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根,刘星剑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6)
自2010年森林康养概念被引入我国后,相关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许多省份凭借资源优势、领导重视、政策扶持等已迈出了一大步[1],如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森林康养产业最基础的条件,如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疗养师、森林康养产品等软硬件日益被重视起来[2]。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盘活经济,打造特色森林康养基地,实现产业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许多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现实问题。新余市夏莲林场资源条件优越,基础工作扎实,管理经营机制顺畅,适合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新余市夏莲林场位于赣中偏西的江西省渝水区境内,距省会南昌市160 km。林场森林总面积980.4 hm2,含4个工区[3]。
林场地貌类型以低丘、平原类型为主,海拔70~300 m,高度起伏不大,适于多数人体验森林康养项目。
林场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8 ℃,年均降水量1 594.8 mm。林场位于乡村山区,降水量偏大,较湿润,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1 000~3 000个·cm-3,是难得的休闲避暑圣地。
林场林业用地面积980.4 hm2,其中乔木林地面积861.9 hm2,竹林地面积79.1 hm2,灌木经济林地面积39.4 hm2。全场活立木总蓄积量78 665 m3,其中乔木林蓄积78 643 m3。
林场乔木林按树种结构分,杉木面积占比约60.0%,主要是受前几个经理期的影响;马尾松、湿地松面积约占25.0%,未受松材线虫病危害;阔叶林及混交林约占15.0%,虽比例较少,但林相整齐、森林景观质量优。
根据国家林业政策和生态区位,林场共区划生态公益林(地)111.5 hm2,仅占林地面积的11.4 %;商品林占比大,利于林场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作[4-6]。
1.3.1 经营水平高
夏莲林场原为采育林场,始建于1965年。自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已理顺经营管理机制,在营林造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林火灾害防控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2 社会服务功能优
林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处新余市南部这个大自然的氧吧之中,目览晨曦之朝霞,闻识虫鸟之鸣唱,是一个郊游玩乐放松自我、亲近自然怀抱万物的好地方。近年来,新余市渝水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尤其是下保村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新型农村建设示范村。林场积极响应,不断提升森林景观,让下保村“一处美”变为“一片美”。
1.3.3 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
林场乔木林面积大,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较强。其中杉木林500多hm2,可为社会提供木材约4万m3;经济林面积39.4 hm2,多为油茶、柑橘等食用原料林、果木林,可为社会提供较好的物质产品。另有毛竹林,可提供竹笋等物质产品。
1.3.4 生态服务功能好
林场完整及较完整森林群落结构面积占83.0%,森林等级为健康的森林面积占84.0%,森林自然度等级为Ⅲ级和Ⅵ级的占森林面积的75.1%,可见夏莲林场的森林质量良好,已基本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同时也具有非常好的森林碳汇潜力以及优良的生态景观服务能力。根据刘朝旺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探究中》中“适宜性评价指标分级和分值表”,对夏莲林场森林康养基地自然基础条件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康养基地自然基础条件评价
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是国有林场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康养基地规划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各种景观资源,努力维持国有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利用林地开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把改善民生作为国有林场发展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创造更为丰富的生态产品。充分利用国有林场丰富的森林风景旅游资源,开展森林景观质量提升(森林四化建设)、森林休闲度假、森林康养体验、林果采摘,满足人们对优质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同时进一步改善林场自身职工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在落实好康养基地规划的总体布局后,坚持分类施策。明确各类型康养产品所处的森林的经营方向、目标、策略与技术措施;同时合理安排康养产品,设计好路线及体验课程。细化康养基地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做到与整体的有机衔接,部分设施兼顾森林风景资源的整体性,不破坏森林景观连续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遵循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多种经营,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通道,切实增强夏莲林场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林场产业发展,实现林场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整体空间布局为:一区三线多点。
