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绍华,宿志平,徐增凤
(吉林省延边社会脑康医院/延边荣军医院,吉林 延边 133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重,使的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1]。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患者表现为情感、行为、思维等多方面出现异常,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2],随着病程发展且病情反复,造成患者社会功能逐步丧失,甚至引发精神衰退或残疾,对患者及其家人身心造成极大危害。目前,临床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辅以有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其生命健康[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就妊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病症的诊断标准[4]入院,其中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为(54.48±5.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对所有患者均先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监测体征和病情、基础护理、用药指导及建立患者基本信息档案等。后给予无陪护护理措施,包括生活指导、药物指导、心理辅导及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生活指导:①健康宣讲:患者大多缺乏自理能力,需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勤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向其讲解饮食、睡眠、洗漱及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生活护理事项,从其衣食住行各个细节开展,合理设置护理流程,并严格执行。(2)药物指导: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医嘱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性治疗,但药物相互作用期间,须由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进行记录,同时护理人员需对抗精神药物的效果全方面了解,避免出现药物拮抗作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药物选择需择取安全性高、副反应小的精神类药物且严格控制剂量,在保证患者身体机能不受影响的情况,提升药物的最大价值和效果,同时要求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机体反应继而对症处理。(3)心理辅导: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及心理变化,若患者对病情、治疗等提出疑问,应及时、耐心为其解答,安抚并鼓励患者,消除其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以保证后续治疗顺利开展。(4)安全管理:由医务人员所组成的专业团队需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如增加监控系统、现场动态管理及安全评估等措施,以保证其人身安全同时降低安全隐患。
①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的差异性,包括外出、冲动、自伤、坠伤及攻击等风险事件。
护理前后出现外出、冲动、自伤、.坠伤及攻击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可见,经无陪护护理后,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2)。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的差异性比较[n(%)]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虽然不高,约为3~5%,但患者易出现自觉性低、思维混乱及行为错乱等异常症状表现。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出现上升态势,现阶段精神分裂症无法通过药物治疗和(或)康护护理得以完全治愈,但精神分裂期间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程时间和病程发展反复逐渐增加,逐渐加重患者社会功能能力下降,尤其在精神衰退时,极易引发精神残疾,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基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基础疾病分级、生命体征及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合理的无陪护护理干预[5]。
无陪护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全面且系统的护理措施,在基础生理护理下,在引入社会、人文、精神及心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治疗。由于精神病患者多存在自身基础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生活难以自理及安全因素等多方面状况,因此在本研究中给予了一对一健康宣教,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辅导,帮助患者正确生活、合理用药及安全性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护理效果。同时,护理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关注其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识别药物拮抗作用、病症及环境等,从而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前后出现外出、冲动、自伤、.坠伤及攻击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可见,经无陪护护理后,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9,P=0.02),考虑原因为采取无陪护护理干预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生理活动,促进其合理用药,同时提高患者对身心安全意识,极大程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与孙洪敏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分裂患者进行无陪护护理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预后,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