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连成
中国的玉雕技艺发展至今已经历近万年之久,历史遗留下来的玉雕作品更是品类数量繁多。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40年时间,由于玉雕作品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玉雕工具的不断改进更新,致使玉石开采量、采购量、玉雕成品加工量都超过了前期数千年之总和。一方面,当代玉雕材料品类繁杂,并不断涌现出有特色的地方新玉种。但是以和田玉、翡翠、四大名石为主导的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唯材质论”充斥于行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这也致使各种新发现的地方新玉种,小玉种跟风效仿。最终呈现出原料贵于成品,“非好料不雕,非好料不买”,世人皆要羊脂白玉,皆要帝王绿翡翠,皆要田黄,鸡血;致使假货横行乱象丛生,行业市场得不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唯材质论”限制了玉雕艺术创作,动辄一克几万让玉雕艺术家不敢动手;误导了玉雕艺术品概念,一个帝王绿翡翠仅仅磨成蛋面做个镶嵌就堂而皇之称为艺术品。鉴于“唯材质论”的种种弊端,笔者发出“去材质论”的呐喊,以此唤起当代玉雕行业、艺术家、收藏界以及大众舆论界“去材质论”的意识;还原玉雕文化历史传承的承载本质:让玉雕回归艺术创作本身,使玉雕真正成为承载时代精神,艺术家思想理念、人文关怀、审美情趣的文化艺术品。
当代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去材质论”就是:把作为玉雕之载体的玉石材质原料属性淡化,不强加于各种概念名称去分化玉石材质的高中低档,真正让玉石材质本身回归于艺术家思想表达的美学载体。就如同书画,人们关心的是笔法墨韵之美;紫砂壶,人们关心的是造型工艺之美;石雕雕像,人们关心的是造型神韵之美。看到书画艺术品人们不会去考虑纸墨材料;看到紫砂艺术品人们不会去纠结紫砂矿泥;看到石雕雕像人们不会去追究是什么石质。然而玉雕在长期的“唯材质论”的引导下,使人们一看到玉雕不是先关心设计造型、工艺思想等人文情愫,而是自主不自主地去关心是哪种玉,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这个料子值钱吗?等等舍本逐末的问题。这一切对于玉雕是不利的,只有放下“唯材质论”,让玉石材质回归于艺术家思想表达的美学载体,合理引导玉雕审美“去材质论”导向,才能使玉雕真正成为艺术,回归本源。下面笔者从“唯材质论”的历史渊源、产业链利益、艺术局限性、误导性、审美导向和资源环保几个方面探索研究当代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去材质论”的迫切性、合理性以及历史的必然趋势性。
总体上说,当代玉雕“唯材质论”的历史渊源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构成:内因是中国玉雕历史沿袭因素,外因是自19世纪初受西方珠宝文化影响的因素。
中国玉雕文化沿袭至今已有近万年历史,从大量的出土玉器和历代遗存来看,远古原始社会玉器多就地取材,玉石原料地域跨度不大,对玉材质地不甚讲究,如红山文化系统玉器、良渚文化系统玉器。到殷商时期所用玉料经验证,开始使用昆仑山的透闪石(和田玉),自西周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国内玉雕原料的主流。纵观我国古代大量遗存玉器,不难发现自清代乾隆以前,无论帝王宫廷用玉还是士大夫豪门用玉,对玉石材质选择更加包容,很多重要的玉器上仍然会有瑕疵。即使爱玉有加的乾隆皇帝亲命雕刻制作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也是挖脏避绺的典范。自清代乾隆皇帝以后,玉雕更注重材质选择,结合同时期欧洲的珠宝,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痕都斯坦玉进入中国,使玉雕在重材质道路上迈开步伐。到清代晚期由于慈禧太后对翡翠钟爱有加,影响了宫廷和民间对翡翠玉材的追捧,同时不管是对和田玉还是翡翠或其他玉石宝石的材质进一步分级定位,使得玉雕“唯材质论”号角响遍全国。到了当代,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各种利益的驱使,对玉雕更是吹毛求疵,“唯材质论”已推到了风口浪尖。
