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奎
(平邑县水利局,山东 平邑273300)
平邑县地处沂蒙山区,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大致呈3条山岭与3条谷地相间分布。浚河及温凉河为境内主要河流,各支流密布全县,多属季节性河流。平邑县共有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31座,均位于南、北部的山间谷地中。富水地带主要为第四季潜水含水层,其次为灰岩地区的构造裂隙及岩溶裂隙水。
近年来,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平邑县进一步加快水利事业发展,高速度、高质量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实施,共建设节水灌溉工程5 400余hm2,改造工程3 600 hm2,新增工程1 800余hm2。
平邑县根据水利发展规划,先后对7座大中型水库和131座小型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工程,增加其供水能力,以达到防洪标准要求。同时大力推进灌区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因地制宜搞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新建、续建水利工程,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平邑县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工业,顾农业”的原则,依据本地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灌溉制度,准确预测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在发展水利工程的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做到灵活多变,合理利用水资源。如在唐村水库、杨庄水库及水量丰富的浚河沿岸,建设大型灌溉工程;在第四季潜水含水层的冲积小平原、灰岩地区的构造裂隙及岩溶裂隙水地区,建设滴灌、喷灌工程。
1)立足于小型水源分布广、位置高的特点,发展自压式喷灌或滴灌。自压式喷灌及滴灌省动力、省劳力、投资少、成本低,适应山区特点。目前,平邑县具有高水源的地方,大都采用喷灌或滴灌形式。
2)在片麻岩风化裂隙水、石灰岩地带构造裂隙及构造岩溶裂隙水、第四季孔隙潜水、砂砾岩裂水及孔隙水的地质情况下,单井涌水量一般在30 m3/h左右,且井深较浅。这类工程投资少、高效、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且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不用建设管理泵房,可以节省土地,架设一台变压器就可控制周围的数眼机井。对于种植种类多、地块小、一家一户等种植模式的用水户,可持卡随时充值开机,使用更加方便,降低了工程运行成本。
3)项目区原有的渠系及水工建筑物老化严重,使干渠的输水能力明显下降,实灌面积逐年萎缩。对渠系及建筑物进行节水改造和防渗处理,增加节水配套设施,扩大灌溉面,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4)加快田间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开挖新建排水沟,对原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清淤疏浚,同时大力兴建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利用多种工程措施综合施治。
1)建立用水户协会组织,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建立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民用水管理体制,设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进行运作。设立协会会长、执委会成员及用水小组组长,制定协会章程和供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记收、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农业用水管理上,推行农民用水自治。在工程建设维护过程中,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在水费收取上,实行科学终端水价制度。形成良性运行管护机制,以促进农业节水,切实降低用水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3)多措并举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是引入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提高工程效益及管理水平。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行规模化种植,带动项目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与档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安置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灌溉机械化程度,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
4)积极探索监督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督查和考核机制,通过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及群众代表对用水户协会进行监督评议,有效推进工程规范化管理。在工程管理运行过程中发掘优秀管理员,适当给予奖励。
1)组织保障。平邑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为保质保量、高速高效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水利、国土、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后的经营管护。
2)机制保障。着力推进以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逐步全面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模式,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3)技术保障。平邑县有长期从事农田水利及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等能够满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而且当地农民思想觉悟高,能够积极配合技术人员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
4)资金保障。平邑县在资金整合上经验丰富,涉农资金管理规范,将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投向相近或目标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支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实现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1)有效节约水资源。项目区工程建设后,通过试验对比观测资料,渠道采取衬砌防渗措施后,相比土渠输水可减少渗漏损失60%以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比地面灌溉可节水30%以上;采用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能节水10%~20%。
2)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省工效益明显。由于灌溉用水量降低,灌溉时间减少,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降低了劳动强度。年亩平均灌溉用工量较以前可节省0.5个,按人工单价72元/d计,省工效益155.88万元。
3)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和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有效灌溉面积由4.68万hm2增加到4.89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由原来的2.28万hm2提高到2.69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了8.81%;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1.36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10.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并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项目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4)完善了工程管护机制,重点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