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研究

2021-01-22 08:17隋照莹
关键词:共同体建构心理健康

隋照莹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其思想政治认识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从未成熟水平向成熟水平过渡的关键时期[1],在面临环境转变或社会不稳定因素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紧张、担心等情绪,以及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行为问题[2]。这些问题既有思想问题,也有心理问题。两者之间难以划分明确的界限,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主要侧重于分析两者在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3],强调融合的意义或重要性[4]。在融合的路径上,或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构建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并列的学科,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此,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共同体”为理论支撑,寻找其融合的契合点。

一、“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当代建构主义基于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提出的一个概念[5]。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只是独立存在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四大要素[6]。“情境”是指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具体氛围,这种氛围能够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协作”是指学习者与其共同成长的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过程,因而这种联系是“学习共同体”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话”是指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在“协作”过程中进行的,可以推动有意义学习的积极进行;“意义构建”则强调学习者主动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丰富、完善并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是借助“学习共同体”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种方式,着眼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及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大学生与教育者(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心理指导教师等)的协作,与共同体中的成员交流与沟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我认知的转变、情绪的调节,从而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具有融合性、交互性、协同性、创新性四个基本特征。其中,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融合性。这种融合性主要反映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之中,强调的是两者的相互渗透。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都是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因而具有交互性;“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只有协同才能产生协同效应;“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更需要创新,因而具有创新性。

二、“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建构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合力作用,助力学生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拓宽了学生成长的途径,尤其是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单纯靠一种力量远远无法达成帮助学生成长的重任。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沟通会话技巧与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到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把“大道理”用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整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探求,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培养协作能力,深植合作理念

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学生群体的成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丰富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团体成长的理解,为助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辅导员和心理指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重视朋辈群体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有德、有才、有合作意识的社会栋梁。

(三)创设融洽氛围,提升自主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归根结底是要学生自己“动起来”,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创设,一系列有新意、有价值的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注自己的认知与情绪,勇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加以改变。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教育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向导和顾问,陪伴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潜在的力量,这也是这种模式建构的最主要价值。

三、“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建构路径

(一)创设开放情境,设计学习互助平台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因而,该模式的建构可从设计学习情境入手。由于学习情境具有多样性,因此,所构建的融合学习情境也具有多样性。

首先,创设线下的课上融合学习情境。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线下课堂教学都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创设两者融合的学习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设计两者融合的支持与共享组织方式、互为补充的学习案例、情感互动交流与沟通等都是线下有效的课上融合学习情境。其次,创设线上微信公众号“时事系列”学习互动专栏。“时事系列”指的是一段时期内国内外发生的诸如“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美国限制华为芯片事件等。在介绍“时事系列”事件过程中,要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学习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通过两者的融合,使大学生既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以“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为例,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线上微信公众号“时事系列”学习互动专栏,宣传科学的新冠疫情系列相关知识,如“科学防疫,我们一起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大全”“居家体育锻炼指南”等。这些知识的推送,避免了学生思想与心理上产生慌乱情绪,并且帮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冲击;发布一系列“共克时艰、停课不停学”的导向性文章,用真实的身边事例、有感染力的平凡人物,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与生活学习连接在一起,用通俗朴实的方法把党中央关于此次疫情的相关举措与要求带给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更加坚定了政治立场;转发知名网站的有关心理健康自我辅导的文章,如樊富珉老师的《乐观:每个人都可以培养的心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疫情后仍担心受怕?心理学的缓解之道》等,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思想上、心理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为他们提供解决目前困境的自助方法和技术。大学生可以利用线上微信公众号的互动功能,发表内心的感受与体会。最后,设置有吸引力的互动话题,欢迎学生参与讨论,发布自己观点。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控方向、监督调控,对有争议的内容要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深思,最终由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培育融合协作机制,开展“四对一”帮扶活动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需加强助学者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协作与发展。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①相关指示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对一”帮扶活动。“四对一”帮扶的主要对象是心理排查中需要关注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四对一”帮扶,即每一个有上述情况的学生由辅导员、班导师、心理指导教师和班长4 人协同帮扶,在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首先由各班按具体情况及调查反馈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个体,然后助学者分工协作,开展工作:(1)辅导员在思想上给予受关注学生帮助。定期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抓主要矛盾,从根源入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引领下,走出心理困惑。(2)班导师在学业上给予受关注学生帮助。充分利用班导师对班级学生了解比较深入的优势,把重点放在帮助受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动机、发展学习的主动性与专注能力、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业成就动机,提升自信心。(3)心理指导教师在心理上给予受关注学生帮助。心理指导教师从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视角,给予学生更多情感的支持,定期约谈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一起探讨调整认知及调节、掌控情绪的技巧与方法,并在学生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班长在生活上给予受关注学生帮助。充分利用朋辈群体的力量,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关心和鼓励学生,加强日常交流,更好更快地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班导师及心理指导教师交流反馈。

