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 缪克萍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立足核心素养开发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微课资源中,使学生更积极、主动且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
一、开发信息意识类微课资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需求,选用最恰当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采用最有效的策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在开发信息技术微课资源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下意识地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有或今后会出现的问题,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例如,在设计《网络改变生活》这节微课时,我们结合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让学生策划本次活动,并制作一份活动方案。具体活动方案由剧本(借鉴网络方案)、舞台(网购道具并布置舞台)、嘉宾(发送电子邮件邀请嘉宾,用即时通信工具提醒嘉宾)、表演(通过微博、微信等展示精彩画面)、谢幕(通过网盘、个人图书馆保存活动资料,利用手机打车软件欢送嘉宾)构成(如图1)。
此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社会中网络的价值,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好的体验,解决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开发计算思维类微课资源
《标准》指出,应稳步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将计算思维渗透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以信息技术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常常蕴涵着智慧的火花。在开发计算思维类微课资源时,可将这些错误当作一种资源,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例如,在设计《地址及其引用》这节微课时,我们以学校秋季运动会为契机,开发了尝试使用“填充柄”工具快速计算各个参赛项目总人数及其占年级总人数比例的任务。学生成功地计算出各个参赛项目的总人数(如图2中表1),但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图2中表2)。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让学生最终找到了利用“绝对引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开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类微课资源
《标准》指出,应促使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强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良好习惯,助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单一化的课程素材很难持久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亦不能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类微课资源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素材库,一方面填补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能自主选择和创作。
例如,在设计《认识演示文稿》这节微课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以家乡宜兴为主题开发一个封面”,同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课程素材库(如图3)。学生在多样化的课程素材库中汲取精华自主创作,大幅度地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开发信息社会责任类微课资源
《标准》指出,要树立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尽到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信息社会中,促使其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开发信息社会责任类微课资源时,可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特别是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资源贯穿于信息技术微课资源中,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树立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紫砂文化是宜兴本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弘扬紫砂文化,保护稀缺工艺,使别具一格的紫砂文化不断发展、强盛,是每一位宜兴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设计《制作图片》这节微课时,我们将紫砂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制作宜兴紫砂壶的宣传海报(如图4中①)。
在课堂收尾阶段,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网络上有争议的图片,揭露图片背后的故事,如“华南虎照片”事件等(如图4中②),让学生意识到,在读图时代更要学会理性思考,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开发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信息社會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稳步发展。【本文是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D/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