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剑平 满多清 马俊梅 张裕年 赵鹏 郭春秀 王飞
摘 要 胡杨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主要建群树种,对维系当地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强,生境因子发生变化,使胡杨林衰退,沙漠化加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文章分析了河西胡杨林生长特征与分布面积,历史变迁,以及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介绍了近年来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天然胡杨林修复与人工胡杨林发展情况,提出了河西胡杨林恢复与发展途径,以期对河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河西;胡杨林;变化;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6.021
胡杨( Populus euphratica )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下游河、湖岸及荒漠唯一的天然乔木建群树种和特有的自然森林资源,自古以来为干旱荒漠区天然生态屏障,对保护内陆河流域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变化与土地绿洲化发展,内陆河流域天然胡杨林衰退严重,天然生态屏障消失,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剧,导致内陆河流域一系列生态变化,已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1-8]。近年来,胡杨林生态适应性、遗传多样性价值、高抗逆性及其资源保存保护与开发的应用价值成为研究热点[1-4,6,7],开展河西胡杨林退化、变迁原因调查分析,对内陆河流域乡土树种发掘、生态屏障恢复、防护林体系发展、保护和发展河西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河西胡杨林变迁
据河西西段疏勒河流域敦煌铁匠沟发现的胡杨化石测定,其距今有300~600万年,胡杨是伴随着气候冷暖周期性交替、干湿变迁、生态适应性等过程中独立演化形成的耐干旱、寒冷的植物,与杨柳科其他树种相比,在生境、种群分布、形态、繁殖、演替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其长期适应于不断变化的干旱大陆型气候,适宜于生长在荒漠河、湖沿岸,河漫滩及地下水位较高沙质土地上[1-4]。从古至近代,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多湖泊,天然胡杨林沿河、湖大面积分布,种群健康生长,根系所至种群繁衍,天然胡杨防护林体系保护着河西生态环境,防沙止漠,调节着当地气候,很好地维持了河西走廊的生态平衡[9-17]。据统计资料显示,历史以来,河、湖不断变迁,总体向干旱化发展,胡杨林逐渐衰退,在20世纪50年代前,甘肃河西内陆河仅西段的疏勒河流域还有集中连片胡杨林15 000 hm2以上,黑河流域林分面积最大,石羊河流域中下游也多有分布[9-11]。而根据2017年甘肃省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结果,河西胡杨林退化严重,多数已退化或消失,现存集中连片的胡杨林面积不足5 000 hm2。其中,胡楊林分布较集中的仅有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民勤县等,各流域中下游的其他县零星分布居多,集中片林少,胡杨分布区植被随生境有一定差异(表1)。
2 河西胡杨林退化的主要因素
2.1 干旱退化
河西内陆河中下游年均降水量低于110 mm,年均气温7~9 ℃,干旱,蒸发强烈,无效降水居多。天然胡杨林所需的水分主要靠潜水或河流泛滥水,喜湿润土壤,地下水位不低于4 m时,胡杨生长发育旺盛;当地下水位降至5~6 m时生长减弱、退化,更新趋于停滞,水位降到6~7 m后,胡杨林生长弱,退化严重;若地下水位继续下降,胡杨进一步衰退而死亡(表2)[1-8]。自1949年以来,河西内陆河流域修建了100多座水库调控水资源,主要用于绿洲农林业生产,但伴随着气候变化,各流域中下游来水量减少,天然河流断流,尾闾湖消失,河、湖岸胡杨衰退;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机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农田,地表水弥补不足,中下游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地表、地下生态用水亏损,雨养生态面积扩大,原有靠地下水生存的植被衰退和消失。仅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民勤县就有10 166眼灌溉机井,地下水位从20世纪50年代的2~3 m,普遍下降到10 m以下,甚至20~30 m,土地旱化加强,植被退化,物种减少,土地干旱造成了天然胡杨林大面积衰退、死亡[12,16,18-22]。
2.2 土地绿洲化、沙漠化毁林
史前,河西地区为游牧区,汉朝开始农业耕作,个别地域沙漠化发生,至明代,人口一直在10万~50万,明清以后人口持续增加,绿洲不断扩展,沙漠化加速发展,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后的200万左右增加到目前的500万,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进一步发展。据2010年数据,河西走廊绿洲中仅耕地面积已达126万hm2,在2002年退耕前绿洲耕地面积更大,在200万hm2以上,绿洲外部土地沙漠化严重,一些绿洲又因沙漠化而萎缩[9-12]。长期以来,随着人工绿洲面积持续增加,开荒种田,所到之处天然稀疏胡杨林木不断被毁,使一定面积的胡杨树林地因绿洲开发而消失,土地沙漠化也造成了胡杨林不断退化和消失。