自19世纪起,西方的珠宝文化开始对中国玉雕文化产生影响。中国人自古都是崇尚玉石的,而西方人崇尚宝石。一块宝石经过切割打磨就可以镶嵌在饰品上,欣赏的是宝石的质地、色彩、光泽之美。随着大量的宝石镶嵌饰品进入中国被更多的人接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入我们的玉雕身上来,开始以宝石的质地分析标准对号玉雕、玉材。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珠宝文化、宝石学说被大众广泛接受,直至如今钻石依然是年轻人结婚首选。业内的玉石原料供应商、玉石加工厂、玉雕从业者、消费者、收藏家、玉雕理论家和评论家无不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把西方宝石评价标准凌驾于玉雕之上,使得玉雕“唯材质论”愈演愈烈,出现了商场满柜台的羊脂白玉,直播平台满手帝王绿翡翠……看见玉器人们只知道关心什么材质、质地如何,而玉雕作品的含义、工艺、理念往往直接被忽略。
玉雕“唯材质论”的历史渊源在内因外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出现了“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让很多的玉雕从业者无料可雕,玉雕成品有行无市,这些已经限制了中国玉雕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唯材质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会有所改变,比如和田籽玉在19世纪80年代前,皮色一般会当作杂色杂质去掉,很少有保留做俏色用,而当代和田籽玉的皮色被大面积地保留俏色,重皮色甚至重于玉质。翡翠在晚清时期人们更重视颜色,对种水质地不甚关注,但当代人们不仅关注颜色更注重种水质地,甚至无色的冰种玻璃种翡翠也列入高档材质行列。但是玉雕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是其承载的艺术之美,思想内涵积淀之深厚,人文历史研究之价值。事实告诉我们,玉雕“唯材质论”的道路是死胡同,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玉雕“去材质论”迫在眉睫。只有去材质论,让玉石材质回归于艺术家思想表达的艺术载体,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让人们看到玉雕首先去欣赏玉雕的材质与题材搭配之美、造型设计构思之美、思想表达境界之美,让玉雕回归于人文历史承载本质,真正成为艺术品。所以“去材质论”是迫切的、合理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玉雕唯材质论已经灌输至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鉴于笔者论述的是当代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去材质论”,现代机器加工的玉器消费品如超声波雕刻品、电脑雕刻品以及人工无限次手工雕刻复制的玉雕商品不在论述范围),上游的玉料供应商完全以材质论价格,甚至出现高档玉料价值超过当代同期玉雕艺术品和传世古代玉雕艺术品价值,“面粉贵过面包”。致使高档玉料只掌握在少数玉雕工厂和有经济实力的玉雕师及商人手中,这些高档玉料经过雕刻成为玉雕作品后,就站到了玉雕艺术品的塔尖,被标榜成艺术精品,唯材质论开始引导舆论导向,这其中有更多的商业炒作。处于中下游的玉雕艺人和商人便跟风效仿随声附和,从中牟取大额利润将唯材质论推到高峰。消费者和收藏家受到唯材质论的灌输和影响,把关注重点过分集中到玉雕材质上来,一方面造成只要是料子好,哪怕工艺价值不大、收藏价值不高也竞相购买;另一方面造成很多材质上乘,有设计思想的玉雕作品有价无市。同时受“唯材质论”观念影响,冷落了很多材质普通,但设计有思想、工艺讲究,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的玉雕作品。近年来,由于玉石资源的因素和“唯材质论”的激化,使得很多玉雕艺人无料可雕,有的转行另谋职业,有的把设计雕刻的重点放在了普通玉石品种上。这也可以在全国的各大玉雕作品展赛中发现:先前以和田玉、翡翠为主导的玉雕作品正逐渐萎缩,普通玉石品种如玛瑙、石英岩质玉石和一些地方小玉种的新兴玉雕作品逐年增多,其中堪称精品的也层出不穷。这种现象或者说是局面的打开也证明了“唯材质论”已经进入死胡同,“去材质论”才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唯材质论”以质论价、以质抬价有其市场的可操作性,“去材质论”也要建立健全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的评价体系。新兴玉雕的选材创作切记不要重走“唯材质论”老路,要秉承玉雕创作理念,物尽其用,开创“去材质论”的新篇章。
