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平
20 世纪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件“恨事”,都与观堂王国维(1877—1927)先生有关。一件是陆维钊因病未能赴清华研究院,担任王国维的助教;另一件是王蘧常未能如愿被清华研究院破格录取,成为王国维的学生。造化弄人,祸福倚伏,这两件“恨事”于中国书法史而言恰为“幸事”。设若陆维钊、王蘧常皆能如愿,则国学领域的专精研究或将为两位一生心志所寄,学术成就定将更高,而翰墨则以余事为之,那么“蜾扁体”与“蘧草”是否还能达到如今的成就,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陆维钊任助教事,人所共知,文献材料亦较多,王蘧常欲破格录取事,人罕言之。据笔者所见,仅孟凡茂编《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办经过》有记载,而潘咏召记录整理《王蘧常自传》[1]及王运天编著《王蘧常教授学谱》皆未提及,或许因为这是一次不成功的经历,遂讳言之吧。然而,有关此事的一通书信即所谓《静安帖》,于王蘧常书法研究却相当重要。
2020 年是王蘧常先生诞辰120 周年,收入五百余通尺牍的一函六册《蘧草法帖》(王运天、郭建中主编)于2020 年4 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蘧草法帖》所收尺牍时间跨度达六十余年,最早一通就是1925 年6 月11 日致王国维的《静安帖》,原收录在《国家图书馆藏王国维往还书信集》中,由中华书局2017 年10 月出版。
《静安帖》不仅是《蘧草法帖》中时间最早的尺牍,也可能是王蘧常现存最早可确切系年的墨迹。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曾于2006 年编辑出版《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王蘧常》,其中确切系年最早的墨迹是《行楷嘉兴沈尚书年谱》一卷,时间是1928 年。在此之前仅有两件墨迹,《行楷晋人诗四屏》与《楷书二欣室诗卷》,具体作年未知,约在1920 年前后。《行楷晋人诗四屏》饶率更令笔意,《楷书二欣室诗卷》含郑道昭之韵,章草痕迹尚不分明,皆可见王蘧常早年学书取径。《王蘧常书法集·自序》云:“(先考)遂授以《九成宫》,此为余学书根基之始”,“(少长)先公又授以唐拓《十七帖》影本,不能笔摹,以手画被,此为学草书之始”,“一日大兄铭远先生自外归,见余摹《化度寺碑》,曰:‘奈何猎守唐人……’,遂授以《张猛龙》《郑文公》两碑。”
《静安帖》是一件小字行楷墨迹,与《二欣室诗卷》相似,仍以唐楷融入北碑为主,然整体书写水准远高于《二欣室诗卷》,表现为字形上更为紧结茂密,用笔上轻重提按更为丰富。此外,《静安帖》的字势多横扁而向右上方耸起,作为末笔的点、捺、卧钩都向外延展,且多尖笔挑出(如“休”“也”“之”“久”“见”“述”等字),已然具章草用笔之意。《静安帖》的重要特征,基本都保留在王蘧常稍后的早期章草中,可以视为从行楷向早期章草过渡的一件作品。与《静安帖》相近风格的墨迹,现今保留不多,故而显得弥足珍贵。
由《静安帖》文字内容,可考知王蘧常与王国维交往情形,用以补正《王蘧常教授学谱》。2000 年,王蘧常诞辰100 周年之际,王运天先生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刊印《王蘧常教授学谱》。由于许多资料未经整理,《王蘧常教授学谱》存有不少疏误,然筚路蓝缕之功,洵可佩仰。《王蘧常教授学谱》(征求意见稿)第9 页载: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戊午,十九岁
是岁,王国维于沪上哈同花园谒见沈寐叟,适老师随父至,沈寐叟极高兴地将老师介绍于王国维,“此即嘉兴才子王蘧常”,王说:“早已闻名,诗、文、书法均能独立。”此为老师与王国维订交之始。(据老师言)
