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
鄧晨
由于经济崩溃与国际制裁,阿富汗最近面临严重的饥荒。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估计,阿富汗有近2000万人口的食物供应不足。许多周边国家如中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已开始伸出援手,与塔利班敌对的美国也表示会进行援助,毕竟危机迫在眉睫。
然而,人道援助不只代表普世的同情,也是一种与权力交织的资源流动。举例来说,巴基斯坦长期以来担心印度向阿富汗扩张势力,所以最近印度想借道巴国运粮给阿富汗时,巴国就不太乐意并且开出条件。2021年稍早时,巴国著名的慈善组织——以运营救护车闻名的“艾德希基金会”,提出要捐赠车辆支援印度抗疫,尽管地方官员愿意接受,敌视巴国的中央政府也不允许。
援助本身也会变成政治斗争的一环。最近埃塞俄比亚战火如荼,政府试图切断反叛地区提格雷省的粮食及医疗供应,联合国为避免出现人道危机而进行援助,埃塞政府则认为这种干预具有政治目的。埃塞的旱灾、饥荒与政治早就环环相扣,政府切断反叛地区的粮食供应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人道诉求则使得叛军势力有了正当性。
最近还有另一个例子:由于气候干旱及土耳其刻意限水,叙利亚北部的罗贾瓦自治区粮食生产严重短缺,于是美国救济了一批小麦种子。不料叙利亚政府表示检验出种子感染线虫,认为这是破坏当地农业的阴谋手段。这一事件已然变成众说纷纭的舆论战。
有“援助”,就有“制裁”。近年来伊朗遭受美国的“极限制裁”,原本就十分不容易的伊朗经济,在美方退出协议重启制裁后更加艰难。过去世界各国对伊朗自然灾害的援助不曾少过,但近几年在水灾、蝗灾及疫情时就障碍重重。最近伊核协议在维也纳再度进行谈判,伊朗要求美方释出善意解除制裁才有进一步讨论空间,但美国仍旧十分强硬。这意味着伊朗将继续推进核计划,而美国及以色列则不排除采取军事手段,最后可能导致双方“强碰”。
美国采取的禁运制裁手段并不成功,这些措施除了造成伊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并不能改变核计划实施的脚步。伊朗仍然试着绕道取得物资,并且对美国的姿态也不改强硬。
反过来看,能靠单纯的人道援助就解决被援助国的困境,又能在援助方及被援助方间促进友谊吗?
有时,援助物资会造成被援助国的依赖甚至官员腐败问题,人道救济在有些国家甚至会形成畸形的产业。例如,尼泊尔的地震及战乱造成了很多孤儿,但近年就有孤儿院爆出丑闻。许多仍有父母的儿童被卖到孤儿院,他们白天向外国观光客表演,晚上可能受到院方性侵或虐待;还有些孤儿院靠外国志愿者照顾儿童,但志愿者未必能提供好的照顾。
施与受之间的感受是很复杂的。1985年的“拯救生命”被称为最伟大的摇滚演唱会,世界各地援助大量物资到埃塞赈救饥荒,但这种模式也因商业化与“外来拯救者姿态”而被批评。相较之下,埃塞本土的阿贝比奇·戈贝娜在饥荒中收养了大批孤儿,被称为“埃塞的特蕾莎修女”,更受埃塞人的崇敬。
没有结构性的改变,靠援助并不能解决许多国家的贫困,但或许正因为结构太难被改变,接受援助又成为了一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