玉雕“唯材质论”表现在玉雕艺术创作上一方面限制了玉雕艺人的设计发挥,局限了思想表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对玉料谨小慎微,一味地为了尽可能少去料而将设计思想牢牢地局限其中,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致使雕刻出来的作品看似中规中矩,但是缺少艺术灵魂。另一方面误导了玉雕艺术品的本源概念。我们说“玉雕艺术品”就必须是经过设计雕刻而成的玉石作品,并且其设计理念、思想表达、文化哲思的反映都要达到艺术品的要求。在“唯材质论”的主导下,把大量的高档材质经过切割打磨抛光变成的玉石成品,做成贵金属镶嵌饰品,就堂而皇之地称为玉雕艺术品;或者将一个号称“完美”的和田玉籽料称为“玩儿籽儿”,或因其皮色图形,或因其玉质,一样堂而皇之进入艺术品之列。这是一种纯粹的误导,再高档的玉石材质不经过艺术家精心的设计雕刻,不传达人文艺术思想就不能算作玉雕艺术品,充其量可以命名为珠宝饰品或者奇石。故鉴于“唯材质论”的艺术局限性和误导性,笔者提出当代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去材质论”。只有抛弃“唯材质论”让玉石材质回归于玉雕艺术家思想表达的艺术载体,让玉雕艺术家对各种玉石原料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对各种玉石都能秉承遵循玉石本质的设计构思理念,把玉石原料特征跟设计题材完美契合,通过手艺把思想充分表达出来,才能让人们看到作品就自然地被作品的艺术美、气质美所吸引,并能通过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品的境界。只有这样合理的回归,我们当代的玉雕艺术创作和玉雕艺术品才会更加深刻地体现时代精神,才会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人文艺术的传载。就如同宋代传下来的一件玉雕,我们根据这件玉雕的雕刻工艺可以探究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根据雕刻的题材我们可以探究当时的人文审美取向,至此我们可以把这件玉雕判定为宋代文物;同样是一个宋代遗留下来的和田玉籽料,因为是原石,那么只能作为原石遗物,不具备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质。况且不同历史时期对玉雕材质的审美会有所改变,今天被捧到塔尖的料子到了将来可能变得并不是很受重视。
《巨然雪图》
前面我们提道:“唯材质论”在市场体系中固然有其易操作性的优势,“去材质论”也要建立健全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的评价体系和审美导向。以西方宝石学的分级定位标准嫁接到中国玉雕的“唯材质论”,虽然把玉石材质通过简单分级容易操作,但是不能全面体现玉雕工艺及人文价值,甚至会成为误导玉雕艺术、误导市场的绊脚石。基于此应该紧迫地建立健全一套“去材质论”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的评价体系,以此形成一股清流,成为新的审美导向。这是漫长且艰巨的,需要整体玉雕行业充分的自我检讨、重新认识,需要业内专家和媒体倡导,需要把玉雕艺术“去材质论”普及到消费者和收藏家。
在玉雕“唯材质论”的影响下,玉雕产业上中下游对高品质玉石原料的追捧必将造成各种玉石原料的过分开采,造成玉石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提倡玉雕“去材质论”,珍惜并合理地利用各种玉石原料,有利于玉雕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玉石资源长足供给保障,并且对全球环境保护有利(众所周知,当代很多的玉石资源依赖于进口,而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综上所述,当代玉雕艺术创作、玉雕艺术品“去材质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新的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这一代玉雕艺人呐喊唤起,甚至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为此只有“去材质论”,中国玉雕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去材质论”,玉雕艺术品才能真正迈进艺术品行列;只有“去材质论”,才能让玉石材质回归艺术家思想表达的美学载体,合理引导玉雕审美“去材质论”导向,才能回归玉雕文化历史传承的承载本质;只有“去材质论”,以其新的审美导向引导引领大众,才符合玉雕发展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