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安,尤彩霞,孙 萍
(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300)
细菌培养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辅助诊断方式,主要通过该种检验发现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病原菌微生物,根据检测结果可对治病菌进行有效判断,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另外,通过细菌培养还能够对细菌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利于流行病学调查,使医院在控制感染方面的水平得以提高,由于细菌培养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例如,留取标本、运送、接种、培养等,若其中一个环节受到影响,最终可导致细菌检验结果阳性率出现偏差,影响临床治疗[1]。临床中应选取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细菌培养水平的阳性率得以保证,为此本文主要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如下。
实验涉及的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前)和2019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后),分为实施细菌培养常规管理模式和PDCA循环模式,跟别选取各期间段内射阳县人民医院送检的所有细菌培养标本13425、17460份进行对比。实施前,男女比例为6713、6712,年龄:18-80岁,(49.88±2.53)岁;实施后,男女比例为8731、8729,年龄:18-81岁,(49.57±2.47)岁;实施前后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前,常规管理。实施后,PDCA循环模式:P阶段,对加入本次实验计划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全部人员均了解PDCA管理模式的方法,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召开会议,共同探讨本院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的原因,经总结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标本的采集、送检方面,采集标本前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皮肤消毒不严格;未正确使用培养标本;盛放容器消毒不彻底导致标本污染;标本采集停留时间过长,未及时送检;部分标本未保存于要求的温度内。人员方面,相关人员操作违背操作原则;工作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上岗;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存在试剂漏检现象。试剂方面,新批次试剂未能够对其的性能进行评估;试剂过期不能够及时清理,针对以上问题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D阶段,标本的采集、送检方面,标本采集前,由血液采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是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询问,且与患者的主治医师沟通,了解患者检查项目,准备相应的盛放器皿,在血液标本采集前,应按照常规消毒标准,对采集血液部位进行消毒,避免过度消毒或则消毒不足对血液的影响;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严格按照标准送检,且设置专业的送检人员,增加标本送检频率,保证采集的标本均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检验。操作人员,全部实验室检验人员均需取得资格书后方可上岗,并针对细菌培养涉及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及进修机会,使其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技能、生物安全以及微生物实验室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事项,保证工作人员对结果的判断具有统一性,同时,应对考取的资格证书进行定期进行检验,保证检验人员的技术具有专业性。试剂,在试剂采购时,应保证从正规的厂家购入,新试剂使用前应对其综合性能进行评估,做好质控,分别由不同人员完成质控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在临床中使用,由护理人员定期对实验使用的试剂进行清理,针对已经过期的实验试剂,应同医疗废物共同清理,不可随意丢弃。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组织细菌培养的骨干人员作为组员,落实整个实验计划。
C阶段,应对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等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进行监督,要求整个细菌培养流程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应定期对其工作内容通过办公管理系统进行上报,同时可由主任及主任以上级别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
A阶段,对PDCA管理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问题是否全部改进,若问题未改进,则需要进入到下一个循环中,继续改进,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形良性循环。
对比实施前后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
SPSS17.0,用率(%)表示阳性检出率,行x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实施前后阳性检出率对比,存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阳性检出率对比[n(%)]
细菌培养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细菌培养结果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以及评估疗效方面均发挥出重要的价值[2]。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率,可有效避免漏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PDCA管理法应用于细菌培养过程当中,可对整个细菌培养的流程进行管理,能够使相关操作人员提高规范化操作意识,明确责任,避免污染,使标本的质量得以提升,可针对使用试剂的质量得以保证,进行有效的质控管理。针对相关检测人员本身可为其提供培训以及进修的机会,使其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保证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率[3]。通过PDCA管理模式,可使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等相关环节的机制逐渐完善,不断优化,可降低多种外界人为因素干扰,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的阳性率[4]。
综上所述,PDCA管理模式在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中的运用效果,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