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校长 范建军
1986 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这所上海市重点小学,有幸跟从戴舜琴、李倩、王小平、吴瑞莲、洪雨露几位校长。他们每个人都铸就了上海教育界的一段传奇,我在他们身边一干就是十四年,其间担任过数学教师、大队辅导员、德育教导、副校长,直到2000 年被区教育局调往外校担任校级干部。
在我离开向阳小学十六年后的2016 年,我又一次站在了襄阳南路388 弄15 号的门口,我从功成身退的洪雨露老校长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此时的向阳小学已经蜚声全国,许多人说我接过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也有人说我是“走上了一片高原”,但我深知“眼前有阴影是因为背后有阳光”,不愿手被烫的人无法品尝到山芋的甘甜,不愿走上高原的人无法体会到翻越高峰的喜悦。2016 年至今已经四年,四年里我也有过迷惘和彷徨,也曾动摇和怀疑,但我始终记得洪老校长的话:“当校长就是要继往开来,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取新的成绩。”所以每当遇到瓶颈的时候,我就会从向阳小学八十八年的办学历史中寻找突破口,而我对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重视,一方面是源于自己曾经担任大队辅导员和德育教导的那份情怀,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向阳小学的办学历史与传承。
许多人有疑惑:“少先队教育和德育到底如何区分?二者有什么不同?”我始终认为,德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而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少先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认同教育。我们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就是一所印刻着红色烙印的学校,创校历程就是对贫弱的旧中国的呐喊和对强大的新中国的呼唤。
向阳小学创立于1932 年,原名私立位育小学,“位育”二字取自《论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1932 年的上海爆发了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在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的背景下,向阳小学的创始人穆藕初老先生认识到“欲图国强唯信教育”,向阳小学的前身私立位育小学由此诞生。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自己的爱国基因:首任校长是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在日寇占领下拒绝使用日编教材,校董为此还多次遭受死亡威胁;通过校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对面的花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等。1944 年学校聘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弟子李楚才老先生担任校长,并进一步以“创造、生长”来定义“位育”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襄阳南路第二小学,设立了党支部,吴美真同志任党支部书记。1959 年9 月学校接受市教育局的委托开展了五年一贯制的实验,面对既无实践经验又无现有教材的情况,学校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自编教材,并发动全体教师一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边编写教材。学校的相关经验成为全市典型,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小学学制改革研讨会。1960 年学校开展“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实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年被确定为全市首批五所重点小学之一,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1956年,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学校,命名为徐汇区襄阳南路第二小学,1971 年底襄阳南路第一小学并入,改校名为徐汇区向阳小学。1999 年兼并永嘉路第三小学,现学校拥有两个校区。
向阳小学诞生于国难当头之际,是爱国主义的产物。学校的创始者和传承者们都深信:要强国必先强教育,要强国必先培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向阳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私立民办,而是有了统一的组织和办学方向,办学经费不再需要四处筹集而是政府统一安排,教师的待遇有了充分的保障。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向阳老一辈的教育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着教育的诗篇,向阳小学曾培养了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走上社会都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我们学校的洪雨露老校长一直强调“少先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我也深以为然。少先队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而少先队教育是以丰富活动为载体。可以说,我们向阳小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少先队教育的活动史,在这一过程中,向阳小学与少先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成为上海少先队教育的一张名片。
