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1-01-19 05:50陈诚
当代党员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发展

陈诚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笔下的长江,自高山峡谷中喷涌而出,似巨龙腾飞,冲破山川,淌过平原,汇入东海。

而今,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条“巨龙”身旁集聚了全国超40%的人口,支撑起全国超45%的经济总量,一条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增长带正迅速崛起。

当下,长江经济带正逐步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产业转移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0年6月29日,四川省广安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

在沃克斯迅达电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负责人杨海荣正在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最后的调试。

“公司原计划5月投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月。”杨海荣说,广安项目是沃克斯迅达电梯公司着眼西南地区市场布局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尽快投产。

沃克斯迅达电梯公司是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引来的项目,在产业园内,同样来自南浔区的还有世友木业项目。

自2018年3月起,湖州市便与广安市建立了东西部协作关系,在启动“湖羊入川”、“浔栖度假”等项目后,双方聚焦工业产业,着力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为更好地承接南浔区产业转移,广安区投资15.3亿元打造了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

地处东部开放前沿,湖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1000家,且大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后,湖州市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大量空置产业资源亟待转移,而位于西部的广安市,正全力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城市”,企业落地广安市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在四川,有着战略中心城市、老工业基地之称的自贡市也正加紧优化产业结构,多方联动发展。

2020年6月1日,四川自贡与重庆綦江“云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区战略合作协议》,两地依托已具规模的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集群,推动两地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积极承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落实,上游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立足自身战略资源优势、西向要素流动优势和绿色屏障优势,逐步成为资金、技术、劳动力西向流入的接纳区。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20年12月6日傍晚,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

距多扶镇政府大楼不远处,商贸市场已经逐渐热闹起来,刚下班不久的敬川拎着包准备去商贸市场给孩子买点零食带回家。

敬川在多扶镇工业园区上班,负责生产线的运作和维护。他以前在新疆务工,2019年回到老家西充工作。

“我现在每个月能挣5000多元,照顾家人也方便。我们家还申请了公租房,現在日子越过越好了。”敬川说。

敬川的幸福感源于多扶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多扶镇将重点瞄准社会人口就业流动的关键节点,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新家园吸纳新居民等方式满足流动人口就业安家的需求,为实现“人”的城镇化而进一步畅通社会流动机制,从而释放新的内需空间,既促进生产与消费、分配的循环,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循环。

近年来,多扶镇户籍人口从2016年的1.9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万多人,流动人口也由2016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目前的5万多人。为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多扶工业园区吸引了60多家企业落户建厂,解决近万人就业。同时,大量增加的人口,还拉动了多扶镇消费水平的增长,促进了多扶镇经济发展。

而生活在成都市金牛区星科北街的王洁,对于幸福感增加的定义又有着不同理解。

“以前小区门口的街道杂乱不堪,下班只想快点回家,现在出门就是绿道,下班之后既能在这里散步,还能在这里休息聊天,参加各种活动,巴适得很!”王洁说。

让王洁感到“巴适”的,是金牛区星科北街打造的美好生活特色街区,这也是成都规划建设的“回家的路”、“上班的路”中的一个点位。

2020年以来,成都加快实施“绿道+”、“公园+”策略,加快培育六大公园场景,计划建成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进一步推进社区绿道“串街连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培育更多新经济新业态场景,让市民有更多休闲、消费、娱乐的选择。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市之一,四川对于自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清晰的认识:一是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二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依托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川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中心镇、重点镇和重要城市,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是强化了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力。而今,以城市群为主体,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正在四川加速形成。

立体交通助力实体经济飞跃发展

2020年12月11日上午10时49分,由徐州东站开往上海的G8273次列车准时驶入淮安东站。

看着缓缓驶入站台的白色列车,高铁淮安东站党总支书记李建设的心中百感交集:“这是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后首班经停淮安的列车。以前我们淮安的旅客去往南京、上海,必须通过徐州东站中转。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后,从淮安出发可以不换乘到达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江苏已经实现高速铁路网的南北贯通。”

这条全长为304.5公里的高铁线是江苏补齐高铁和过江通道等突出短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通苏北和苏南的一条“大动脉”。它北起连云港市,向南经淮安、扬州,跨过长江后到达镇江,将连淮扬镇地区部分县市连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

曾几何时,“行路难”困扰着江苏。长江奔腾流入江苏后,江平水阔,气象万千,但也形成一道阻隔南北的天堑。

改革开放之后,江苏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重要的国内、国际货物集散地,交通成为江苏进一步发展的刚性需求。

为了补齐交通短板,江苏于2018年印发了《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以长江为轴,拓展水上航道,加密过江通道,以南京为中心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形成水陆空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在过去的几年中,江苏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逐渐成形:经由南京发散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长江两岸形成比翼双飞的高铁交通格局;不断拓展的长江航运,打通了“长江黄金水道”,与上中游相连;以禄口国际机场为龙头,与上海、杭州等共建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连通着国内与国际。

水陆空一体构筑起的立体交通走廊,带给江苏的是物流降本增效,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运输市场更加统一开放有序,各省市间也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资源优势互补、战略重组。

新业态开拓绿色经济新蓝海

奔腾翻滚的江面上,一艘艘渡轮鸣笛而过,美丽的幕燕风光带沿江修建。

沿江而下,随长江水一同进入江苏省南京市幕燕滨江片区,秀丽的燕子矶和幕燕风貌区让人流连忘返。

“燕子矶新城片区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作为民族化工业发祥地和老工业集中地,在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各类企业404家,其中小化工、电力、橡胶等企業100多家,年产值约320亿元。”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黎辉说。

“重化围城”,烟囱林立,真金白银的经济收入中裹挟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一提起以往的燕子矶,不少南京人就直摇头。

为了破解“重化围城”的困境,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上下投入150多亿元,通过“关停并转”综合施策,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修复,栖霞区由此迎来了一场以化工支撑向智造产业转型的产业蝶变,在淘汰环保标准不达标、生产排放不达标企业的同时,引进发展“高端产业、绿色产业”,构建起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智能产业体系。

南京幕燕滨江片区的综合整治,是江苏830公里江岸线上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经济的缩影。

2016年,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江苏迅速编制《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当年底启动“263”环保专项行动,即“两减六治三提升”,开展减煤炭消耗总量、减落后化工产能等治理行动。

“江苏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在整治和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创新发展思路,以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为主的改变创新,是在凤凰涅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绿色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沿江开发区和产业园为载体,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不断强化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约束,统筹长江流域重大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业态,如今的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强大动力源。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