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底色

2021-01-20 23:20榛子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风荷塘大地

榛子

【导语】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鸟语、花香……大自然是秀美的,也是神奇的,彰显出不同的生命底色。让我们亲近自然,记录美好,一起感受生命的魅力。

自然之美

安宁

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远离一切人类的喧哗,化成自然中的一朵云、一缕风、一弯月,不染尘埃,洁净自由。这样,我在这个世上,便脱离了庸常的躯壳,不复过去风尘仆仆的倦怠。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文字清洁自己的灵魂,洗去所有遗落在童年的尘埃。就好像我又降临到这个世界,以婴儿般圣洁的身体。

比起身处吵嚷的人群,我更愿意一个人在风中行走。记忆中故乡的风是和煦、舒缓的,少见浩荡的大风。而今居住的内蒙古,常有大风呼啸而过。恰是这样的时刻,会唤醒我心底对自然的眷恋。我想与风融在一起,犹如草原上的烈马,飞奔过每一片苍凉的戈壁,或者茫茫的草原。热闹的人群常让我感到倦怠,我在其中,不再是一匹狂野的马,而缩小为一只远离了自然的蚂蚁,在无数只永不停止奔走的脚下惊慌躲闪。只有突出重围,回归苍茫的大地,那安静流淌的河流,涌动着的金色麦浪,弥漫着植物芳香的泥土,才会让我觉得身心舒畅、灵魂饱满。

我愿意为大自然中一切抚慰过我的细微事物执笔:落叶,泥土,野草,月亮,河流,或者风雪。它们让人心生孤独,但那是快乐的孤独,我沉浸其中,觉得人生静寂美好。即便而今身处城市,我依然像一个乡间的孩子,会在散步的途中忽然停下脚步,只为看涌动着大片云朵的深蓝色的天空;或者蹲下身去,注视一只蚯蚓如何慢慢爬过洒满温柔月光的小路。有时,我也会在一片小小的花园里驻足,流连于阳光落在茎叶上好看的影子;或者注视丛生的野草溢出道路,在细雨中发出轻微的声响。

在这个人们匆匆行走的北方城市,自然以涤荡辽阔之姿,穿越高楼大厦和市井街巷。一切都是大大的写意的空。猎猎大风席卷过四季,包容世间所有的悲欢。而在冬日,大雪覆盖了戈壁、草原,也覆盖了塞外之城。天空是迷人的宝蓝色,空荡无云,一切犹如琥珀,晶莹剔透,无比动人。我在清冷的空气中行走,常会生出感动,为可以扫荡世间尘埃的风雪。我还会想起故乡,在没有暖气的乡下的冬日,我瑟缩着身体出门,双脚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寂寞的声响,那声响回荡在我的整个童年。

而過去我用文字记录下的,不过是这如此长久地震荡着我的自然声响所留下的浅淡印记。就在此刻,大风吹落北方树叶的秋天,我听到窗外夜色中传来狗吠声,一个人轻咳着走过楼前。风撞击着窗户,像一个深夜醉酒的人。一只猫发出细软轻柔的叫声,而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散发着清幽皎洁的光辉。所有人都已经睡了,而我,在这个可以听到火车轰隆轰隆驶过的夜里,将这个夜晚的自然之美,一一记下。

人生最好的境界,不过是像自然中的一棵树、一朵花、一滴雨、一只飞虫那样,以从容淡然之姿,静寂行走。自然中的生命,没有焦灼之感和功利之心。也因此,一座山可以永恒地矗立于世间,一条河可以生生不息地奔涌,而一株树也可以千年不朽。它们俯视着大地上奔波劳碌、声嘶力竭的人类,不发一言。

我愿做自然的孩子,坦荡、赤诚、清洁,并用文字,一生为它们书写内心的热爱。

(来源:《读者·原创版》2021年第3期)

【赏析】大自然是怡人的,美好而又令人震撼,期许又充满回味。所以,作者更愿意一个人在风中行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文中,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外在美,还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以大自然的情怀来塑造自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促的主题。

