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杏
摘要:一般城市新区承担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主要任务,不但是自身建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未来形象的重要展示区域,在国家 与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理念客观要求下,确保新区的海绵规划建设管理更为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规划修编需要从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海绵城市规划指引、海绵城市设计指引、径流计算和海绵城市设施技术资料等方面对规划、设计、计算做出条文规定。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修编;海绵措施;径流计算
规划修编重点将从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指引、规划保障三大块内容开 展修编工作。规划目标指导构建系统“四水”系统方案并落实地块指标;规划指引强化规范引领,构建全面覆盖的技术标准体系;规划保障将健全 机制建设,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一、规划思路及技术路线
随着近年来某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现状建设情况梳理显得 尤为重要,规划修编重点保留原有“目标导向”的规划思路,新增以现状 建设情况为依据的“问题导向”规划思路,双向思路相辅相成,构建规划 修编思路框架,并以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四大系统统筹协调 四水功能,落实海绵系统布局方案。
二、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规划修编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为总体目标、流域单元指标、控制单 元指标和地块指标四个层级,本次规划主要新增分解至各地块的年径流总 量控制率。
首先,以城市径流控制率总体目标为基准,根据每个流域单元的差异,确定每个流域单元的径流总量控制率,影响因素包括河流水质、土地利用、 内涝风险区占比、土壤渗透性能等。
其次,在每个流域单元内,确定其下属管理单元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指 标,即根据流域指标为基准,考虑现状用地比例和内涝风险高低,确定每 个单元的指标及地块的调整幅度。
三、水安全保障系统规划
水安全保障系统规划从理清降水外排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关的引 导、管理措施。
(一)河道系统重构,保障行洪畅通功能。城市排水出路規划是保障 排水防涝安全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排水出路主要是指用于排出城市雨水 的内河水系。内河水系是城市大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应对超 管网设计重现期降雨的重要单元。城市排水出路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内 河水系综合治理,应与城市景观、防洪、排涝相结合,统筹考虑,实现综 合效益。
(二)重点易涝区整治规划。根据内涝风险分析,在内涝风险较高区 域利用规划绿地设置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增强绿地对雨水的渗透 和滞留,减少雨水溢流排入管网的量,缓解城市内涝。优先选用周边规划 市政设施用地、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用地布置雨水调蓄池,缓解峰值径 流,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 极作用。
(三)完善雨水管网,提高排水标准。雨水管网的布置按因地制宜,就近排放的原则进行,尽量以重力流的方式敷设。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提 高排水系统排放能力,逐步改造建成区排水系统,在新建区必须配合建设 雨水管道系统。
四、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
水资源方案要在城市整体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按照不外调水、 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水平的原则,保障城市的生活、生产、 生态用水。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由集汇水系统、渗透系统、截污净化 系统、输送系统、贮存系统、配水系统、调蓄系统等多方面组成。
(一)雨洪资源化利用,源头滞蓄。将源头地块雨水调蓄池作为新区 水系补水水源,通过采取初期雨水弃流、水质过滤等手段,确保地块调蓄 池内雨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中的观赏性河道类 补水水质要求后,将地块调蓄池内雨水在降雨结束后尽可能重力流排至周 边水系为补水补水。
(二)湖体湿地调蓄。雨水湿地设置在城市雨水管网的下游。径流雨 水通过管网流经进水控制单元进入雨水湿地;城市湿地在城市排水、防涝、 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 场地,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蓄洪纳洪最佳场所[1]。进水控制单元通过闸门控 制,默认降雨初期雨水就开始进入雨水湿地,达到控制水位后停止进水;雨水湿地在旱季时保持低水位,降雨时雨水进入雨水湿地通过物理沉淀以 及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调蓄和净化;雨水湿地的水位控制通过湿 地单元末端的调节堰门进行,保证雨水湿地的水位灵活可调。
(三)再生水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新区城市污水主要组成为 生活污水的特点,借鉴其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主要用途等,综合考虑五 象新区河道生态环境缺水实际情况及已开展的前期工作成果等,本次规划提出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方案总体思路为:污水处理厂尾水经湿地净化后 为下游水系补水,并根据补水水源配置方案及相关污水处理厂预留用地情 况,同时考虑湿地处理污水用地需求。
五、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规划
以目标为导向,根据现在与考核目标差距以及水环境问题分析结果、 污染物来源判断,对规划范围内进行分研究分区、分排口分区,分重点逐 层细化控制,统筹规划区内水环境从完成整体目标的角度,构建“源头消 减、过程控制,末端强化”于一体的多级系统化全过程治理的水环境治理 体系,通过上下游协同治污改善水体水质。
(一)完善排水体系,提高污水收集率。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同步 配套建设服务片区内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有效收集。加快建设城中村、 老旧城区、建制镇、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新建居住社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开展老旧破损和易造成积水内涝问题 的污水管网、雨污合流制管网诊断修复更新,循序推进管网错接混接漏接 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二)开展旱天生活污水直排口溯源治理。采取末端截污措施前,需 考虑后续污水收集系统的输送能力和下游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施工降 水和基坑排水要确保达标排放,避免清水排入污水收集系统,挤占污水收 集处理空间,增加能耗。
(三)末端治理,净化水体水质。根据降雨时雨水排出口污染物排放 情况以及降雨径流对五象新区内河内湖水质的影响情况,结合用地情况,在城市雨水排出口处设置雨水排出口湿地,重点加强雨水排出口上有雨水 收集区域的源头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雨水的净化效果,减少入河 污染。
六、水生态修复提升系统规划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洼地、沟渠等水生 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 湿地,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实施生态修复和恢复,对 己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系 统构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维持一定的生态空间,增强城市海绵体功能。
一、水系连通,构建城市蓝绿空间体系。疏浚、沟通和拓宽现有河道,土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河道标准。恢复被临时设施及违章所 侵占的河道、沟塘。加大雨水回收系统的建设,通过增加城市水资源回收 量,来供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需水,恢复河道原有的流动性。
二、打造生态驳岸,提升岸线功能。上游水系疏通后,在水底及水边 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组成自然生态系统,对于较陡且冲蚀较严重的岸 坡,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岸坡的抗冲能力。在水位较低的部位,采用块石护岸,即在坡脚处先铺设土工布,土工布上 堆放块石,堆放边缘弯曲而自然,之后在块石上撒一层种植土,促进水生 植被的生长。在冲蚀较严重的河段,采用干砌石挡墙护岸,即在常水位以 下采用浆砌块石结构,以上部分采用干砌块石,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干砌石缝隙为滨水带生物提供生长、繁殖的条件。
七、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经相关研究报告,不同季节下补水水量和水质对湖体河道的影响存在 相同的规律,在补水水质一定时,随著补水量的减少,透明度等相关指标 也下降[2] ;而透明度为现影响某新区内河水系水质是否达标最重要的因素,故在保持水质标准的要求下,随着补水水量的增加,透明度及相关水质指 标会趋良好状态。
结语:
此次研究,通过对新区现状特征问题和建设需求的分析,确定新区亟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水环境污染,雨水的循环利用以及水安全防护,因 此,规划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基本理念,以水生态保护、水环境保质为主 要出发点,结合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持,将新区建设成为城市与生态环 境建设双赢的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徐君.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靶向之策[J]. 企业经济,40(5) :10.
[2]敖冬.缺水城市水体再生水补水与景观水质保障理论和技术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