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倩 姚瑞
摘要:超高层建筑伸臂加强层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关键所在,设置加强层可有效提高结构抗侧刚度,伸臂桁架的设置位置及刚度大小应进行综合考虑。论文依据 5#塔楼进行伸臂桁架的设置位置及刚度大小分析研究。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伸臂加强层;结构设计
引言:
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建筑正越 来越趋向于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将绝大部分建筑空间扩展到了上层,能够大大节省土地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设计方面的问题。其 中,超高层建筑伸臂加强层结构的设计问题是一项重难点,所以有必要针 对该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1 工程概况
xxx 中心 5#塔楼地上总建筑面积约 10.6 万 m2,结构高度 249.95m,幕 墙高度 266.6m。地下 3 层,地上 67 层,大屋面以上含 3 层屋架层,共设置 5 个避难层,中低区功能布局为办公公寓,标准层层高为 3.6m;高层区功 能布局为酒店,标准层层高为 3.4m。建筑平面呈长方形,X 向的长度为 49.55m,Y 向长度为 30.5m,结构 Y 向高宽比为 8.2,核心筒 Y 向高宽比为 23.6。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框架柱从底层 1800 ×2400(型钢混凝土柱)逐渐收进至顶层 800×800(钢筋混凝土柱),型钢 混凝土柱延伸至 37 层;底部框架柱混凝土采用 C70,轴压比不大于 0.64。核心筒厚度:X 向 1.2~0.4m,Y 向 1.0~0.3m,核心筒角部设置型钢,混凝 土采用 C60,轴压比不大于 0.45,各种型钢钢材均为 Q355B。
本工程设防类别为乙类,结构设计基准期和设计使用年限均为 50 年。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场地类别为Ⅱ类。
2 针对大高宽比设计措施
针对本项目高宽比较大的特点,对比了有无加强层方案,对结构的刚 重比、剪重比、层间位移角、剪力墙名义拉应力等主要参数及结构的抗倾 覆能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2.1 方案比选
由于建筑布置造成该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动力性能差异较大,结构高宽 比 X 向为 5.04,Y 向为 8.2,核心筒高宽比 X 向为 8.14,Y 向为 23.6,Y 向 刚度相对较弱;故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设计时尽可能地增加了 Y 向剪力墙截面及 Y 向框架梁截面尺寸,且提高了框架柱 Y 向刚度。但结构 在不设置伸臂加强层时,Y 向刚重比依然不满足要求,大震层间位移角接 近规范限值,且周期偏大。为进一步提高结构刚度及稳定性,在中部避难 层设置一道伸臂桁架加强层,加强层设置后,不仅结构刚度有较大提高,各参数也满足有关要求,底部核心筒拉应力显著减小。
2.2 加强层设置
当设置一道加强层时,一般认为居中略偏高设置较为有利。针对伸臂 桁架设置在不同避难层位置进行了效率分析,通过主要参数对比发现,在 结构避难层设置了 4 榀伸臂桁架后,结构的刚度、整体稳定性最好。5V 字 形伸臂桁架立面布置为兼备效率及建筑功能,伸臂形式采用 V 字形,并贯 通剪力墙。由于外框架伸臂之间的环带会桁架影响设备房间布置,同时为 避免结构在 X,Y 向的刚度差别太大,外框架伸臂之间不设置环带桁架,而设置大型钢混凝土梁,截面为 600×1000,内含型钢 H600×200×35×35 (Q355B),来协调外框架柱之间的受力及变形。伸臂桁架腹杆截面需满足 下列要求:1) 提供足够的侧向刚度协调框架及核心筒变形,使得刚重比等 控制参数满足规范要求;2)伸臂桁架承载力满足中震不屈服;3)避免加 强层刚度过大导致加强层下层薄弱层或软弱层出现;4)与伸臂相连剪力墙 不超过中度损伤。由可知,伸臂桁架截面太大时,刚度突变较大会导致加 强层下层形成薄弱层,伸臂桁架伸入剪力墙可缓解剪力墙损伤。对比常规 结构与设置两道伸臂加强层时的周期、顶点位移、层间位移角和结构底部 筒体倾覆力矩可知效果较明显。
采用ABAQUS建立三维模型对一榀贯通剪力墙的伸臂桁架进行有限元分 析,与该榀伸臂桁架相连的周边构件的内力同时作用在模型上,伸臂桁架核 心筒外斜腹杆型钢截面为 H500×500×60×70,伸入剪力墙的斜腹杆型钢截 面为 H500×400×40×40,钢材均为 Q355B,该剪力墙水平配筋率为 0.8%。
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下,伸臂桁架整个型钢最大应力为 307.1MPa,柱 纵筋最大应力为 284.8MPa,型钢混凝土梁纵筋最大應力为 264.3MPa,核心 筒内钢筋最大应力为 260.7MPa,均小于钢筋屈服应力。罕遇地震下,与伸 臂桁架相连的剪力墙混凝土局部区域出现受压损伤,最大损伤因子约为 0.31,面积约 20%,属于中度损伤。
