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栩
(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慢性牙周炎是由于口腔内菌群失衡所致炎症反应,而引起其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旦牙周出现炎症,需及时进行治疗,否则炎症将向牙周深部组织扩展,进而使其牙周膜、牙龈以及牙骨质,甚至于牙槽骨受到侵蚀破坏[1]。而骨硬化蛋白是由骨细胞分泌而来,其中含有一个胱氨酸结样结构[2]。本文探讨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对其临床治疗的影响及应用意义。
选取的68例临床治疗资料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并将其作为探究治疗组,给予所选患者基础性治疗;再择取同期68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参照组。探究治疗组患者中,牙周袋附着丧失≥3mm;且探诊深度>4 mm,已牙周超过6个月未进行治疗。参照组牙周健康者中,牙周健康,且全口探诊深度<3 mm,且牙周所选患者及牙周健康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见下表1示,资料对比差异性不明显,即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表1 所选患者及牙周健康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
分别选择两组合适的受试牙,即参照组选择周健康者上、下颌中第一与磨牙中任一颗牙齿作为受试牙;而探究治疗组则选择患者上、下颌中第一、二磨牙炎症最重牙齿作为受试牙。
探究治疗组患者接受基础性治疗。由同一医师对所选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即[3]:一是治疗前,先给予患者行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牙周炎疾病的认知度。二是对患者牙周实施超声波龈上洁治以及手动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治疗。患者接受超声波龈上洁治1周后,再在1周内,接受两次手动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治疗;治疗时,采用3%双氧水过与0.5%碘伏冲洗患者牙周袋,第一次冲洗上半口,第二次冲洗下半口;治疗结束后,再以氯己定进行漱口,需连续治疗3天,且治疗期间需注意不得使用抗生素。
(1)观察分析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各临床指标与参照组对比情况。主要指标有: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
(2)观察分析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的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参照组对比。
(3)分析牙周临床指标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本次分析中所涉及观察指标均通过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组间对比结果P<0.05时,则说明各指标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显著。
治疗前,较于参照组牙周健康者,探究治疗组患者牙周各临床指标情况均较差;而治疗后,探究治疗组患者牙周各临床指标情况均出现较大改善,且治疗2个月后,与参照组牙周健康者相比,附着丧失水平仍高,且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即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参照组牙周健康者牙周各临床指标对比情况( ±s)
表2 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参照组牙周健康者牙周各临床指标对比情况( ±s)
组别 例数 治疗时间 菌斑指数 出血指数 牙周探诊深度(mm) 附着丧失水平(mm)参照组 68 治疗前 1.3±0.1 0.8±0.1 2.2±0.3 2.3±0.4治疗后2个月 1.1±0.1 0.7±0.1 2.1±0.2 0.3±0.01探究治疗组 68 治疗前 4.1±0.6 3.1±0.2 5.2±0.5 5.1±0.7治疗后2个月 2.2±0.4 1.1±0.1 3.6±0.4 3.5±1.1
见下表3示,治疗前,较于参照组,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探究治疗组明显更高;治疗后 2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性不大,即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3 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的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参照组对比( ±s)
表3 探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的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参照组对比(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骨硬化蛋白水平 治疗后1个月骨硬化蛋白水平 治疗后2个月骨硬化蛋白水平参照组 68 78.1±17.5 78.1±17.5 78.1±17.5探究治疗组 68 178.2±31.9 116.5±26.1 78.8±16.0
随着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的上调,患者的附着丧失水平、牙周探诊深度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均与其存在正向相关性。
以上分析表明,通过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诊断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利于对慢性牙周炎病情的判断及预后。
综上所述,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随着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的上调,患者牙周的附着丧失水平、牙周探诊深度以及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均与其存在正向相关性,可见,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对于评价慢性牙周炎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