大地哀愁

安宁

秋天一到呼伦贝尔草原,男人们便一边在院子里忙着检修打草机,一边四处打听今年谁家的草场更好。黄昏还没有来,草尖上就浮起了露水。在庭院里站上片刻,湿漉漉的凉意便化作细滑的小蛇,沿着脚踝向上爬去,冷飕飕的。在暮色中沿伊敏河走上一会儿,会偶遇一两只孤独的飞鸟,它们在河岸上空久久盘旋。风沿着枯黄的草原吹来,吹得人心上起了苍凉的褶皱。奶牛们蹚过冰凉的河水,列队朝家中走去。小镇上人烟稀少,偶尔有男孩驾驶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穿街而过。

蜂拥而来的游客犹如溃散的军队,迅速地撤离;被无数双眼睛和照相机打量之后的草原重新归属牧民。于是,打草的机器代替了人的双脚和车轮,在大地上日夜劳作。一捆捆草仰躺在大地上,注视着深蓝色的天空,那里依然有夏日残留的云朵在无拘无束地游荡。再过一个多月,大雪就会来临,夏日所有的喧哗都将被封存进茫茫无边的雪原。

与热烈的夏天相比,我更喜欢内蒙古高原上的秋天。刚劲的大风吹去枝头的绿色,大地重现寂静孤独的面容。收割完毕的土地上,泥土裸露,秸秆零落,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接下来的半年,塞外将被大雪层层包裹,生命隐匿,大地荒芜。也只有此时,内蒙古高原才向真正懂它的、世代栖息于此的人们,展现它最为凌厉也最为诗意、哀愁的一面。

想起去年的秋天,我前往鄂尔多斯高原,在沙漠中徒步行走。大风席卷着云朵,吹过浩瀚无垠的沙漠,在上面画出绚烂的花朵。秋天的沙漠腹地犹如浩荡的海洋,是另外一种壮阔的美。细腻的沙子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闪光,天地间是满目耀眼的金黄。除此之外,便是与沙漠遥遥相接的宝蓝。风呼啸着吹过来,卷起漫天黄沙,人被裹挟其中,渺小犹如尘埃。只有低头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会用温暖的驼峰向人传递着可以慰藉漫长旅途的温度。它们长长的影子在黄沙中缓缓地向前移动,不疾不徐,枯燥却有着无限沉稳的力量。没有起伏的平静喘息,伴随着声声驼铃,在永无尽头的单调色泽中,一下一下撞击着人心。

我又想起在飞机上倚窗看到的云朵。我真想变成其中的一朵,飘荡在浩瀚的天空,不与任何一朵发生碰撞,更不与热闹的人间烟火发生关联。我只是我自己,被包裹在万千耀眼的霞光中。风来了也不动,雨落了也不走,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心生波澜。飞机之下是苍茫雪原般的无边大地,让人很想种下亿万朵火红的玫瑰。即便那里是荒芜的,也可以做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上面自由地打滚、跳跃、奔跑、呼喊,发出丛林野兽般的吼叫。

或许,没有什么生命能够比这存在了亿万年的洪荒大地和辽阔天空更加永恒。即便是二连浩特恐龙家园中那些长达40米、重达上百吨的庞然大物,它们曾经在内蒙古高原上栖息繁衍、奔跑飞翔,最终也在这里彻底灭绝。只有永无休止的大风,带着亘古的威严,从凛冽的寒冬出发,向着万物复苏的春天,浩浩荡荡,长驱直入。

(来源:《读者·原创版》2021年第2期)

【赏析】本文以“秋天”为背景聚焦大草原,写出了大地的哀愁以及蕴含其中的喜悦与热爱之情。作者先勾勒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暮色以及劳作的牧民,将忙碌、喧闹的一天还给草原,再将眼前的秋色和记忆中的秋色联系起来,将现实美与意境美交织到一起,美不胜收。在写法上,本文不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将草原上的景色描绘得美丽多姿,还展开联想,以一朵自由自在的云来抒发对磅礴草原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秋荷袈裟