2.3 土地盐渍化
胡杨具有强大的根压,含碳酸氢钠的树叶及枝干具有泌盐作用,耐盐碱能力较强。胡杨幼苗耐盐碱能力较差,随着年龄增大,耐盐碱能力显著增强。一般来说,胡杨树高在1 m以内,土壤总盐量1%以下,生长良好;总盐量2%~3%,生长受到抑制;当总盐量超过3%,衰退和死亡。在研究基础上估算,河西内陆河流域全部水资源仅能供养约100万hm2绿洲,而实际的农林牧绿洲面积远大于水资源承载力,严重的生态用水短缺及气候变化,导致一些胡杨林地生境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林地土壤盐渍化加剧,并引起了其他生境因子的变化,导致了胡杨林退化和衰亡[1-12]。
2.4 胡杨自身生物学特性限制了发展
胡杨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乡土树种,长期适应极端干旱气候,具有耐大气干旱,耐高温、寒冷,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能够忍耐45~40 ℃的气温,适生于10 ℃以上积温2 000~4 500 ℃的中、暖温带的荒漠河流沿岸、河漫滩沙质土地,喜湿润土壤,具有在极端干旱气候下生存的独特生物学、生态学优点。胡杨以种子繁殖和根蘖繁殖为主,扦插育苗率极低。种子很小,紫红色,千粒质量仅0.08~0.2 g,不易采集,种子成熟半年后大部分生活力丧失,发芽和成苗对土壤和水分要求较高,实生苗和根蘖繁殖大多仅满足天然胡杨林的更新发育。目前,市场上少量胡杨苗木主要为人工种子繁育苗木,根蘖苗少,价格高,且因其成品苗主根发达,侧根和毛细根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胡杨还具有很强的根蘖繁殖特性,在生境适宜条件下,离树体25 m范围内大量滋生根蘖苗木,造成林木乱生长,不规则,生长慢,不易成林,影响到其他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1-8]。多年来,随着林业技术在河西防护林体系的发展,荒漠绿洲防护林建设树种具有育苗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成林快、操作技术简单易行等特点,也限制了胡杨林的发展。
3 河西生态恢复中胡杨林变化
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退化,沙漠化发展,沙尘暴和自然灾害多发,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相继对三大内陆河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封育封禁、造林治沙、生态屏障建设、草畜平衡、生态补偿、平衡用水、恢复荒漠区生态等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生态修复进程,促进了河西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流域系统性协调用水,各流域中下游来水量显著增加,一些河流、河漫滩、尾闾湖有所恢复,生态用水明显增加,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减缓或缓慢上升,局部区域地下水位得到恢复,一些地表水、地下水恢复较好的区域天然胡杨林逐步修复;伴随着沙区封育封禁力度加大,一些胡杨林地植被逐渐修复,促进了胡杨林的更新发育;同时,胡杨是河西地区生态适应性极强的乡土树种,是生态安全屏障和多样性防护林建设不可多得的重要树种,其秋季金黄色叶子形成的风景带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价值。近年来,开始在城镇、公园、湿地、生态旅游地、生态修复工程中进行造林应用,促进了胡杨林发展。
4 河西胡杨林恢复与发展途径
自古以来,胡杨就是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的关键树种。近年来,西北地区的生态胡杨林逐渐成金秋十月的旅游热点,其生态、旅游价值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然而,甘肃河西地区虽然在金塔、瓜州、玉门等地有较大的天然胡杨林,一些县也营造了一定面积的人工胡杨林,但规模小,成林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滞后,需进一步恢复天然胡杨林,大力营造人工林,促进生态屏障建设与生态旅游,以点带面,带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
(1)加强天然胡杨林生态修复,完善生态屏障。应调查摸清各区域胡杨分布现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育封禁、生态用水供给、辅助更新与造林等措施对现有天然胡杨林加以管护和修复,促进胡杨林更新发育,加大依法保护和病虫害防治,逐步恢复和发展天然胡杨林。
(2)结合河西产业发展,加快胡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探索胡杨更新机理,开展胡杨种源试验、优树选择、良种繁育等研究, 挖掘胡杨资源多样性,培育适宜河西的胡杨良种,发展高效低成本的育苗、造林技术[23-27],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河西人工胡杨林,推广胡杨生态林、防护林,形成金色胡杨林生态旅游带,进一步推动河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使河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及旅游资源发挥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3)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河西走廊是一块块绿洲镶嵌于广大荒漠之中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景观,沙漠化一直威胁着绿洲的发展,其稳定的生态环境是河西绿洲经济发展的基础。