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22 08:17黄正宪
关键词:强国协同体育

黄正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1]体育依据其基本属性可划分为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大类型,体育强国建设强调三者间的均衡与互动,即以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为基础来拉动与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维系。[2]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联程度最为密切,是链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基于协同理论的引导,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夯实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基础,同时,对于推动新时代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时代意蕴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以探讨各种系统在从无序向着有序转变过程中的相似性为研究重点,即阐释与解析在构成整个环境的千差万别,且属性各不相同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内在关系。协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与进步而产生与发展的,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应用情境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工具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等等,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因此,以协同理论为导向,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打造协同平台,筑基体育强国建设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与适应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实用型体育健身技能的培养,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为其未来的社会体育参与打下坚实基础,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核心取向。[3]因此,全面激活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协同取向,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对接,打造彼此间的协同平台(如图1所示),本着协作同步的发展原则,采用优化、整合、协同与互动的手段,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文化建设以及信息交流等诸多层面实现协同发展,无论是对于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还是对于开创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局面,都突显着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

图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平台基本结构示意图

(二)盘活设施资源,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率

由于长期受限于锦标主义思想及金牌战略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导致了社会体育发展迟缓的严重后果,成为影响与制约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配备方面,均优于社会体育。[4]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两者间的游离状态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在节假日或课余期间其体育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而社会体育则始终处于资源匮乏的尴尬境地。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强国建设的起始元年,夯实发展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社会体育资源匮乏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的现实问题,通过打造协同平台,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资源层面的协同共享,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不仅有助于盘活高校体育现有的设施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层面的支持与保障。[5]

(三)构建实践平台,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

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旨,因此,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就成为高校体育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高校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因此,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将成为其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形式、内容、目标以及职能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要求学生要通过社会体育的实践来对其体育运动的技能进行检验、调整,进而达成适应与融合的目的。[6]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人力资源层面的协同,鼓励与支持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设计、组织、辅导等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同时,还能够为广大高校学生创设与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其实用型体育运动技能体系的不断构建与完善,这对于提升我国社会体育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的总和,不同属性的体育类型所孕育的体育文化也各不相同,如大众体育文化所突出的是人类在体育运动中所享受到的美感、快乐、健康及活力;校园体育文化则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使之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同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反映出不同系统之间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共性目标的过程与能力。现阶段,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纲要,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需要对我国现有的体育文化体系进行必要的整合、优化,使之能够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促进了彼此间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两种类型体育文化的碰撞、交织与互动,这对于打造全新的体育文化发展体系,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及共性的发展诉求,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发展重心的偏移以及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我国社会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基础差,底子薄”的弊端,因而,无法对广大民众的迫切需求给予充分的满足。尤其是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更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高等院校无论是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较之社会体育均彰显出一定的优势。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平台,实现两者间的融合发展,促进高校体育在资源层面对社会体育的支持与帮助,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摒弃狭隘的“唯达标论”的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实用性体育运动技能,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及所显现出的迫切的共性需求,要求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相互间的协同与互动;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成为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劣势:长期的游离发展状态以及资源配置的失衡现状,会导致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受阻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陈旧的发展观念的束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始终处于游离的发展状态。尤其是高校体育在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下,长期处在“封闭式”的发展状态,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以满足达标测试为宗旨,无视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征与诉求,造成广大高校学生在校学习与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仅仅局限在达标测试所要求的内容范围内,“学无所用”的现象极为明显。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在群众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伴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体育“基础差,底子薄”的潜在问题依然存在,并会成为影响与制约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首要因素。因此,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以及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基础薄弱的现状,是影响与制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机遇: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制定,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催化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为了确保这一战略性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10日颁布实施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拉开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嬗变的序幕。因此,以协同理论为支撑,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平台,能够为广大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促进其体育健身技能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得以不断的提升,实用型体育健身技能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另外,相对于高校学生群体而言,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是其未来体育健身行为的归宿,因此,提高其体育健身运动的社会化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制定,将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作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由此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挑战:全新发展布局的规划与实施,需要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摒弃与修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实用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因此,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具有必要性。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于社会体育的发展动态、特征、需要及其社会作用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导致学生“闭门造车”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会影响学生未来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效果,同时,还会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与融合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由此可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明确社会化发展取向,不仅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现融合发展的必然诉求,同时,也是高校体育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所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协同互助,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物质资源层面的融合与共享

高等院校因其教学任务的需要,均建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与配套设施。据相关统计得知,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数量已接近3000所,星罗棋布般地分布在各座城市。因此,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体育物质资源优势,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构建起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物质资源共享体系,一方面,用以缓解社会体育物质资源匮乏的现状,满足高校周边地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有偿开放,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缓解高校体育场馆维护与修缮资金紧张的现状。由此可见,在协同理论的引导下,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物质资源层面的融合与共享,会产生“1+1>2”的理想效果。

(二)打造平台,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人力资源层面的交流与援助提供保障

大众体育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传授与培养大众体育健身技能的基本素质,并具备推广大众体育健身项目以及设计、组织与开展大众体育健身活动能力的个体或团体。高等院校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匮乏的现状,通过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平台,为高等院校体育人力资源的交流与援助创造有利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与缓解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同时,还能够为广大高校学生与体育教师创造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便利条件,确保其综合性体育运动素养的全面发展。针对于此,应鼓励与支持高校学生及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当中,扮演起大众体育辅导员的角色,在有效改善社会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现状的基础上,达成对自身综合体育素养的培养与完善。

(三)共建互荣,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文化层面的交织与交融

体育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健康和谐的体育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现阶段,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推进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决策的全面实施,广大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升,健康意识得以有效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及浸透,必将取得最为理想的发展效果。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交织交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应本着共建互荣的原则,打造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以传承与弘扬“健康第一理念”以及“终身体育思想”为载体,实现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对接与交流,构建起全新的体育文化发展体系,用以在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体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各个领域的通力协作与共同努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两者间的协同互助、共同发展,是夯实发展基础,筑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积极探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关联,以促进两者间的协同为主要手段,来构建协同平台,无论是对于高校体育自身的建设,还是对于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而言,均彰显出重要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强国协同体育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学习强国”礼赞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秦晋争霸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