一区:“一区”是指林场的下保工区,是整个康养基地的规划范围。
三线:“三线”是指规划设计的文化型、运动型、养生型森林体验路线。
多点:“多点”指分布于基地内的多个森林康养体验点的康养产品。
①观花海。在林场场部周边有百亩格桑花海,10余种五颜六色的鲜花在连片的花田里竞相开放,另有3个荷兰风车、一个 LOVE、一个1314520的创意小品。观花海可以让体验者身心得到放松,感受花的芬芳和爱的气息。
②竹林赋诗。在场部东北方向有一片竹林,另有10余株大樟树。将此处悉心改造,简易配置桌椅,巧妙利用毛竹和樟树,设计竹林赋诗体验项目。体验活动旨在提供交流,体验者可以将即兴的诗、词、顺口溜写下,留与他人参观、欣赏。
③萤火虫探秘。受各种因素影响,新余市较难寻觅萤火虫踪迹。为寻找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提高体验者学习自然、生物、科学等方面的兴趣,设计萤火虫探秘活动。每年的夏季夜间开展活动,可同时组织与时间有关联性的其他活动。
④森林教室。森林教室在瞭望塔周边,处在山顶位置。森林体验者经过之前的体验活动,来到森林教室后,将由森林疗养师或中医师对之前的活动做总结,同时进行互动分享;也可以学习新的关于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文化类、养生类等知识。
⑤其他产品设计。其他可设计符合林场的文化型康养产品还有森林音乐场、文化讲坛、艺术绘画体验等。
①森林瑜伽、太极。规划设计森林瑜伽、森林太极场地各2处,面积大小以约6人同时进行为宜。活动开展形式包括自主型和集体型。近王坑自然村两处活动场地已考虑用水问题,其它两处需铺设水管,本期未配套设计存储柜,暂用临时性代替。视活动开展情况再设计。
②森林浴场。规划设计的森林浴场仅指黄芹园村后山体。森林浴场先进行林相改造,同时修建简易的森林小径,按课程和非课程两种模式体验。体验者完全沉浸在森林的鸟语花香之中,通过漫步、竞走等形式,呼吸森林中的空气,享受芬芳气息。
③森林马拉松、健步走。依据林场现有道路,规划一条运动型的森林体验道路,总长度约5.8 km,适于开展森林马拉松、健步走等形式的活动,可单人参与,也可以团队进行。森林中运动除能获得大量的氧气外,还能在运动过程中分解糖分及脂肪,提升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④其他产品设计。其他可设计符合林场的运动型康养产品有森林沙包等。
①园艺养生。规划在25号小班处新建养生园艺场1处,体验者参与到园艺等相关活动中去,达到释放压力、舒缓身心、增强交际等作用。设计的活动包括播种、除草、整地、浇水、伐木、移栽等。
②森林食疗。林场在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活动过程中,种植了灵芝、草珊瑚、板栗、甜柿,养殖了土鸡、鱼,另在林缘空地种植了香椿、木槿等森林蔬菜,可为开展森林养生食疗提供原材料。体验者的一日三餐尽可能使用本地、本林场的食材,获得具有地方特色的口感。
③品茶禅修对弈。林场有一处面积约0.8 hm2香樟林,郁闭度0.85,平均胸径约25 cm,每公顷约525株树,是一处理想的品茶及禅修、对弈场所。对林下进行清理,并安装简易石桌凳或木质桌凳。
④水疗地。利用王坑自然村附近的一处水塘,经过简单修建,设置探水区域。探水区域利用天然水体,体验者通过足部水疗法,打开触觉、视觉、听觉,利用冷水刺激反应,恢复活力,调养身心。康养体验路线详见表2。
表2 康养体验路线基本情况
规划新建康养中心1处,占地面积约20 hm2。康养中心主要包含养生保健馆、康复苑、芳香室、森林木屋等。康养中心选址处地势平坦,三面环山,出入方便。
科普教育区规划面积约3 000 m2,场地依托现有的游客服务中心,通过布设展厅、新建图书室等形式建成。主要展厅有森林康养科普展厅、森林资源展厅、市生态建设成果展厅等。
为满足森林康养基地管理和接待服务需求而设立的区域,综合服务区含业务办公、康养之家、接待中心、停车场及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
森林道路因地制宜,形成环路,与规划的主要景点、节点相通。规划新建森林道路(步道)5 km,道路宽度1.5~2 m,局部宽1.2 m,易水土流失处铺设0.3 m宽的排水沟。路基辗轧紧密,可采用碎石或青石板或片岩铺砌。危险处采取防滑处理或做好护栏。新建旅游公路12.8 km,公路宽3.5~4.5 m,水泥或柏油路面。
调查监测系统包括森林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内容。为建立本底数据库,向游客呈现局部地区大气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时数、负氧离子浓度、PM2.5浓度等,需进行森林环境因子监测。另外对林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物候等内容进行调查,建立动植物名录并绘制分布图。
森林康养产业在我国正兴起,虽然多地已建成森林康养基地,国家四部委也联合发布了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公示名单,但对基地规划设计、森林康养产品、森林康养处方等相关研究明显滞后,缺乏菜单式康养体验产品,针对个人或相关人群的更是缺乏[7-11]。本文结合编制总体规划契机,着重从森林康养基地方面,依据林场及周边情况,设计了比较符合基地开展的文化型、养生型、运动型康养产品,使体验者享受森林带来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设计的产品需在今后森林康养开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才能更加适合林场工作开展。另一方,设计的产品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模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