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
【摘要】比起知识,好习惯更容易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学校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可塑性较强,正处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习惯中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符合语文学习需要、训练等特殊要求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涯打造更为优质的基础条件。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用对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探究。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养成良好习惯,关系着其学习效率高低,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能力、对思想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与否等,甚至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好坏。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为基础,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展开具体分析。
一、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话强调的是不论做任何事,都应当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也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也就是预习新课程。这种预习的效果,既是针对心理层面,也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尤其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预习,提升学生课前准备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理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发现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看似进行了预习,但是不讲章法,导致预习没有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发挥对学生预习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在执教《观潮》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笔者结合这一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比如生字词的识记、重要语句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所描写壮观景象的初步感知等,给学生布置了简要的预习任务,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指导。
首先,文章中的生字词是需要预习的内容,预习任务应安排明确。由于每位学生的识字基础不同,因此这部分的预习相对灵活。学生可通过查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读音、用法等,而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薄雾”“沸腾”“漫天卷地”等词语,就可以将此作为重点预习的对象。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工具书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认知和辨析,若无法自主完成这一预习任务,则留存至课堂向教师提问。其次,既然整篇课文讲的是观潮,就应当按照观潮的顺序将全文进行划分,并思考“潮来时”的场景,这个同样是需要预习的内容。在完成这部分任务时,学生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钱塘江大潮的成因以及具体的景象,这些资料通过上网搜索可知,了解了相关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大潮来临时的场景,同时为后续课堂话题的展开做好准备。再次,学生需要梳理课文中的关键句,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绘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色的,试着写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写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这样的预习过程能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尤其在学习语文学科内容的时候,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通过预习课文,学生能了解自己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还存在哪些遗漏,以此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二、鼓励学生开口,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质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因此,教师应当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增强学生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保持好学、好问的学习状态。但由于教师的身份自带威严的属性,很多小学生在没有弄懂一些知识点或者问题时,往往很难向教师开口询问。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学习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提问获得真正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开口、大胆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爱上学习。尤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更需要主动提问,养成质疑的习惯。
例如,教师在执教《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时,应将这篇文章的题目作为推动学生“开口提问”的着力点,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放和学习思路的拓展。笔者一开始就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为学生设了一个质疑点:“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困惑吗?有什么问题想问呢?”笔者将这个问题抛向学生,犹如将石子抛向湖心,立刻引发了课堂讨论的阵阵涟漪。学生相继提出:“‘我’是谁?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这个人最终变成树了吗?”“如果真的可以变成树,这个人又会遇到怎样的故事呢?”“为什么这个人想要变成树呢?为什么不想变成其他东西呢?”“这个人是如何变成一棵树的?难道是有人向他施了魔法吗?”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符,教师可根据这些问题适当调整教学思路。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大多数学生关心的焦点是“我”变成树的原因、“我”变成树的具体过程以及变成树以后的故事。将归纳整理后的核心分享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思路也就愈发清晰。因此确定问题的核心以后,教师便能轻松引导学生,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开了一个绝佳的好头。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了“质疑”的重要性,于是能渐渐养成质疑习惯。
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意味着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文本阅读,而不是作为被动的机器等待教师的输入。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懂得提出自己的困惑,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进步。
三、鼓励学生批注,培养学生动笔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读书必须勤于动笔,即便過目千遍,也需要过手一遍。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不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只是听课和看书,没有养成动笔的习惯,那么从书中获得的收益将大打折扣,无法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为学生创造动笔的机会,且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批注,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拿出笔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不懂的地方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录,记录可以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用符号形式,学生不需拘泥于形式,只要保持勤动笔、勤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动笔意识便能根深蒂固,从而有效提高其学习质量。
