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佳,侯荟薇,洪伟民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之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在一线施工的建筑工人是安全事故的最直接受害者。研究表明,在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约70%的事故与建筑工程习惯性违章有关。因此,如何有效治理建筑工人习惯性违章行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员工习惯性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对建筑工人习惯性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煤炭行业的作业条件和建筑工程的施工条件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相关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到建筑行业。本文拟从分析建筑工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出发,并从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施工过程监督、增强人员培训和加强班组管理等方面提出预防措施与应对策略,为有效治理建筑工人习惯性违章行为提供参考。
当前许多的安全生产知识是以文字或口头传授的形式来进行培训,但对于绝大多数建筑工人来说,首先,极少有人会主动的对文字信息进行了解,其次,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并非每个建筑工人都能读懂和掌握文字信息,这是使得习惯性违章行为在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后仍然出现的原因。并且,现在工地所使用的安全生产装备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所以不同类型安全生产装备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工头对安全生产装备使用方法进行解说和演示时,建筑工人虽尚未完全掌握却也并未对所存疑的使用方法进行主动了解,这就造成了对安全生产知识掌握的不到位[1]。
建筑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明知安全生产的原则及其重要性却依旧不当回事,仍按照个人习惯来进行一些不规范的生产作业。其中的原因一是按规范的施工操作进行施工时往往费时费力,并对于施工质量要求较高,而建筑工人为了在施工过程中节约时间精力,就进行了习惯性作业。二是在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时,过耳就忘认为不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也未对自己的不安全施工操作进行控制。此原因往往由于建筑工人低估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对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控的性质没有深刻认识而引起的。大多数习惯性违章行为都是由下意识的违章施工操作所引起,因此尤为根深蒂固,若建筑工人自身不加以有意的控制,则很难避免违章行为的出现。
1)无意识性(潜在性):一些习惯性违章的行为往往不是行为主体有意而为之,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行为主体处于深入险境而不知的状态,对违章行为放松警惕,表现出习惯成自然的结果,一旦此种潜在性出现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盲目性:在施工活动中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自以为是地图方便,以错误的习惯进行违章操作,是典型的“无知无畏”。
3)继承性:在以往的施工作业中未制定详细的安全规章制度,致使许多员工在操作的过程中未注意安全问题,以错误的操作方式进行作业。长此以往,习惯性违章行为又会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被继承下去。
4)守旧性(顽固性):习惯性违章行为由意识和心理进行支配,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动作,具有一定的顽固和反复性,往往不易纠正。要改变习惯性的违章行为,需要行为主体有意识地改变意识观念和心理,但这需要长时间反复地强化记忆。
1)员工素质。
施工现场大多数的工人素质较低,以至于不能够充分地学习,甚至无法理解安全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了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2]。
2)侥幸心理。
部分工人在现场作业时,认为执行规章制度过于烦琐,不按规程操作并不会产生影响,从而妄图通过偶尔的违章行为去简化作业。
3)从众心理。
群体成员的行为,往往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组织的安全生产氛围会对行为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某些员工做出违章行为未产生不良后果、没有得到制止且群体在不断扩大时,容易使其他员工为了融入大环境产生效仿行为,形成习惯性违章。
4)安全意识淡薄。
意识决定了行为。由于头脑中未建立起生产安全的观念,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作业时习惯性违章,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5)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企业没有对工人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过于形式化,导致工人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全面。反映到工作中就是未能理清安全与生产、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认识到习惯性违章的危害和安全作业的重要性。
6)责任监管力度不足。
有的项目部、安全监督机构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日常的考核也不够严谨,导致奖惩机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员工在做出违章违纪行为时未给予严厉的惩处,最终导致工人习惯性违章作业。
7)违章指挥。
部分管理人员未以身作则,反而带头违章操作,要求员工节约时间,将安全观念引向错误的方向。
8)施工作业环境不安全。
有的企业的机械设备老化、生产工艺复杂、作业空间狭小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设备或工艺技术的设计考虑不周,缺乏人性化设计,造成工人无法按照正规操作施工,从而诱发工人进行习惯性违章作业。
首先还是要在目前的相关安全制度上加以完善,从制度的制定上封锁安全生产管理的漏洞,争取制度实施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相关制度在确立时应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层层落实到建筑工人以减少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前能有效预防,在事故发生后能追朔管理漏洞。对于每一个管理级别都有清晰明了的管理规定,并且严抓每一层级的落实程度,确保制度实施的有效和准确,不能让相关制度在执行时成为摆设,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让各层级之间相互制约以保证制度的实施,也能成为激励和惩罚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3]。
对安全生产的各个过程进行一定的监督是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实现项目安全生产施工,加大对安全作业的监督力度是必然的。应该对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和层级进行直接的指示,使之在生产施工的每一环节都能够落实严格的监督责任,不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者松懈的侥幸心理使得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依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还是对克制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建筑工人只有增强自我意识并在强有力的生产安全监督下,才能实现对安全作业意识的增强并且按规则施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注意对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进行监督管控,才不会有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设建筑工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建设建筑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增加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不仅要增强人员对安全生产施工的意识,而且对安全生产的行为也要进行示范演练,对保护安全施工的设施装备的使用进行展示指导。在增强人员安全意识方面,可以在对整体班组进行安全意识培训之后在每一组单独施工作业之前组内增加对安全作业的强调以确保作业人员明确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和安全作业的必要性。至于对安全生产行为和安全生产设施装备的演示,应不定时进行抽查和检测,使施工作业人员重视并掌握正确的施工作业方式和自我保护措施。
针对不同的施工班组,分别在每个班组班前进行班组会议,对班组的施工细节和注意点进行回忆和强调,根据班组工作特性编制施工安全应急预案,尽量保证施工过程的井然有序和万无一失。在班组小组施工结束之后,应及时的对班组的施工过程产生的问题每人都进行简单的陈述,有问题的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确保下一次班组施工更加顺利,没有问题的也要进行总结和记录,使安全施工继续保持。班组成员之间养成相互监督纠正的习惯,如发现班组成员有习惯性违章行为,要对基层班组成员进行提醒以及时的进行纠正,形成基层良好的安全施工氛围,树立安全施工的基础意识,并且贯彻在每一个班组的施工过程之中。争取从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就做到有效管控建筑工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这样才能逐步扩大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施工管理[4]。
由于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多发性,未来可以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找出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基本规律,进而更有效、更具体地治理习惯性违章行为[5]。这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需要在思想上给予重视,采取各种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更需要各个部门发动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互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