胡杨林是河西生态变化的指示性植物,河西大面积天然胡杨林退化,沙漠化加剧,严重影响着河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修复天然胡杨林、营造人工胡杨林,促进防护林多样化发展,建设和完善生态防护体系,是恢复河西生态、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恢复和发展中,挖掘胡楊生态、经济价值,打造特色资源品牌,带动其生态产业发展,将积极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敏丽.不同绿洲天然胡杨林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金塔、鼎新、民勤绿洲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2] 霍华丽,刘普幸,张克新,等.瓜州绿洲胡杨林下土壤水分空间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2):151-155
[3] 李毅,孙雪新,康向阳.甘肃胡杨林分结构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8(3):88-95
[4] 史军辉,刘茂秀,王新英,等.不同林龄胡杨活立木枯枝生物量和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7,37(3):887-895
[5] 王世绩.全球胡杨林的现状及保护和恢复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1996,9(6):37-44
[6] 于军,王海珍,陈加利,等.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群落的空间格局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4):913-918
[7] 高润宏,董智,张昊,等.额济纳绿洲胡杨林更新及群落生物多样性动态[J].生态学报,2005,25(5):1019-1025
[8] 王夏楠,王亮,吕瑞恒,等.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胡杨种群的结构特征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0(5):1-6
[9]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 李世明,程国栋,李元红,等.河西走廊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11] 满多清,张裕年,韩富贵,等.民勤盆地水文湿地与沙漠化演化[J].水资源研究,2020,9(5):483-492
[12] 薛文瑞,满多清,徐先英.河西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19(12):61-64
[13] 侯庆丰.基于水足迹的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分析[J].中国沙漠,2013,33(6):1921-1927
[14] 刘榕,史元增.甘肃杨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15] 申元村,汪久文,伍光和,等.中国绿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16] 魏德胜,李庆会,王文,等.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3(1):39-42
[17] 常兆丰.河西走廊沙区防护林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1997(4):16-17
[18] 尹柞栋,江永清,白生录,等.河西走廊杨树集约栽培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2):1-6
[19] 张锦春,汪杰,李爱德,等.民勤绿洲杨树林带生长特性及更新年龄初探[J].甘肃林业科技,2000(4):1-6
[20] 刘金荣,谢晓蓉.河西走廊村镇生态环境与绿化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3(5):132-134
[21] 雷成云,周应杰.河西走廊东部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J].中国沙漠,1996,16(S2):87-89
[22] 吴春荣,王继和,刘世增,等.干旱沙区樟子松合理灌水量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3,54(1):59-61
[23] 刘兴贵,陈翠莲.关于我省林业技术创新有关问题的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01(4):48-54
[24] 周腊虎,赵克昌,李茂哉.河西走廊不同土壤类型二白杨农田防护林成熟龄和更新龄的探讨[J].林业科学,2001(2):139-143
[25] 金博文.张掖地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模式选择[J].甘肃林业科技,1997(3):42-44
[26] 甘肃省林业局.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
[27] 满多清,刘世增,严子柱.樟子松苗木的耐盐性及其对造林林木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