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艺术与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

2021-01-21 08:18谢枫
海峡影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惠安石雕闽南

谢枫

福建省惠安县的石雕艺术最早可溯源唐五代时期,是闽南汉文化中众多艺术门类的一个优秀代表。闽南汉文化主要来自黄河流域,伴随着晋唐之际中原汉人多次大规模的南迁而孕育勃兴,加之宋元时期海洋文明的照拂,使得闽南大地在中古时期已经拥有了异常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与瓷器艺术一样,惠安石雕在清康乾时期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无论从姿态神韵到线条结构再到工艺技法,都发展出了与北方石雕区别显著的艺术语言风格。从此惠安石雕被誉为“南派”石雕的典型代表,与河北曲阳所代表的“北派”石雕艺术竞相绽放,成为了中国古代石艺雕塑的两方重地。这种来自古老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所蕴含的活力与启示,很值得当今时代的文化创意设计行业汲取营养、借鉴经验。

一、惠安石雕艺术的造型特征

宋元之际,地处今天泉州的刺桐港跃升成为亚洲第一大港,各种宗教文化艺术融合也随商贸活动而异常活跃。泉州发现的基督教墓顶石、墓碑上的石雕图案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特点的有力说明。通过与同时期西亚的基督教图形对比,可以看到出,泉州石雕图案取材于多种文化,是一种融合了本土佛教纹样和中世纪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典型纹样产物。

在泉州市著名景点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月台束腰处,也有着72 处充满印度教风格纹样的狮身人面石雕构件,据传说这些石质构件源于已经损毁的印度教神庙,这也说明了明代以前的惠安石雕是具有开放包容的艺术特征的。

清中期是惠安石雕艺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位有籍可查的著名惠安石雕匠师——李周,惠安县崇武镇人,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公元1662-1795 年) 。他是公认的南派石雕最具影响力的始祖,不但使惠安石雕拥有了独特的面貌,也是惠安影雕的前身“针黑白”工艺的创始人。

李周的独创性劳动首先体现在对石雕造型的大胆革新。目前可考的李周作石狮实物有福州鼓山涌泉寺大殿前的一对绣球狮。从这对典型的石狮可以看到,造型突破了一般石狮正面蹲坐、威武凶悍的震慑形象,创造性地雕刻出首尾晃动、口含宝珠的灵动形象,让石狮整体造型更为活泼生动。李周作为惠安石雕工匠的优秀代表,通过该狮子的造型传递出了积极融入世俗情感的人文精神,这种变化无疑是适应该地域普罗大众的审美倾向。

与之相对应的以河北曲阳县为代表的北狮造型则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北狮仪态威严神武,具有相当强的震慑力量,面部表情充满了与世俗人情的距离感,显得犀利狰狞。这当然和北方长期处于位于政治较近的地缘关系相关,北狮的整体形态,都让人体会到封建阶级统治的强势与森严,可以说北狮之所以有如此造型是有优先考虑政治目的。

泉州宋元时期石刻墓碑

古波斯银币上的十字形图案

开元寺月台束腰处的印度教风格石刻建筑构件

福州鼓山涌泉寺殿前的绣球狮,李周作品

天安门前的北方狮典型造型

《胡人献宝》 李周作品

影雕作品《毛泽东主席》(图片摘自郑文伟钟祖基主编《惠安雕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年10月版)

闽南大地远离北方政权中心,中间有绵延山丘阻隔,使得民间社会自成一体,政治色彩远不及北方强烈。世俗氛围浓厚,给了石刻匠师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他们可以根据本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造型上创造出符合本地审美的石雕作品。也是正因为这样,才得以形成了惠安石雕艺术与其他地域相比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惠安石雕艺术的工艺创新

如果说仅在造型上创新还不足以确立李周一代巨匠地位的话,那么独创了被称为“针黑白”的工艺技法无疑又为他的成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针黑白”是巧妙地利用雕刻工具营造出石质表面的不同质感,利用石质呈现不同肌理,表现出对象更加丰富的浓淡和色调效果。由于李周创造的这种“针黑白”工艺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操作步骤较为欠缺,我们只可从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石雕作品窥视一点端倪。

李周为数不多的人物雕塑作品《胡人献宝》,是从东南亚辗转重新回到我国的、可谓难得一见的作品。这件作品高37 厘米,最下部石基座的前侧刻有“灵应堂”字样, 是李周为现属泉州南安仑苍镇蔡西村境内的道教寺院灵应堂专门创作的。 雕像左侧石基座刻有“李周答谢”字样,从“答谢”二字看出此件作品可能是应愿之后的报答之作, 因此更需要作者倾注一番心力,而该作品所使用的“针黑白”独创技艺也正应验了这一点。这件《胡人献宝》石雕利用青石本身颜色较深的特性,用针锋般的钢钎琢凿显示白点,并根据刻画物体需要调节凿点的大小和疏密分布,并用凿刻力度控制深浅,从而呈现出了独特的人物表情和细节刻划。 该种雕刻技法可能借鉴了中国绘画当中的“皴”式画法。从而也使蒋姓族谱中记载李周“喜画善绘”有了实物的验证。 总之,“针黑白”技法自李周开创,不但丰富了惠安石雕的艺术表现语言,也为后世惠安石雕影雕技法的大放异彩确立了工艺源头。

