫专家学者。

1911年4月3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防疫学术会议开幕。中国和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等11个国家代表按预先安排,一致推选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东三省防鼠疫总医官伍连德为大会主席,日本政府首席代表、发现鼠疫杆菌的著名科学家北里柴三郎为副主席。伍连德在会上详细介绍东三省鼠疫防治的情况,各国代表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并对此进行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代表们到哈尔滨实地考察傅家甸,对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伍连德的功绩予以高度评价。大家齐称伍连德为“鼠疫斗士”。这是人类与鼠疫斗争1400年来第一次有人获得此称谓。会后伍连德获得御批,授予他“医学进士”衔,他还获法国和俄国授予的荣誉大奖。梁启超曾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

伍连德在华30年,涉足广泛,成就非凡。他开创了中国的流行病研究、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是中国现代卫生防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先驱,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和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创建了我国医学检验检疫体系和中国第一个海关检验检疫所。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伍连德采用北海的素材研究中国鼠疫史和中国医史。20世纪30年代,他出版的《鼠疫概论》写道:“据北海海关医官罗利氏之记录,本病早在1867年首发于北海。”伍连德提出的鼠疫疫源地的学说,强调了世界的鼠疫是多源性的。他的学说是对鼠疫疫源地研究的贡献。这部概述了中国的鼠疫,同时涉及世界的鼠疫著作,是鼠疫专业的经典之作。之后伍连德与广东同乡、医学史专家王吉民两人收集材料,前后花了16年时间,写成英文版的《中国医史》,北海医疗事业发展的史料是他们收集的重点,特别是流行病研究的报告、《海关医学报告》等都成为主要参考文献。这部被称为“王伍医史”的英文版《中国医史》介绍了北海的两所医院。其中,在該书第343页这样记载:“北海回顾这一时期的新式医疗开展,北海的医疗工作可谓是重中之重。英国大英传教会的柯达医生于1883年来到这个中国南部港口,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中法战争,1886年他才开始筹办医院,医院于1887年开放,医院不仅收治男女普通病人及鸦片吸食患者,还在80张病床抽出一半用于治疗男性麻风病患者,他们在医院受到了良好的治疗。这些不幸的麻风病患者不仅被收留、庇护及治疗,医院还教会他们各种手艺。5年后医疗取得很大的成功,病床增加到了200张(不分男女)。与此同时,柯达医生仍然继续普通病的治疗。1886—1904年间郗来医生加入医院协助他。

1890年,由广东商人在北海开办了太和医局。太和医局挑选一个老中医来坐堂做掌柜,掌柜通常都是在广东学医并在当地享有一定名声的医生。当年流行病天花暴发,掌柜协助当地的中医内科医生处理疫情,春时,太医局雇用了另外一个医生参加疫苗接种。”

伍连德这些享誉海外的著作,成为中国近代史有代表性的医学史研究成果,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医学历史的必读之作,也向世界介绍了近代北海发展的成就:采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方法抗击鼠疫、天花等,同时为北海医学历史保存了珍贵翔实的资料,成为后世考察近代北海医学史的重要文献。

1936年,伍连德到北海视察,考究北海医史、考察北海海港卫生防疫,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这些意见至今仍在防疫中应用。文

猜你喜欢
伍连德天花鼠疫
天花寺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百年前的“钟南山”
MASKED WARRIOR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