时间回到1978 年,这一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起始年。1978 年对于向阳小学来说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再次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小学,先后两次获评市重点奠定了向阳小学在上海基础教育界的地位。
1978 年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正式恢复的第一年,少先队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爱科学月”活动,第一届的主题就是“迎接科学的春天”,引导队员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向阳小学积极投入这一活动中,每年一届延续至今,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科技节”活动。
1979 年上半年,向阳小学承担了上海市少工委“全童入队”的实践,当时学校明确提出“向阳建队月”教育活动,让每个适龄儿童在戴红领巾之前做到“六个一”,即学一遍队章,唱一遍队歌,改正一个缺点,争取一点进步,写一份申请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做法延续至今,成为少先队队前教育的重要形式。当时任上海市团市委少年部部长的段镇伯伯写来贺信,肯定了向阳小学的工作。他写道:“你们的‘六个一’非常好,你们要抓好全童入队的突破。”时任向阳小学大队辅导员的洪雨露老师被评为首批全国优秀辅导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都是外国好”的崇洋媚外风气,鉴于此,向阳小学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好”的主题教育,结合当时社会上正在热播的印度电影《流浪者之歌》,以“红领巾爱祖国”社会考察的形式组织队员们走出校园去看一看,与电影中主人公拉兹的境遇比一比,通过实践考察和对比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好”和“红领巾爱祖国”主题教育活动都取得很大的成功和影响,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吕型伟来到向阳小学听取情况汇报,向阳小学时任校长居锦如在全市做经验交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向阳小学少先队举办向全市汇报“十分钟队会”的现场会,当时让全部48 个中队同时开展,每个中队的主题都不类同,可以说十分壮观。上海电影制片场以向阳小学自动化小队建设为素材拍摄了影片《闪光的彩球》。
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开展了全国少年儿童“创造杯”竞赛活动,向阳小学积极参加,向团中央申报了五个活动案例,其中四个获奖。这四个活动是“画新三毛”“爸爸妈妈请你……”“红领巾点播台”和“我有一双勤巧的手”,四个活动全部获得全国“创造杯”的荣誉,其中“画新三毛”活动获得了全国“创造杯”标兵奖。向阳小学成为当年整个上海获得“创造杯”最多的学校,共青团上海市委命名向阳小学为“发奋争先第一家”。
1986 年,上海少先队启动了对队员的分层教育,推行累进晋升的奖励制度。当时上海首创了“三星队员制”,即红星、银星、金星。孩子们要做到“讲文明、勤学习、爱劳动、求健美、学创造、能自动、学先锋、爱组织”八个方面,从而争取得到“三星”。“三星队员制”的实践探索最早就是在向阳小学,之后逐步发展为共青团中央“雏鹰争章”教育活动。“三星队员制”的实践告诉我们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不断激励,奖励要有分层的不断的推进。
九十年代向阳小学的“二史一情”教育很有代表性,当时的我已经是学校的德育教导。我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将看似庞大的“二史一情”教育聚焦为“了解国情五件事”,即“灿烂文明一件事,深重灾难一件事,革命斗争一件事,建设成就一件事,未来发展一件事”,具体形象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队员们。“了解国情五件事”的做法在全市推广介绍,市委宣传部将此收入爱国主义教育经验集。之后的“迎香港回归”的主题教育是“二史一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又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上海非常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由市教委联合团市委、市少工委逐步在中小学中评选行为规范示范校,这其中包括区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级行为规范示范校,之后还评选出了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我们向阳小学就是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争创的过程也是活动过程,我们独创了少先队“队风队纪六比六赛”——比戴红领巾赛端正,比行队礼赛准确,比唱队歌赛嘹亮,比呼号赛坚定,比三级报告赛规范,比队列行进赛整齐,引导队员们在活动竞赛中明要求、懂规范、促行为、化自觉。向阳小学这一活动成为了上海少先队工作的品牌特色。
依托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向阳的教育“活”了起来,这个“活”字体现在对孩子们的培养形式中,体现在学校的校园氛围中,体现在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如果说爱党爱国是少先队教育的灵魂和脊柱,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肌肉和神经,帮助少先队教育真正“站了起来”,“活了起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国家督学刘元璋曾提出“双比”的概念,即基础不同的学校如何进行比较?可以一比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二比办学的特色。这为我们之后的一系列教育评比打开了思路,同时也为基层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少先队教育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如何做到因校制宜、因生制宜?