三、惠安石雕艺术的材料选用

“针黑白”工艺诞生在约二百年前,在漫长的惠安石雕发展进程中虽没有被遗忘,但在电动雕刻工具出现之前大面积采用“针黑白”工艺的石雕作品其实并不多见。原因不外乎这种工艺需要工匠具有较深的绘画功底、琢凿过程费工费时等等,可以说这些缺点限制了这种工艺的发扬光大。但是“针黑白”工艺却在解放后由于偶然的历史机遇一朝进化成了影雕重新大放异彩。

六十年代初,以蒋友才为首的惠安石雕艺人组建了“惠安雕刻社”,该民间社团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惠安石雕厂,一度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国营石雕工艺厂。六十年代末,在当时的特定政治氛围下,蒋友才等人接纳其他美术界知名人士的建议通过结合清代匠师李周的“针黑白”技巧创作出了一些伟人题材的作品,宣告了惠安影雕的诞生。

影雕以其照片般的细腻逼真而著称。它采用经过打磨的厚度约1-2 厘米的黑色花岗岩石板为基面,在光滑的石板表面用复写纸拓点定位,然后根据画面需要用粗细不同的针状合金钢钎凿击石板表面,得到密度大小不同的黑白点,形成了黑色石板特有的带有光影与层次效果的画面。据第二代影雕技艺的传承人刘碧兰女士介绍,在影雕初创的阶段所使用的是惠安黄塘玉昌湖青石,但是慢慢发现这种青石颜色不够重,而且经过一点时间也容易风化剥落。于是她开始广泛地试用不同地区出产的花岗岩石,从邵武的黑花岗岩石到山西花岗石,再到内蒙花岗岩石,才找到这种硬度适中、颜色均匀的石材,沿用至今。

四、惠安石雕对文创产品设计手法的启示

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从事现代设计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近年来在文创设计领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从惠安石雕艺术中汲取设计手法之作。例如在获得2019 年福建工艺美术展一等奖的《二郎搜山图》是一件极具闽南元素又糅合多种技法的砖雕作品。该作品使用建造闽南传统民居使用的代表性材料——闽南红砖作为基础媒介,先在砖面绘出线条,并以木刻版画的刻线手法确定构图,再使刻刀运用浅浮雕雕刻的手法进行细节刻画,也借鉴了“针黑白”的技巧呈现不同对象的浓淡效果。待砖刻过程完成后,还运用传拓的方法将砖雕画面转换成类似石碑拓片的装饰性图画。该作品可以说在创作过程中集多种工艺手法之大成,最终呈现的作品跨界合理,一举多得。技法的创新往往带来新奇的视觉效果,该作品可说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很值得广大的文创设计工作者学习借鉴。

再如这组在泉州2020“润物无声”新春文创作品展中名为《闽南欢喜狮》的作品。该作品灵感源于闽南传统眠床上的重要构件——守护神。常见题材中以双狮尤为生动传神,造型稚朴、灵动有致且富喜感。作者选用这些可以窥见闽南传统生活形态及审美情趣的元素,但换用了合成树脂代替原有的木质雕刻,形式上结合了现代烤漆工艺制作的储蓄罐底座,起到了与木雕一样的视觉效果,又避免了木雕易被虫蛀等缺点,使产品具有了可批量生产的必要条件。整组作品既体现传统又是时尚的,这可说是在文创作品中利用多种材料进行糅合的典型范例。

结语

由惠安石雕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创新发展来审视当下相关的文创设计作品,是可以带来借鉴启发的。因为无论是石雕作品或是文创设计产品,其设计创作的表现语言无外乎造型、技法和材质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惠安石雕的发展与泉州本土的文创作品一样,都是在闽南地区这个共同文化背景下孕育的,因此结合闽南地域的审美特征,同时注意结合当下新的生活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表现语言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新就是我们从惠安石雕的发展中得出的启示。

砖雕作品《二郎搜山图》局部 高博峰

2019《闽南欢喜狮》创代誌陈胜云团队研发、策划并出品

注释:

①参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皴法的条目”——“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猜你喜欢
惠安石雕闽南
惠安公司出刊系列丛书 献礼党的二十大
基于现代艺术的惠安石雕造型研究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
闽南少年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