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单元的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1-22 05:56蔡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评价

蔡虹

统编本教材,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单元为组织单位,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组织要件。这样的一种主题单元编排,让教学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序列性一阅读与习作是教学的两大抓手,教师对于阅读的主题单元教学探讨得比较多,而对于习作的主题单元教学还较少深刻的探索。笔者立足于习作教学,探讨基于主题的单元统整教学,以期通过研究、实践,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解读单元教材.提炼习作教学信息

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专题,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统编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是:语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牵引之下展开的。习作,不是独立于教材主题单元之外,而是教材主题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习作与语篇教学、口语交际、语文同地就有着千丝万缕的父联。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认为,统编本教材是读写融合的教材。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同地等内容都指向习作教学。以单元理念指导习作教学,学生习作便能举重若轻、水到渠成。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主题教学内容,在主题教学内容的观照下,把握习作单元教学内容,明确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写作实践。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就是立足于主题单元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无论是《祖父的园子》,还是《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篇目,椰是一种童年的记忆。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就应该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融入其中,即作者是“怎样将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作者是“怎样通过课文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有了这样的指向写作的语篇教学,就能为学生的习作做好认知铺垫、情感蓄势,学生也能习得相关的写作方法。如《祖父的园子》中的拟人、夸张、排比、对仗等,义如《月是故乡明》中的移情、对比、排比等。当然,这样的教学不是说教式的,而是一种濡染,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在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中,可以邀请学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邻居等讲述童年故事,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的主题单元教学,自然能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纯真。解读、学习主题单元的教材内容,能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坚实基础,从而能够顺水摊舟、水到渠成。

统编本教材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的从文字表面看不一致的情况,从文字深处看、从意蕴内涵看都是一致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只有当我们对习作单元所在的阅读篇目的主题关联统整之后,习作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才能都相应得到凸显。

二、落实单元要求,指导习作实践活动

习作不同于阅读,习作如同游泳,需要积极实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了他们的习作实践应从模仿走向创作。为此,统编本教捌习作专题单元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习作专题单元是统编本教材的一个特殊的、有特色的单元。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仿照习作专题单元的安排,从课外书籍、网络中引入一些例文,安排学生进行交流,撰写一些片段、短篇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创作,这样的习作实践,应该说是一种具体化、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单元习作要求,围绕要求指导学生创作、实践。经过对单元主题阅读篇目的教学以及关联统整之后,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启发。作为教师,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启发学生:其一是学生已经学习的相关文本篇目,其二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写作获得双重支撑。教师应通过语篇以及生活,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创作。如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在教学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之后,学生能感受领悟到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可以借助问句来表达情感,也可以直抒胸臆,还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人物言行来表现等。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初步尝试借助景、物等间接抒情的方法。指向习作的语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悟文本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表达情感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抓住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同时引导学生捕捉身边的感动,从阅读、生活两个方面丰富自我的写作积累,形成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方法的指引,学生写作就容易多了。作为教师,还可以撰写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下水文”,從而给学生以积极的示范、引导,增强习作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引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表达心情、心理,将自我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习作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活动,要循序渐进,从精读、泛读到示范、实践,从例文、“下水文”再到习作。要务实而不能务虚,大的方面要将作文的构思、选材、谋篇纳入其中,小的方面要将作文的分段、造句、用词纳入其中。如此,学生在习作中有例可仿,有路可循,习作能力自然能不断进阶,习作素养自然能获得拔节成长。

三、围绕单元主题,引领习作反思评价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习作主题展开,尤其是单元中的讲文要素。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语文要素的具体落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反思、评价,从而对习作作出修改,不断让学生的习作走向完善。要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交流、研讨,促进学生对习作的审视、反思。在习作教学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制订好引导学生评价、交流的策略、方法,以便让学生的习作得到及时评价。

在引导学生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提示的方式,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标尺,让学生心中的“习作尺度”与现实的习作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修改习作。如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一种事物”时,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篇章如《松鼠》《太阳》之后,已经能初步用一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了。笔者在引导学生反思的时候,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他)写清楚这个事物的主要特点了吗?我(他)用的说明方法恰当吗?我(他)选择的内容是别人所要了解的吗?别人阅读我(他)的文章能感觉到兴趣吗?别人阅读我(他)的文章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吗?这样的反思,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更要求学生反思说明方法的合理性,说明对象的合理性,说明属性的合理性,等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反思中,学生心中假想树立一个“隐含读者”,来评判自己或者他人的习作。反思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标杆,是一个尺度,能较为理性、客观地“丈量”学生的习作。通过丈量,学生能不断地修改、打磨自己的习作。正是在不断反思、审视、评价、打磨中,学生的习作才能日臻优秀。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改进和完善。通过评价,学生彼此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他们不仅评鉴自我的习作,还评鉴他人的习作。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多角色评改、多层次评改、多维度评改的良好的写作样态、写作格局。在不断的评价、修改中,学生的创作力、反思力、交流力、评鉴力就会获得提升。

实施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教学,要以阅读教学和学生的写作、生活经验为根基。在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基础之上,用习作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主题单元的习作教学,要将习作分解为一种系列化的练笔,分层、有序地摊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习作应有的导学功能,将阅读、交际等的学习融为一体。基于主题单元教材的习作教学,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评价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