例如,在执教《海的女儿》一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批注阅读的要点。首先,针对自己喜欢的地方,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整个段落,都可以进行批注。比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章的最后部分:当小美人鱼站在船头,姐姐们向她抛来剪刀,让她刺死王子恢复鱼尾,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剪刀抛向大海,自己坠落大海,最后化为点点泡沫。一位学生用波浪线画出了这一段,并写下了自己的感慨:“很喜欢小美人鱼,她是如此善良,并没有因为一己之欲而破坏王子的幸福,有非常高尚的人格。”其次,学生可以对文章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记录。比如,这篇课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因此有的学生在课文空白处写下了安徒生的相关信息,包括他的出生地、代表作以及社会背景、创作背景等知识。再次,学生可以批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如,有的学生阅读了课文内容,他不理解为什么小美人鱼最后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批注了“难道爱情比生命更重要吗?”最后,学生还可以批注课文中描写精彩的地方。总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在书上记录了很多内容,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批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尤其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批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思考阅读文章,通过记录的方式,将自己和文本进行了巧妙连接,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四、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强化文本理解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也有利于积极投入感情,学会与作者对话,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当教师开展朗读活动,学生普遍表现出兴趣缺失的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意识到朗读和语文之间的重要关联,认为朗读无关紧要,即便不朗读,也不影响语文学习,但是事实却和学生的想法大相径庭。因为语文是一门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课程,而语言和朗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和朗读之间的重要关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小学生自律性不强,教师应当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培养其朗读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改变学生对于朗读的刻板印象,开展多元化的朗读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朗读的习惯,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深入文本。
例如,《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篇课文改编自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含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学风味,而且老舍的作品包含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反复阅读,很难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尤其对于思维直观性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更容易在阅读时一头雾水,产生迷茫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读”字贯穿始终,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式实现对文本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理解,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遍阅读时,以“略读”形式为主,要求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将其中自己不认识、不确定或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为阅读侧重点,弄明白后做到流利阅读。接下来,在学生基本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阅读,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仔细梳理原文内容,想一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式突出人物的特点,同时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并对于这些关键语句进行仔细地思考,给出认为其“优秀”的具体理由。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入第三次阅读,这次阅读中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提问形式,促进学生开展深层次阅读:“想一想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作者对祥子这个人是批评,是赞美,还是同情?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的价值取向?”这样的问题引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化阅读目标,明确阅读思路,受到情感感染,增强在感知文本内涵时的沉浸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加深,对内涵的解读与领悟也进一步强化。
朗读习惯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习惯,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读出文本的意思,读出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文本的价值。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越读越精彩。
五、培养学生复习习惯,巩固课上知识
若说预习是学生学习呈现良好开端的必要准备,那么复习则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巩固所学的必经步骤,因而复习和预习具有同等地位。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但是忽略了复习同样非常重要,使学生出现“头重脚轻”的学习现象,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止步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复习是对课上所学的一次系统的巩固。只有通过复习,学生才能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消化,并完成再次强化课程内容的任务。而且,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课程掌握情况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全面增强反思意识,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给学生布置复习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例如,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文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复习任务,但是小学生年龄小,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因此,笔者以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复习进行了相关的指导。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在不能比对原文的情况下回答课后习题,看看自己能做对几道题,并将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重点批注。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快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后续的复习环节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复习。接下来,笔者告诉学生需要梳理原文的结构,回顾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各部分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等。针对《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学生需要重新阅读原文,并将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完成了上一步后,笔者要求学生再次回顾课后题,看看在再次阅读以后自己能否解答刚才的疑问。如果学生依然不能解答,依旧在此处进行批注,并在第二天询问教师。再往下,学生需要复习这篇课文中的重要生字词,做到准确读音、认真书写,确保能够用生字词进行造句。这一部分是基础复习内容,学生应当重视起来。同时,学生还需要复习教师讲过的重点,看看自己是否遗忘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在小学阶段,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通过复习,学生既能巩固课上所学,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存在哪些薄弱之處,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
综上所述,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让学生从良好的习惯中受益。
【参考文献】
刘萍萍.阅读成为习惯—语文阅读教学[J].汉字文化,2020(14):68-69.
赵小彦.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