2.3 抗倾覆验算
根据大高宽比项目特点,重点对水平荷载下刚度较弱的 Y 向结构倾覆 进行验算,通过对伸臂桁架所处位置及伸臂桁架高度不同的分析,可知随 着高度的增加无论是 X 方向还是 Y 方向倾覆力矩均是增加的,而倾覆力矩 减小量百分比逐步减小。从而可得,小、中震下结构抗力均大于效应,未 出现零应力区,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在 Y 向大震等效弹性方法计算下,底 部出现零应力区,占比约为 5.15%,小于 25%,说明大震下结构不会发生 倾覆。
2.4 整体稳定性验算
采用 MIDASGen 进行结构的整体弹性屈曲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屈曲模 态为 Y 向平动,屈曲系数为 12.1,第二屈曲模态为 X 向平动,屈曲系数为 12.57,均大于 10,说明结构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
3 针对斜柱设计措施
由于建筑造型要求,高层立面局部收进,故在错层结构位置通过 2 层 斜柱转换。3 根斜柱分别位于西北角、东北角、西南角,其中 X,Y 向的倾 斜角度为 6°。针对重力荷载下斜柱间框梁,对比了斜柱与核心筒之间是 否设置拉梁及是否考虑楼,考虑楼板作用后,斜柱间框梁拉力显著减小;而斜柱与核心筒之间设置拉梁(截面 600×700)后,随着拉梁刚度增大,拉梁拉力增加,而斜柱间框梁拉力减小。为不影响建筑净高,在斜柱与核 心筒的楼板之间设置暗梁,其高度同板厚为 150mm,宽度为 1000mm,暗 梁配筋率不小于 2%,按抗震钢筋锚固。与斜柱相连所有框架梁按不考虑楼 板作用进行承载力复核。
斜柱采用型钢柱,与斜柱起始层相连的框架拉梁采用型钢梁;同时加 厚斜柱附近楼板,加强配筋,楼板厚度不小于 150mm,配筋双层双向通长 布置、间距不大于 150mm 且配筋率不少于 0.3%;斜柱及其上下端樓层相 邻核心筒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为特一级,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4 超高层建筑设置两道或以上伸臂加强层结构的最佳位置
当超高层建筑设置一道伸臂加强层结构无法有效满足实际需求时,可 设置两道或以上伸臂加强层结构。对该项目来说,若为两道伸臂加强层结 构,则第一道的设置位置可选择在 41 层(0.54H),第二道经计算分析后 可选择在 53 层(0.66H)。若为两道以上伸臂加强层结构,以三道为例,则经计算分析后可选择两种方案:①方案(最优的层间位移角控制方案) 为 29 层(0.37H) +41 层(0.54H) +65 层(0.88H);②方案(最优的 底部筒体倾覆力矩控制方案) 为 17 层(0.24H) +41 层(0.54H) +65 层 (0.88H)。
5 超高层建筑顶部设置伸臂加强层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业内普遍不建议在超高层建筑顶部设置伸臂加强层结构,对该项 目来说,在顶部设置伸臂加强层结构达不到最优效果。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中也表明,建筑顶部不是第二、三道伸臂加强层结构的最好位置选择。因 此,在选择伸臂加强层结构的设置位置时,尽量不要选择在建筑顶部。
结论:
综上所述,观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业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建筑高度还 是建筑规模都在与日俱增,而随着一栋栋“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对其 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伸臂加强层结构设计是 一项重难点问题,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伸臂加强层结构设置位置的选择十分 关键,必须要保证伸臂加强层结构设计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且符合相 关结构控制目标,同时还要确保伸臂桁架构件尺寸合理,可承受适当作用 力,方便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宁伟.水平加强层最佳位置研究综述[J].江西建材,2017(04) :68-69+71.
[2]何玉明.子模型技术在带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四川建筑,2017,37(01):136-139+141.
[3]舒云峰.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伸臂桁架对比分析[J].重庆建筑,2017,16(02):49-51.
[4]陈鹏,陈勇,吴一红.伸臂桁架不同位置设置对中国建筑千米级摩天 大楼的影响[J].建筑结构,2017,47(0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