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纪焕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2020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笔者从高中政治角度对该时政热点的解读。
【热点解读】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开启中国民事法律新时代。
1949—2014年,我国曾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种种原因导致无疾而终。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为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基本遵循。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民法总则。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之后,经过5次常委会会议,对各分编草案进行拆分审议。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其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认真审议了民法典草案,最终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我国民法典的立法过程。
(3)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民法典立法工作的意义。
解析:第(1)题,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立法,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建议,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编纂民法典,完善法律体系,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2)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在不同的时期启动民法典的立法工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国从启动民法典立法工作,到2020年民法典最终获得通过,说明人们对民法典的正确认识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3)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编纂并实施民法典,这样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修订并实施民法典,调整了上层建筑,有利于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编纂并实施民法典,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编纂并实施民法典,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了百姓关切,切实维护了人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