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温台”:以匠心之名,赴民营经济发展之约

2021-01-19 01:23:37邢晓凤
教育家 2021年51期
关键词:眼镜学院人才

邢晓凤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9%。温州市、台州市两地山水相邻,人文相通,经济类型相似,在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两座城市比肩而行,共同打造民营经济高地。如此肥沃的民营经济土壤,亟须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灌溉。职业教育是经济,也是民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12月11日,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协同推进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框架协议》,温台地区获批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之后,《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以制度创新推进温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打造“活力温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重要窗口”建设。

擦亮职业教育的“温台模式”

《意见》中提到,实施温台商(协)会携手计划,依托温台区域商(协)会,联合研制泵閥、眼镜、智能卫浴、智能电气、智能缝制等特色优势产业行业的区域性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为了打通实践教学与行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使人才培养从学校单主体育人走向校企共育。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颇下了一番“功夫”。

“世界眼镜看中国,中国眼镜看瓯海”。温州作为中国第一个“眼镜生产基地”,占有中国眼镜制造业的“半壁江山”。但从事眼视光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为解决人才缺口,2021年6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眼镜产业学院。“眼镜产业学院由学校与浙江9家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发起成立,其目标定位为‘打造眼视光产业的人才培养高地’,学校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眼镜设计方向的专业,是全国目前唯一针对眼镜制造行业所开设的专业,专业独具特色,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市场上大量缺乏此类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均被温州、广州等地区的眼镜企业高薪聘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余闯对记者表示。除此之外,学校还与温州市总商会以及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牵头发起成立了温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温州市广告协会等6家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让行业协会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纽带和节点,构建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复合型人才是稀缺资源。但单个中小微企业往往只能为学生提供单一岗位实践。为有效增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适配性’,就需要行业协会这个‘调度中心’。学校和行业协会共同研制实习合作企业遴选标准,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实习实施方案,充分立足中小微企业‘一职多岗’需求和分布式岗位现状,实行‘多对多’网状实践教学柔性组织形式。”余闯补充道。

打造服务民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

2018年初,浙江省出台《关于高水平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高技能人才强省”。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尝试创新创业教育。2016年,学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2017年,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与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双方以产教融合的模式,开设“爱仕达机器人”订单班,开展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高端定制培养。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再智表示,学生入校即入企,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成绩优秀的学生将由企业送入高校深造或到日本进修。“爱仕达班”首先创新了招生方式,在中考之前进行了一次校企联合招生面试,重在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奇特的面试吸引了社会的目光。2020年,第一批订单班学生已经入职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企业的充分肯定。目前,前两届毕业的138名学生中,81人在爱仕达和钱江机器人就业,另外有19人在其他高端制造业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企业对订单班学生的总体评价是:劳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务实本分;技能竞赛背景的学生在技术钻研上明显更有积极性,处理问题思路更清晰,也更自信。

“面对中职三年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尚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通过升学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愿望的这一现实情况。2020年9月,学校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与爱仕达开展三方合作,打造‘中职—高校—企业’一体化五年制定制培养机制,实施‘中高两段,校企合轨,三方考评’的培养模式,深入培养工业机器人智造专业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江再智坦言。

无独有偶,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位于闻名遐迩的“中国模具之乡”“精细化工王国”“中国工艺品之都”的台州黄岩,学院紧密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级产业和台州市“456”先进产业集群,以区域民营经济需求为导向,科学构建了“1131”6大专业集群:以助推乡村振兴的园艺技术专业群为龙头,以对接区域智能制造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为主干,以引领现代服务业的小微金融、现代物流管理和学前教育三大专业群为特色,共同对接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群。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徐森富表示,学校依托“制造台州”的区域优势,与当地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职业培训综合体。根据地方民营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服务菜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共享员工”培训服务,打造服务民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同时,学校又依托深厚的“农学”特色,重点打造了浙江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农创客素质提升培训等项目,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

走出去,天广地阔

温台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开放度,支持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企业“走出去”,把优质资源“引进来”。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鲁班工坊、丝路学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为温州企业“走出去”提供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山水温润、人情温暖的温州,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奋力前行。作为全国闻名的侨乡,温州积累了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商业人才,有68.8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国外侨商社团组织300多个,38万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的温商侨商资源,为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采访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益权表示,中国企业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面临着人才痛点。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成熟的产业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些行业呈“人才洼地”状态,中国企业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工人,这就急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企走出去“温职伴随”计划,在柬埔寨成立亚龙丝路学院,招收“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积极推进校地联动,服务浙江八大万亿产业和温州市“5+5”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坚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实施人才培养,大力进行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

温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创新史与成长史。不管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温州,还是“山连霞,水半沙,十步九步神仙家”的台州,这两座共同起源于瓯越国、充满故事与张力的城市,共同缔造了民营经济崛起的神话,这里有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民营企业跨洋越海的行商步履,有“大国工匠”格物修身、敬惟慎独、精益求精、沉淀技能的坚守,而职业教育作为民营经济的人才基地,正在其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眼镜学院人才
初等教育学院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12-02 23:55:49
眼镜知识知多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都是眼镜惹的祸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