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在教学解读中的流变

2021-01-20 07:13:34张洁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8期
关键词:流变教育教学故乡

[摘 要] 《故乡》作为最早进入教科书的文本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故乡》在教学中的含义解读始终在 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背负着不同的“任务”,除了个别时期因政治需要退出教科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在民国时期、“十 七年时期”、新时期、21世纪这四个时期内,在教材中的地位处于超稳定的状态,在教材中的解读角度和含义阐释逐渐趋向多元化,因而也日益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关键词] 《故乡》;教育教学;流变

[作者简介] 张洁洁(1996—),女,安徽六安人,河北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9-0033-04    [收稿日期] 2021-03-16

《故乡》于1921年5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9卷第1期,根据作者鲁迅的回乡经历而写就的短篇小说。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是文化革新运动、“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思想启蒙的时代,一方面是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受压迫和剥削的时代。《故乡》因自身的独特性与时代性被选入各个时期的教材,初期作为范文在教学中学习,后成为社会批评的工具,再到成为文学艺术的杰作,《故乡》在教育史上的解读流变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故乡》一文,探究此篇文章在历史各个时期教学解读中的流变。

一、民国时期(1923—1949)

《故乡》能够选入教科书,主要前提是被广泛 阅读,在反映时代环境的同时认可它的价值。“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新青年》,在传播新思 想、发挥舆论作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青年》主要阅读对象大部分是学生以及其他知 识分子阶层。这些学生以聚居的形式生活在四合 院的北京,因此《新青年》是以四合院共同體为基 本读者层的杂志。可以想象,它实际拥有的读者数量曾经是其印数的数倍乃至十数倍。而且,阅读活动的质量由于通过共同体内部的对话活动,也 许达到了相当均一化的程度。之后随着报刊种类、书店等传播途径与方式的增加、扩大,以及批评家评论家对于《故乡》的诠释等,使得读者越来越多,作品在文学史与教育史上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教学中设置“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学科,这是中国 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开端。1915新文化运动爆发,随着白话文的倡导,使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的《故乡》顺应历 史趋势自然而然地编入教材中。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颁布,第一本收录 《故乡》的教材是秦同培编辑的《中学国语文读 本》。随后,《故乡》选进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超稳定的选本,在教育教学 中成为经典的教材。

1923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故乡》的阐释随着时局的变动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而有所差异。开始的《故乡》以纯文本形式进入教材,很少有关于文本的专业教学用书,教师对文本的诠释就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同时也非常考验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教授。但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对《故乡》的诠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部应时而作的文章,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帝国主义行径的揭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都是切入教材的重要论点。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故乡》主要 作为“文化启蒙”和“反封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文 本进入教材。为了显示文学革命的时效性,推广白话文和新思想,要求白话文章在思想内容、题材选择、语言风格等方面反映出社会新思潮。而《故乡》符合时代的要求,能够代表新文化的一种,同时也 是对现实的反映。教学中,《故乡》发挥着思想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文本 时了解新思潮的进程,以此来关注民生。在大时代背景下,学生从人物的身上感受到,民族所面临 的经济破坏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国民的迫害,以及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弊端,军阀混战带来的民 生凋敝,以此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加强学生对社会 进程和现实的关注。

40年代。《故乡》更多地被赋予了政治性的意 义。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被分为“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故乡》在不同地 区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都为当地政权所“支配”。在这个时期,教学中的《故乡》发挥着强化意识形态 的作用。国民党统治区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突出宣扬国民党三民主义、封建的买办的思想,侧重文 言文教学,忽视听说教学;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爱国 思想和民族精神,侧重读写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宣扬新民主主 义,培养爱国精神,加强白话文教学,重视读写兼 顾听说。尽管不同的地区对《故乡》的解读都为其政权服务,但在民国时期,教材中陆续出现了助读 练习系统,包括注释、题解、习题思考、科目教学摘要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后期的教材编写具有指 导性意义。从民国时期的教学要求可见,当时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教材基本内容和思想主题 的基础上,挖掘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根源,同时 能够运用课后练习和思考来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章法和体式,使知识内化。

二、“十七年时期”(1949—1966)

“十七年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这段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与道路的思想方针,同时新的社会环境需要进行文化的整合,国家开始执行“一纲一本”的教材建设方针,即全国统一使用一个语文教学大纲和一套语文教材,这就加强了对课本中作品解读的可控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国家政策的出台,成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标准,教材选编中要求,在适合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突出政治思想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润色,辅助课后思考习题帮助理解文章内容。为了适应新政权的需要,语文教材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教学模式固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学习苏联“红领巾教学法”,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于课程的教学步骤也有一套流程:解题—初读—分析课文—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布置课堂作业。这一系列的教学步骤,将文章分成部分来完成,使得文本的整体艺术性减弱。其次是文本解读的单一化。这一时期语文学科对于作品的解读政治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关注农民,关注劳苦大众的道德化道路。最后是语文教育的不断革新。尽管语文教育担负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任务,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它本身在不断地发展。

那么“十七年时期”,对《故乡》的解读呈现出怎么的含义呢?