这就需要基层学校将少先队教育与办学特色糅合起来、统一起来,使得少先队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向阳小学就是这么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工具属性逐步为社会属性所替代,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应运而生,向阳小学成为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基地。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学校推出了“兴趣教育”的办学特色,揭开学校发展新篇章。在向阳小学“兴趣教育”的开题报告会上,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杜鼎坤教授等十多位著名教育专家出席论证,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刘佛年教授为学校题了“求趣”二字,这成为了向阳小学的校训。之后出版的《兴趣教育探索》是向阳小学开展兴趣教育研究的成果集,获得了徐汇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刘元璋老局长为兴趣教育的成果集撰写前言。他写道:“以培养、认识兴趣,激发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重视个性发展的兴趣教育,向阳小学提出的改革实验是具有针对性、先进性,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向阳小学的兴趣教育正是在打基础的过程中重视了做好挖掘小学生潜在的能力,无疑是一项有益、有效的尝试”。
以“兴趣教育”办学特色为指导,向阳小学形成了以“快乐唱歌、快乐游戏、快乐运动、快乐创造、快乐学习”为核心的“五个快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化入“五个快乐”,由此形成了具备向阳小学鲜明风格特色的少先队活动系列:
快乐唱歌——学校少先队积极引导队员们唱好听的歌、唱有意义的歌、唱队员们喜闻乐见的歌。每天中午“10 分钟唱歌”活动排入课表,周一至周四为互动教唱,周五是点播推荐;每年5月举办“童心向党”歌咏活动,班班有歌声、人人能上台;全校大会上学生和教师、队员和辅导员、孩子和父母同唱一首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相关音像资料在全国文明网首页展示。
快乐游戏——形成两大品牌活动,一是每年一届的“向阳游戏节”,由少先队部牵头,以海选的形式在队员中征集主题内容健康向上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节当天做现场介绍并组织全校师生一同玩耍;二是每两周一次的“向阳IDOL”活动,以操场为舞台,以队员们手拉手为边界,只要有勇气、有想法,任何队员都可以上台展示自己,像独轮车、口技、速算24 点等平时鲜有展示机会的才能,在这里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许多队员由此成为了“小明星”“小达人”,真是“你有这个行、我有那个行”。
快乐运动——向阳小学主打的品牌活动“红领巾快乐足球联赛”历时一月,做到班班有球队、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最后决出年级冠亚军,评选“金靴”和“银靴”。“联赛”借鉴“少先队自动化小队”的组织形式,以中队为单位,队员们自己的球队自己管、自己的队员自己选、自己的教练自己聘、自己的训练自己搞、自己的啦啦队自己组、自己的比赛自己拼,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灵,更是培养了能力、粘合了集体。
快乐创造——每年一届的“向阳小学科技节”,以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重在人人参与,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激发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科技节的主题常换常新,且与社会时事紧密结合,从1978 年的“迎接科学的春天”,到嫦娥一号成功着陆后的“上月球春秋游”,再到2019年聚焦中国自主研发C919 大型客机的“筑梦航空、一心向阳”,活动都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密切相关。
快乐学习——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学习中必然要包含极大的痛苦成分,这不言而喻!”我们的回答是,可依托少先队教育的组织形式,变个人苦学为同伴合作的乐学,变一人计短为集体计长。改变传统的学习组织形式,少先队的“自动化小队”早就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案例。由中队辅导员依据队员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将班队集体分为若干个情况相近的小队,以集体荣誉激发小队之间的竞争意识,以岗位建设激发小队间的互助精神,比如请学习态度好的队员来担任小干事,请学习习惯好的同学来担任小榜样,请学习能力强的队员来担任小导师。如果有的队伍“一无所长”怎么办?不用担心,还有“最有潜力”“最快进步”“最佳发展”等奖项可以进行积极引导。总之,让每名队员在自己的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依托队员们自己的组织的力量对其进行督促和引导。
有人问,有了学校还需要少先队吗?我的回答是:这是必需的!因为少先队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是更广阔的天地。在如今的向阳小学,少先队教育是历史,决定着我们办学的起点和基础;少先队教育是传承,老校长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们更要发扬光大;少先队教育是精神,爱党爱国爱人民,为祖国为家乡尽责任,随时准备帮助他人,绝不向困难低头,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少先队教育是文化,对少先队工作的支持已经成为每一名向阳教工的意识认同和行为自觉。
我对少先队教育的支持坚定不移!让我们在星星火炬的指引下,向着阳光坚定前行,为把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建设成为“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而不懈努力!为把每一名孩子、每一名学生、每一名队员都培养成社会主义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