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在食管癌复发转移的诊断与术后慢性炎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21-01-21 04:40:19宋志杰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淋巴癌细胞食管癌

宋志杰

西华第一医院 放射科(周口,466600)

0 引言

食管癌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现象,具有较强的进展型和低生存率,且好发于40 岁以上的男性,患病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最先难以下咽的是干的食物,然后为半流质食物,最后则连唾液和水也难以下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配以化疗辅助。但经调查发现,食管癌患者治疗后复发转移的概率较高,以淋巴转移最为常见,同时并发吻合口炎性感染以及食管癌治疗后慢性炎症的风险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及时监测并鉴别食管癌患者治疗后的转移复发情况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2]。基于此点,本研究选取37 例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开展为期1 年的术后随访,给予患者MSCT 检查,探讨其在疾病复发转移方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于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37 例,手术治疗时间在2017 年1月~2019 年1 月。其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17 例,年龄45~76 岁、平均(62.14±5.74)岁;根据病灶分布位置显示:6 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16 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15 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经术后病理显示:24 例鳞癌患者、2 例小细胞癌患者、8 例腺癌患者、3 例未分化癌患者。

1.2 方法

对患者开展为期1 年的术后随访,并在患者术后1 年的随访中给予患者MSCT 检查,检查前6 h 禁止进食,检查开始前0.5 h 给予患者1 000~1 500 mL 温开水口服,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检查开始前5 min 对无禁忌症的患者肌内注射20 mg 的山莨菪碱。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设备选用西门子Sensation64 层螺旋CT 扫描;检查范围包括患者的颈部、锁骨、胸部以及上腹部;参数值设定为电压120 kV、电流130~175 mAs、层厚3 mm、间隔3 mm、矩阵512×512;平扫结束后所有患者均继续给予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100 mL 碘海醇(浓度:350 mgI/mL),以每秒2.5~3.5 mL 的速度对动脉期、平衡期和延迟期进行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0 s、平衡期55~65 s、延迟期2~3 min。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由3 名资深影像科技师进行阅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复发转移的迹象。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主要包括区域性复发转移和远处转移两种类型,其中区域性复发转移主要包括原食管瘤床复发、吻合口复发和淋巴转移;而远处转移则包括肺部、骨、肝脏、胸膜等远处部位转移,统计37 例患者复发转移情况和具体CT 图像表现。

2 结果

37 例患者经MSCT 检查显示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21 例,其中吻合口复发患者3 例(14.29%),CT 检查主要表现为吻合口软组织出现肿块、管壁出现局限性增厚现象,同时伴有异常强化现象;淋巴结转移患者11 例(52.38%),CT 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附近、颈部、上腹部未经清扫的淋巴结存在异常肿大,异形和坏死现象;肝转移患者2例(9.52%),CT 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内存在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牛眼征”;肺转移患者1 例(4.76%),CT 检查主要表现为肺内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骨转移患者2例(9.52%),CT 检查主要表现为肋骨、脊柱等骨质存在明显破坏现象,可形成部分软组织肿块;脑转移患者1 例(4.76%),CT 检查主要表现为脑组织存在低密度结节灶,并且周围伴有水肿带;肾上腺转移患者1 例(4.76%),CT 检查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内存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3],食管癌患者中90% 为鳞状细胞癌,对于此类疾病临床多采用以手术为主、术后化疗为辅的治疗方式,但经有效治疗后患者仍具备较大的复发转移风险,并且以淋巴转移最为常见。然经研究表明[4],淋巴转移的实际情况与患者癌症病灶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并且癌细胞的淋巴转移与人体正常的淋巴引流基本一致。另外,人体正常的淋巴引流主要以纵向引流为主,该方向的淋巴管更是横向淋巴管的6倍,因此当癌细胞发生淋巴转移时也主要以上下双向性的转移和区域性转移为主。对于食管癌患者而言,其病灶侵袭范围不仅局限于食管旁淋巴结,同样可蔓延至颈段食管旁淋巴结、颈深处淋巴结、锁骨处淋巴结、动脉旁组淋巴结、上下纵膈淋巴结以及腹腔淋巴结等[5-6]。故而单纯采用内镜的检查方式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研究病例均采用MSCT 检查的方式。

经本研究发现,37 例患者经MSCT 检查显示有21 例患者存在复发转移的迹象,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最多,占比52.38%,之后依次为吻合口转移、肝转移、骨转移、肺转移、脑转移和肾上腺转移。经研究表明[7],吻合口瘘属于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强CT 的检查可以清楚地展现瘘口的位置、大小以及吻合口周围情况,而临床可引发吻合口瘘的原因较多,手术操作、吻合口技术以及术后吻合口恢复情况均可造成该病症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患者也极易形成吻合口瘢痕性狭窄,经过MSCT检查可以清楚地将其与吻合口复发进行鉴别,其中吻合口复发主要表现为吻合口软组织出现肿块、管壁出现局限性增厚现象,同时伴有异常强化现象,而瘢痕性狭窄则无明显斑块,并且强化程度较轻。淋巴转移主要通过对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和边缘强化特征进行判断。其中淋巴结大小的测量多以横断面上最大短径在1 cm 以上为标准,但若锁骨上淋巴结大小在5 mm 以上、肝胃韧带淋巴结大小在8 mm 以上、膈脚后淋巴结大小在6 mm以上、大部分食管旁淋巴结大小在10 mm 以上也应被怀疑是否发生淋巴转移现象。而在密度方面,因被癌细胞侵袭的淋巴结血供较少,故而其密度多呈较低的现象,利用MSCT 增强扫描后则多呈环形强化状态,中央区域坏死现象。另外,经本研究发现,食管癌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复发转移类型为淋巴转移,而此类淋巴转移主要发生在上、后纵膈和颈部区域,多由手术治疗未清扫彻底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在早期发现其病变及时予以二次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有研究发现[8],无论是放化疗或者手术治疗均会不同程度的损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周围正常组织的发炎、肿大,继而形成术后的慢性炎症。然炎症反应的存在会直接促使食管壁的增厚,从而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出现肿瘤复发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MSCT 检查可以发现,当淋巴结发生癌细胞转移现象时,其多呈外生性和膨胀性生长,形态更趋向于类圆形或圆形,甚至边缘不规则,还带有毛刺。而对于炎性淋巴结,当其处于急性炎症期时,边缘较为毛糙,且存在大量渗出,当其进入增生修复期时,其边缘相对光滑,渗出被逐渐吸收。与此同时,通过CT 的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展现淋巴的血供情况,正常情况下,淋巴结的血供主要是由淋巴门处的供血血管提供,当其被癌细胞侵袭时,淋巴结门的正常结构会发生改变,淋巴结门变形消失,大量新生血管形成,继而造成淋巴结内部的血流紊乱,并且伴随着癌细胞的侵袭,正常的淋巴结髓质会逐渐被取代,最后形成中央坏死区域。因此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或慢性炎症,可通过MSCT 检查对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与相邻气管组织间关系的直观展现进行判断;而在与常规炎性淋巴结对比时可通过检查淋巴门是否受侵、淋巴结彼此间是否融合、内部是否出现坏死或包膜是否受侵犯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在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途径中淋巴结转移是其最常见的途径之一,通过MSCT 检查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在鉴别淋巴结转移和炎性淋巴结方面也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患者后期治疗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有效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淋巴癌细胞食管癌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癌细胞最怕Love
奥秘(2017年5期)2017-07-05 11:09:30
正常细胞为何会“叛变”? 一管血可测出早期癌细胞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7:10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9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