(三)开启“会话”协商,提升大学生人际心理相容水平

“会话”协商充分体现出教育主体与大学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的氛围,它对提升大学生人际心理相容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首先,要明确“会话”的目的,即明确“会话”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会话”协商最主要就在于“会话”能愉快地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其中,促进人际心理相容是“会话”协商的根本目的。其次,要注重“会话”的有效性。“会话”可以是有效的“会话”,也可以是无效的“会话”。只有有效的“会话”,才能提升大学生的人际心理相容水平。所以,在“会话”协商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准确、恰当地表达出“会话”协商的内容,还要使语言表达逻辑层次清楚,深浅适度,以保证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从而达成双方共赢的效果。再次,要充分地体现出“会话”的民主与平等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大学生的尊重,大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将心里所想展示在教育者的面前。最后,所有的“会话”协商,包括“会话”的目的、“会话”的内容、“会话”的动机、“会话”的方式等都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即以协同育人的目的来铺设相关内容,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意识与动机。

(四)立足意义建构,促进朋辈群体共同成长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自我意义的建构,即能够把自己在群体中所感受和收获到的认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从根本上完善与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从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为此,在建构中,以学生个人意愿为主,组成5~7人不等的朋辈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在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在思想上,共享政治学习内容,在微信群中转发、分享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导向性文章,转发“学习强国”、学校及校团委公众号的相关文章,大家共同学习,提升思想认识高度;在心理上,小组成员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更易观察到彼此因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情绪波动,成员间互相鼓励、倾听,由独自忍受负性情绪折磨到慢慢开始主动表达情绪,并且运用共情技术理解别人,从而促进助人助己的能力提升;在学习上,针对重难点问题展开小组攻坚,小组成员发挥个人优势,汇成集体力量,收效很大;在生活上,朋辈成员之间嘘寒问暖,互相帮助,增强了人际之间的融洽度。总之,在朋辈互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被包容的个体,每个成员也在主动付出以及包容着别人,这种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学生个体的认知改变,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四、“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的实施效果

为了验证围绕“学习共同体”理论四大要素而采取的四条路径的实施效果,除了观察、交流以了解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外,笔者分别选取部分参与和未参与融合模式的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对他们心理状况进行实验调查研究。通过对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进行的分析与比较,来把握“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的实际运行成效。

(一)对象与方法

在对象上,选取化学与机械学院及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560人。按随机取样法,分成实验组(参与“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实验的学生组)与对照组(未参与“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实验的学生组)。

在方法上,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21,DASS-21)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该量表由抑郁、焦虑和压力3个分量表构成,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抑郁、焦虑和压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0.79、0.76;3个分量表的建构信度分别为0.72、0.80、0.76[7]。这足以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是测量我国大学生负性情绪水平较为有效的工具。量表采用Likert自评4点记分法,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分量表分级标准

笔者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实验研究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2 DASS-21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得分比较

根据表2 数据可知,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的3 个因子得分没有明显差别,表明两个组的学生的情绪及压力状况没有明显差异。

表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得分比较

根据表3 数据可知,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后的3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但是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实验前后对照组的学生情绪及压力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表4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比较

根据表4 数据可知,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后的3个因子分均比之前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充分说明参与“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实验的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压力感受均有很大改善。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得分比较

根据表5数据可知,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3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学生,并且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实验组学生的情绪及压力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的学生。

五、结语

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源于当代建构主义的理念,是这一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调适方法,把“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融会贯通其中。通过创设多样性的学习情境,把线下教学与线上活动结合起来,把案例分析与情感互动结合起来;通过培育融合协作机制,利用“四对一”帮扶平台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为提升大学生人际心理相容水平,立足双赢,建立了平等的“会话”协商,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促进朋辈群体共同成长,以激发大学生个体自我意义的建构,运用共情、支持技术增强团体包容度,推动个体进行认知改变,提高了思想认识。该模式更关注学生团体的共同发展,发挥集体的积极作用,互助互帮,个体在团体中锻炼自己,既有收获,又努力奉献。与此同时,个体逐渐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效能感,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而主动成长。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比较,可以推导出“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共同体”融合模式的实际运行成效显著。该模式的建构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价值。

注释:

①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Z].辽教电[2020]51号.

猜你喜欢
共同体建构心理健康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