《王蘧常教授学谱》有不少内容是据王蘧常口述而作(标注:“据老师言”),一来由口述转为文字,容或有舛误,二来王蘧常本人的口述或有误,毕竟是对数十年前人事的追忆。若据《静安帖》,据王蘧常亲笔写给王国维的信札,则二人的“订交”一定不会如是之早,至少要在1925 年之后。《静安帖》云:
久拟奉书左右,嗣以蘧与先生曾无一日之雅,遂邮一纸以周旋。有迹近于冒者,为娄作娄辍。今复不能自已,先生或亦不以其冒而恕之乎?窃闻昆仑之下有盲者,终日扪响索貌,以为是知昆仑矣,不知曾不出于昆仑方丈之间。虽然,如有相者,则固未尝不可使知昆仑之大也。今蘧实类于是。先生其亦能辱相之,以知昆仑之大乎?惟先生命之,幸甚幸甚![2]
若王蘧常与王国维1918 年即定交,则1925 年致函绝无可能言“曾无一日之雅”。王国维早年拜谒沈曾植于沪上,王蘧常从旁目睹其人,这是可能的。据《静安帖》,王蘧常第一次见到王国维的时间,并非《王蘧常教授学谱》所载壬午年(1918),而是壬戌年(1922)沈曾植辞世之时,《静安帖》云:
……于是想望先生与罗先生不能已。其后,寐师寿,得见先生序言,乃窃记之。嗣后见先生文,未尝不窃录之也。壬戌,寐师薨,由锡哭于沪邸,于西厅窃望见先生与罗先生风采,识之详,不敢面,为徘徊者久。
由此可知,王蘧常1922 年始从旁窃望王国维风采,尚不敢面见。1925 年致信王国维之前,二人未正式相交。
清华研究院首次招生考试的时间,据《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办经过》记载,在1925 年7 月6 日至8 日。7 月27 日,研究院录取新生,正取30 名,备取2 名。王蘧常1924 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任私立无锡中学教员。《静安帖》作于1925 年6 月11 日,王蘧常应是错过了清华研究院考试的报名时间,信中言:“今夏闻京畿有清华研究院之设,友人交书约往,方谓一二逐时者之所倡,漫不为意,继知先生实主彼院,而为期已过,懊丧累日,明岁又以他事牵掣,万难就试。”《静安帖》正文的主要内容是向王国维求教,欲师事之,“破格录取”事只在信函结尾处以“再启者”的形式表达出来:
王蘧常 致王国维札
王蘧常 致王国维札
再启者:前曾托友人唐立庵(兰)先作书为导,想达贵院。如限于规律不能破格,如由浙江教育厅保送作为过渡,不知能蒙赐准否?倘荷钧裁,俾得厕一席,饫先生余膏剩馥,不胜私幸。然非所敢望也,唯先生教之。
王国维虽未给王蘧常回信,然破格录取一事,王国维确曾为之斡旋,见载于王国维1925 年8 月1 日给唐兰的回函:
昨接惠书,敬悉一切。贵友□君□□事昨已与当局者商,云:“现已考毕,所取学生名单亦于今日发表,碍难再行补考。”自系实情,望转致□君为荷。此次吴君其昌考取第二,昨阅名单始知之,阅卷用糊名法,并以奉闻。
王蘧常欲清华研究院破格录取之事,于公于私,皆有碍难。于公,录取名单业已公布;于私,王国维虽赏识王蘧常,曾戏称王蘧常为“王三代”[3],因王蘧常治三代史,有部分成果发表,但二人毕竟从未正式谋面,亦未正式订交,此际遽然破格,似有不便。据给唐兰的回函,王国维与当局者相商之内容,是先行“补考”,再据考试成绩定夺。虽然王国维的斡旋未有结果,但《静安帖》可算是二人正式订交的证据。遗憾的是,王国维于两年后即逝世,其间二人是否有进一步的交往,则不得而知,或许亦未能相见。
《静安帖》不仅是一件精彩的墨迹,更是一篇质量上乘的文言尺牍,显示了王蘧常深厚的古文功底。如何毛遂自荐,如何请益前辈?师事之愿,烦渎之求,皆须拿捏分寸,措辞妥帖,《静安帖》堪称典范。
注释:
[1]王蘧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7 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38.
[2]王蘧常.蘧草法帖:卷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103—107.
[3]王蘧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7 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