此时期,鲁迅作品的解读被置于政治话语形态中,由于现实的需要,鲁迅被“神化”,在文学上被推到至尊地位。对《故乡》的解读除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还要突出社会所需要向公众传达的美德。教学的目的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淡化了语文学课的知识性,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在教学中,对《故乡》的解读呈现出单一标准化模式,主要从 阶级的视角去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深层内涵: 闰土便是受旧制度迫害的农民形象,他老实,善良,勤劳,杨二嫂便是狡猾,自私,爱贪小便宜的小 市民形象。

“十七年时期”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处于“断裂”状态,《故乡》在课本中消失,文本中涉及的“我”是没落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杨二嫂是小市民阶级,闰土为农民阶级,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时期是不容允许的,对文本的解释很容易变为“反革命”的危险教材。“我”独自回乡,面对故乡的现状与故人的变化,心中感慨颇多,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的心理,也是坚持“革命信仰”年代所不允许的。

三、新时期(1976—2000)

新时期主要是指“文革”结束后到21世纪到来的这段时间。“文革”结束后,国家开始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在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教育大纲开始由国家统一编写、颁发、执行,到后期的不仅由国家组织统一编写,还允许地方自行组织编写适合本地区并经过国家相关机构审核通过的地方性大纲,教材的编写进入繁荣时期,对于教材诠释的要求不只囿于政治标准范围内,更多地强调文本的自身特色,实行新的教育功能。随着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强调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故乡》重新进入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所承担的教育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政治的发 展,中国的教育逐步步入正轨,课堂教学的形式呈 现多样化,摆脱了单纯从政治和阶级角度分析作 品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更加规范和合理。在教学中对《故乡》的解读更注重文本分析的多样性,同时中国语文教学大纲日益完善,选文的标准不再强调“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而是强调“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

在新时期初期,语文教学仍然受“文革”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从政治化,革命化来诠释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大陆教科书政治化、革命化倾向明显;在社会角色呈现上,大陆教科书中多是‘军人、烈士、民族英雄’‘共产党干部’‘政治领袖’等政治性、革命性很强的角色,即使是‘作家、诗人、艺术家’‘农民’这样的中性角色,在大陆教科书中也带有比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是,在新订大纲指导下,《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政治性解读有所缓解,着重强化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改革开放后,国家意识形态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语文改革迎来了新机。《故乡》的政治性含义有所减弱,主要承担着教育教学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分析文本,兼顾对学生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提升學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文本的艺术性。

新时期对《故乡》的解读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形 象、艺术特色、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对于文章的 主题解释集中在:以“我”回乡后的所见所闻为主 线,通过闰土二十来年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 中国日渐衰败,萧条,破产的现状,揭示了造成广 大农民痛苦生活的根源,表达了作者对于新社会 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本 内容,具有一定的语言感知力;掌握基础知识,提 升审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写作技巧。此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知识结合在一起,不单只强调政治意识,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并且强化读写训练。教师授课的方式也在逐步地更新,从传统的“讲读法”到“点拨法”(以“点”带面,提出问题,诱导思考)再到“三步选点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关注现实生活,将现实与文本的教授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四、21世纪(2001—至今)

21世纪的到来,也是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 社会进入了新纪元。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 战,为了适应21世纪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改革日益 紧迫。此时期,国家开始实行“一本多纲”即同一个教学大纲,多种版本教材供不同地区适用,这使教育在纲要规定下更加自由,更具有自主性。从2001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201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要求教育与时俱进,要求教育 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乡》成为教科书中的经典。从时代话语解读《故乡》到注重文本分析,對作品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对《故乡》的解读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注重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前提 下,抽丝剥茧似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通过层层提问与设疑,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提问与回答中积极思考,在学生理解困难时,老师进行点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的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思想情感的熏陶。对作品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再只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而是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贫苦农民在旧时代的悲苦命运,旧社会对人的摧残,同时还需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多元化的阐释,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体验,从“我”回故乡后,在见到久别重逢的儿时伙伴时,所产生的那种“隔膜”,在距离感中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作品中读出人性,让学生去靠近鲁迅,了解鲁迅。

注重语言艺术的品析。语言的品读鉴赏是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的重要途径。《故乡》的整体内容通过“我”、母亲、杨二嫂、闰土之间的对话,将故乡的几十年变化描绘出来,在语言的变换中逐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预示后文中“两者”有强大的张力矛盾。

五、结语

本文将《故乡》从发表到进入教科书,分成四个时期进行解读,每个时期的《故乡》在继承中总会发展,经过时代的洗礼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成为经典文本。一部作品能够在历史浪潮中留存并历久弥新,与作品本身的魅力息息相关,在经历了百年来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考验后,《故乡》不仅包含文本本身的丰富含义,还超越了“故乡”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故乡》在教育史上的流变过程,表明了它具有永恒性的特点,这种永恒性在于语言风格、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的刻画、审美感受、叙事技巧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具有人文精神的特点,无论时代如何变 化,每部文学作品都具有时代性,它所蕴含的人文 情怀是成为经典选本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藤井省三,著.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M].董炳月,译.2002:11.

[2]赵晓芳.《故乡》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

[4]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k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37.

[5]杨孝如.197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对课文解读的影响论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流变教育教学故乡
故乡的牵挂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乡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月之故乡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乡》同步练习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56:07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时代风采(2016年15期)2016-10-22 12:04:34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