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玥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文艺界尤其是书坛指明了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本文将结合书法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分别从“正己”、“化人”、“为人”三方面入手,去分析书法家们应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关键词:人民;书法;正己;为人
《论联合政府》中提到:“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艺术家……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的宝贵的财富。”从这番与艺术家息息相关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是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党的领导人仍然记得在国家走向繁荣过程中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十多年过去了,时间来到了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今天。人民需要怎样的艺术家?艺术家应该创作出怎样的艺术作品?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切实反映出人民身上的精气神?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一、以“正己”为筑高楼的前提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在笔者看来,高楼大厦更像是科技极速发展下,急速奔跑中崴伤的脚踝,亦像是阿喀琉斯之踵,令人叹息。
如何使经济的左腿和文化艺术的右腿同时发力,如何治好这切肤之痛、脚踵上的顽疾,建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书法作为中华艺术中的瑰宝,自然有着其应有之义。今时今日虽不同于往昔往日,然而书法之魂却依旧不曾枯竭。
书法家的心手,为原本符号化的字体注入魂灵,赋予情思,带来心灵的悸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筑“高楼”终究不是种树,可以任由树苗肆无忌惮的生长,随性的分叉成枝。书法家的首要之务,便是有“正己”的思想觉悟。何为“正己”?“正己”不是规整肉体所着衣饰,不是让我们束手束脚,以至于无法创作出新颖的作品。所谓“正己”,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在明明德”,而这四个字正是 “正己”的体现,其中,前一个“明”有弘扬之意,后一个“明”则直指人的品德、品行。书法家亦是如此,其人其书,首先便要有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作为支撑。又如朱长文《续书断》中所言:“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古之书家便有了这样的道德观,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认为颜真卿既是忠于国家的弘股之臣,其书写之字中,便自有一份品德之气置于其间,而颜真卿书法中挥洒千年而不散的艺术光辉更是建立在其耀眼于世间的人品操行之上的。
纵观书坛,除却“庄严端悫”的颜真卿,还有诸如苏轼等耀眼于书坛的书法大家,以“正己”流传于世、传唱千载。
二、以“化人”为活水的源头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当书法家有了“正己”这个大的前提,就可以进入到“化人”的阶段了。所谓“化人”,指的正是书法家对人民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如何“化人”,在笔者看来,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是要写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书法作品。跃进书法历史的长河,回味古代先民日常书写由篆书转化为隶书的过程,不难发现,这两种书体之间的转化,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解决日常书写中不便利、无法快速记录的问题,篆书经汉代官吏之手,从面世到盛行,正体现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书法或书写方法,才是经得起时代考验、耐得住锤炼的好的书法形式。这一道理放到今天仍然适用,虽然毛笔已经不再是今天人民书写时的必须工具,书写的媒介也由宣纸、毛边纸变成了更为光滑的纸张,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书法作为从群众中来的艺术形式,必然要回到群众中去,也只有在群众的认可中才能使书法家的作品得到升华。
其次是要通过书法作品让人民群众产生共情。正如前文“正己”部分谈到的那样,书法家作出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书法家在笔与纸交错磨擦而过的瞬间,将胸中的块垒,用独具个人面貌的章法、笔触以作品的形式永远的留存在纸娟之上,观赏者在欣赏书法家作品的时候就会悄然的受到书家书写时留下情绪的感染,进入到一种共情的氛围之中。一如我们看到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时,便会感受到颜真卿在书写时对侄子之死的悲痛之情、感受到其忠贯日月的浩然大气,这正是其人格魅力烙印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的,超越時空束缚的魅力。
最后是要能通过书法作品让人民的价值取向得到提升。 “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结合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好的书法作品更应是,能够进一步的让人民的价值取向得到提升,而这恰恰是以书法“化人”精神的核心体现。
三、以“为人”作阳光、清风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正是“为人”的体现,这里的“为人”不是指做人的方式方法,也不是指沽名钓誉、会迎合他人的水平高低。在此处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应该将“为”和“人”分开理解,什么是“为”?怎么“为”?去掉“为”原有的语义,赋予其动词的属性,就会发现,此处的“为”就好似温润的泉水、山间的清风一般,有了荡涤尘世的污浊,正本清源的妙用;而“人”也不应单纯的指向物质化的人类,而是指在书法家“为”这一过程中受到温养、受到启发的人民群众。
毛传有言:“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这清微之风,指意于书法同样适用,在笔者看来,书家所含清微之风正是要谨防错误金钱观的腐蚀、谨防唯利是图的错误创作观念。就以书法家的书法创作为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是需要经过书家反复打磨、不断锤炼的,但这也使得一件值得回味的作品,从草创到成型,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与时间。如此磨人的事情就让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浮于表面的他们急着将自己信手涂抹的字迹变现,草草几笔、匆匆盖上印信,便将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推向市场,这样的风气不仅无法帮助人民构建正确的书法审美观,同时也会误导人民,进而挤压优秀书法作品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书法,历经千载年岁,饱经时代洗磨。时至今日,书法家们应当认识到,今日的书法,早已不再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私有之物”,而是面向广大人民、源于广大人民、扎根广大人民的艺术形式,而书法家们也只有坚定的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与实践道路,才能将人民的心中所想、人民的美好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借由笔触纸绢长久的留存下来。
参考文献
[1]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 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EB/OL].(2014-10-16).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4953.html
[6]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EB/OL].(2014-10-16).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64094-25843852.html
[7]丁国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峰之路)[EB/OL]. (2020-01-14).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114/c1013-3154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