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乔
自2019年7月29日起,福建省信访局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贯穿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的“信访评理室”,力求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纠纷,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截至2020年8月,全省省、市、县、乡、村共建各类信访评理室18175个,信访评理室已覆盖福建全省,活跃在各地的评理员共开展信访评理21154次(件),通过评理化解信访事项19237件,化解率达到90.94%。(2020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 》)
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挠头事,实际上也是基层干部的烦心事、挠头事。群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千头万绪、千差万别,有的是历史遗留的“硬骨头”问题,有的问题因基层缺乏政策、财力、人力等各方面限制,想解决却又无力解决。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难免有些群众会不理解,甚至还会受到群众的指责。
对于这样的烦心事、挠头事是躲、推、绕,还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想办法,动员一切力量来解决好?福建省推行“信访评理室”机制,让不同社会治理机构坐在一桌,该怎么办,谁来解决,面对面探讨,让群众的诉求有人接、有人应,让人民群众的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事有人解决,在解决群众烦心事、挠头事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应当看到我们党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礎。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愿走群众路线,对群众的疾苦不关心,遇到困难矛盾躲着走,甚至有的故意刁难、推诿扯皮,一件小事让群众跑几趟、几十趟,群众办事难,难办事问题依然有所表现,这与我们党的宗旨相悖,也与党员干部职责相悖。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理所当然要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敢啃“硬骨头”,解决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不解决问题不收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工作就往那里用力,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解决群众的烦心事,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要切实把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作为工作重点,既要解决好群众送上门的问题,还要主动到群众家门口去解决问题。在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