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研究

2021-01-21 21:39许子婵仇兵奎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许子婵 仇兵奎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并做出了大量尝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文章结合山西晋南地区“贾得手工麻纸技艺”“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两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对比研究,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路径,从“主体角色”“阶段任务”“运行方式”三方面提出社区参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该系统对实施保护的不同主体进行角色定位,并提出长久互利的合作模式,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实现地方文化、经济及社会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区参与;“贾得手工麻纸技艺”;“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60-0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社区”一词曾被多次提及,是一个极具反思性的关键词。尊重社区和社区参与是《公约》以及国家和地方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具有多样化、地方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尤其是城镇化急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空间都在急剧改变,那么脱离了民众的参与和认同,仅仅依靠政府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宏观治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

一、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蕴涵

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本文中所提及的“社区”是建立在一定地域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通过某种互动交往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认同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是其所在的社区中存在互动交往和文化维系的基础。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社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区民众及个人认同的文化价值。

2005年,我国的政策文件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这明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虽然在保护工作开展不同阶段需要政府等外界力量的主导和参与,但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从保护工作整体过程来看,要想可持续、活态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融入社区的发展,需要社区、群体及个人的积极参与。

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看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路径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被广泛认可的有“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理念和方法。“抢救性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及社会相关组织和机构来完成。而“生产性保护”是继“抢救性保护”之后,对传统的技艺、民间美术和中医药的药物炮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生产实践,以产生经济效益方式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中。目前国家将“生产性保护”理念与乡村传统手工业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新趋势。“生产性保护”除了依靠政府、相关组织,还需要社区、群体及个人等“内部人”的参与。由“整体性保护”引出的我国“文化生态区保护”的设立和建设目前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如何整体性保护”一直是学者和实践者们讨论和争议的话题。但是针对“整体性保护”内涵有一条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脱离了其特有的“文化空间”,必须融入乡村社区的发展,需要社区民众的参与。

山西晋南地区的“贾得手工麻纸技艺”和“丁村民间传統棉纺技艺”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就是最好的实证。

(二)山西晋南地区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个案对比研究

山西历史悠远,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贾得手工麻纸技艺”“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都是晋南临汾地区的民间手工技艺,均被列入第三批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且都曾在明清时被作为皇室“贡品”。二者在历史渊源、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与目前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又有着很大的差别。

根据贾得村的村民回忆,由于手工麻纸成本太高,销量不好,导致麻纸作坊不能维持生计,相继倒闭。贾得村2005年之后就没有人从事手工麻纸制作了,目前村里连制作麻纸的工具也都没有了。现在“贾得手工麻纸技艺”只能被陈列在当地博物馆里供游人观看。

“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虽与“贾得手工麻纸技艺”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渊源,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到目前为止,丁村有四五家关于丁村土布的小作坊和小微企业。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有两家。其中一家开办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是丁村土布的传承人李龙旺夫妇于2005年成立的襄汾县丁村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这些作坊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不仅给村里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发展民间土布纺织技艺。访谈中李师傅也提到目前发展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人手不够,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作坊学艺,仅靠一些年迈的老人很难支撑起作坊的生产运营。

虽然目前“丁村土布”的发展也遇到了传承难的现实困境,但从整体来看“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还是在努力跟上当地社区发展的脚步,与当地的旅游业形成互利共生的实践模式。“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政府等外界的支持,更离不开李师傅这些“丁村人”的艰辛付出。否则,“丁村土布”也会像“贾得手工麻纸”一样,只能留在当地博物馆里。

结合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和个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必须基于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强调要融入社区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性保护。

三、社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构建

从社区视角分析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与利益关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以此来提升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过程性的实践活动。该实践活动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不同的保护阶段需要不同的主体参与实施,而且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整个保护实施系统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内部,由“内部人”主导实施,在整个实施保护过程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另一部分是系统外部,主要由“外部人”与“内部人”共同协作来完成。整个运行过程需要对保护的实施主体进行角色定位,使不同主体能协调合作,并能从中获益,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如图1所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要涉及“社区内部运作”和“组织间合作”两大部分内容。

(一)社区内部运作

“社区内部运作”可以看做保护体系的“子系统”,强调通过社区自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内部运作”主要包括:“非遗项目”“社区民众”“社区其他产业”。

1.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是被本民族认可的文化,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传承和保护需要融入社区和社会发展。在“社区内部运作”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依托“非遗项目”建立作坊或企业,打造品牌,积极宣传,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并创造盈利;

搭建传习场所,制定传承制度,保障传承的常规化,而且可以将传习场所部分公开化,建立技艺博物馆或展览馆,供游人了解宣传;

与社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互利模式,共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发展,比如:“丁村土布”与“丁村遗址”旅游业的互融。

2.社区民众

“社区民众”作为“社区内部运作”的主体,是非遗项目保护的“内部人”。而“社区民众”中的“草根领袖”更是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草根领袖”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人也可以是对本民族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自觉性的个人或群体。“草根领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从精神上和行动上带动非遗项目的技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吁社区其他民众积极参与到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例如建立小作坊或企业,以盈利的方式吸引民众加入;

能够将非遗项目与社区内部其他企业建立共赢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对外,促使非遗项目与外部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促进社会发展。

3.社区其他产业

“社区其他产业”主要涉及农业、旅游业、传统工艺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其他产业”融合可以推动文化旅游、农业发展、脱贫攻坚、传统工艺等方面的振兴,实现乡村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

(二)组织间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脱离不了外部组织间的合作,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和发展空间。

1.政府及相关组织

政府及相关组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外部人”,是非遗项目“认可并纳入保护”的关键人,主要从政治和行政手段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体工作包括:

呼吁民众积极申请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评审,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实施保護的非遗项目搭建长期、互利的合作平台。

对非遗项目保护工作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完成比较好的社区、群体或个人给予奖励。

当然,政府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保护过程中,并不是单向付出,也是互利共赢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也会促进地方振兴及政府政策的落实。

2.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包括学校及学术界、市场、媒体等相关社会组织,主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宣传、弘扬和传承发展的作用。这里重点讲述非遗项目与学校的合作。

制定教育计划。非遗项目所属单位可以与有关学校建立定向委培项目,帮助其培养传承人,同时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成立实习、观摩基地。非遗项目所在的社区需要为合作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观摩基地,相关技艺人需作为实习督导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建立双向成长机制。非遗项目可以为相关院校提供科研素材,同时相关院校的教师也可以作为专家为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巴莫曲布嫫.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两个中文本”的分析[J].民族艺术,2015(6):63-7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2-233.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LO].[2008-03-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

[4]张士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J].思想战线,2017,43(1):140-149.

[5]仇兵奎,许子婵.政策视角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J].文化遗产,2020(3):19-22.

[6]邰琦.山西临汾贾得村手工麻纸技艺传承与保护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传授技艺
Tough Nut to Crack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