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部,广东 广州 510260)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未得到合理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促使肺功能下降,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1]。治疗期间,患儿受疾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存在哭闹、挣扎等情况,导致治疗的顺利进行难度较大,家属负性情绪上升,进而引发护患纠纷。本次研究中,提出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对其开展实施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如下。
抽取7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患儿,时间范围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岁,平均(3.97±1.2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3.78±1.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2];家属均知情同意;配合度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合并先天性疾病者。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在医嘱要求下,开展常规的健康宣教、病情观察与用药护理。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为:(1)针对性健康教育:对家属健康知识进行评估,掌握其学习意愿以及接受程度,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健康讲解。对反复发作患儿,与家长探讨,分析其感染源,提高重视度,做好规避。(2)合理降温:根据发热程度的不同,采取科学降温方式,38℃以下者,可采取温毛巾擦拭身体,发热较高者,遵医嘱给予药物干预。(3)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柔软宽松的衣服,在执行各项操作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避免出现红肿情况。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43×100.00%[3]。
记录两组病情改善时间,实施对比,包含: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SPSS 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情改善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病情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 症状消失时间 体温恢复至正常 住院时间观察组(n=36) 3.25±0.67 2.25±0.25 4.52±1.25对照组(n=36) 3.97±0.11 2.99±0.61 5.11±1.39 t 6.363 6.735 1.894 P 0.000 0.000 0.031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 4.4 4%)水平高于对照组(77.78%)有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受季节影响,患儿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涕、发烧、咳嗽等,其中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因感染病毒而导致,副流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侵入呼吸道后,会加重患儿病情,诱发中耳炎、肺炎与咽炎,进一步危及患儿生命健康。因此临床认为,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护理干预,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可有利于改善患儿病情,促患儿病情早日康复。综合性护理实施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考虑到患儿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弱,护理人员应以患儿能接受的语言进行宣教,尽量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让患儿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进行。同时配合合理降温、皮肤护理与选穴护理,稳定患儿的病情,预防交叉感染发生,促患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而且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疾病预防能力,让患儿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提高疾病防治效果,进一步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较高,且病情恢复较快,证实综合护理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显著,可加快患儿康复,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本次研究所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均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对其他地区患者未纳入,今后会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