許冬林

我见过月下的荷塘,在深秋,静如古寺。

在月光下,在瓷片似的一面浅水里,那些老了的秋荷,茎梗断折向水,仿佛化作了拐杖。那些还没有完全被秋风收尽的老荷,稀疏而伶仃,拄杖扶拐地低头回去了。

它们要回到水面下,回到淤泥里,回到已经成为过往的那个春天里……来年的荷塘上,是又一春一夏的新荷。

少年时,月下行路,路过秋冬时节的荷塘,我心里有怯惧。我总觉得荷塘上有缥缈的啜泣,有隐约的叹息。残荷老尽,连听听枯荷雨声也不能够了。

那是水上的一座废墟。

人到中年,赏过了春天的新荷出水,赏过了夏天的翠盖翻卷和红荷映日,到了深秋,最想在一池枯荷老荷边坐坐。

一个人坐坐。这样独坐的时光,简直像生命之书的一处虚笔。

前半生,读书求学,追求事业,拓展空间,一桩接一桩,一笔接一笔,落得太密了。后半生,我愿意缓下来,不那么急,多一点儿无为的留白时光,给自己。

这是最寂静的荷了,向虚而生。

蛙鸣阵阵,夏虫唧唧,采莲人的笑语喧哗,这些荷塘的热闹现在全都退场。现在的荷塘,每日都在删减,每日都有告别。

看过许多幅题为“十万残荷”的水墨画。这实在是个手段凶狠的画题,极尽悲壮,极尽萧然,极尽惨烈。

每次站在名为“十万残荷”的画前,心都会有一种钝痛。大约只有阅过风霜、历过劫难的人,才会有结实的内心,才会在一叶又一叶的颓败面前落得下去笔墨,从容向晚,静默向寒,才有胆气向枯败之境挺进。

画残荷的墨里,该要落一点铜或铁的锈才好吧,那种沉重和斑驳,是时间的锈迹,是苦难的血迹。

我独坐在深秋乡野的荷塘边,身边芦苇萧瑟,菰蒲枯黄。眼前的荷叶,像是心意已定的禅者,昔日的好颜色不要了,楼阁殿宇样的莲蓬也不陪伴了,它们垂首静立水中,在夕照里,已枯萎凋零,自度这剩下的光阴。那宽大的叶曾经像一只贪婪的手掌,向上,向上,要阳光,要雨露,要微风,要花香,要万人的赏识,要世间的赞誉。现在,手掌收拢,放下。

秋荷是水上的行者。从荷钱小小,走到青枝嫩叶、花开婀娜,走到此刻。

我是岸上的行者。面对秋荷,像面对将老的自己。

石涛有一幅墨荷《行到水穷处》,很有一种清淡野逸之趣,颇似我眼前的一池乡野秋荷。他画的也许是夏荷,可是分明有霜气。

石涛也有一首题墨荷的诗:“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说的是作画理论,细想,又有人生之理。人生,活得太实,总归是笨拙昏沉的。空阔广大的地方,从来人烟寂寥。

石涛作此诗时,正是身着一领袈裟的僧人。我眼前这一秆秆秋荷,挑着低垂萎缩的荷叶,正像举着一领领赭色的袈裟。

能一日一日寂静无怨地老去,也是一种慈悲吧。

(来源:《读者·原创版》2020年第12期)

【赏析】本文不仅描绘了“秋荷”即将残败的景色,还借喻将要老去的自己,揭示了生命循环的规律。荷塘静如古寺,老荷拄杖扶拐地低头回去了,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先勾画秋荷之殇,甚至将其看成“水上的一座废墟”。人生亦是如此,前半生的枝头,百花绽放;后半生的脚下,落叶满地。文中,作者还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身边之荷”写到“画中荷韵”,让这“赭色的袈裟”举起慈悲,留下最后的暖意。

猜你喜欢
大风荷塘大地
大地之歌
荷塘里的“怪物”
四季的荷塘
刮大风了
仰望大地
仰望大地
大风
人小鬼大狄仁杰
裂开的大地
小世玉智闯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