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维秀
某个上午,阳光很纯、白云很净、天空很蓝。我与友人开车爬上新晃侗乡周边最高的岑占坡顶,去看县内那片最大的南方红豆杉古树群落。车子在祟仁寨、禾公、半溪、笑天洞、梅溪等村的岭上行驶,沿路群山连绵、巍峨雄壮、树木遍野,间或见几栋白色民房建筑,在阳光下特别显眼。
侗族先民曾在树上生活,被称为“有巢氏”。下树后,侗族仿树而建造住所,一开始是干栏式建筑,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吊脚楼、开口屋等侗族传统民居。这种树上树下的生活印记,深深地印刻在侗家人的脑海里。他们从对树的依赖,衍生出爱树、惜树、护树的传统习俗。
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侗乡苗寨的山坳上、寨子边、水井边、土地脚、山庙边,至今保存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5354余株,其中集中生长有5株以上的古樹群落163处,有古树2631余株。
古树中年龄最大的一株是古银杏,位于鱼市镇晏家村殿溪组,已有1700多年树龄,是华中地区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唯一的雄性银杏树,是“湖南109株最美古树”之一,被誉为“千年银杏王”“植物活化石”。周边的人们来此虔诚膜拜,几抱粗的树干上,围裹着一圈又一圈红布,既孔武高大,又有些神秘莫测。
我们路过笑天洞、梅溪界上的一处山坳边,有公路从坳间穿过,公路两边数株柏木、木荷、松树、杉树高大挺拔。其中一株古柏不知已枯死了多少年,日晒雨淋的,只剩树干实心部份仍在坚挺,而树尖,可能是被雷击为两半,指向苍天,屹立不倒。
虽然这些树木树龄已高,但种子繁育能力仍强大。杉木、松树籽成熟后,经风一吹,可飞到数百米甚至数公里以外的地方。长有这些母树林的山坡,一般都是一坡只要有一两株树,周边都会蓬勃地生长出新树来。树长大被砍伐后,又会上演新一轮的飞籽成林,生生不息。
轻车熟路,经过鸭塘界三岔路口,我们一路下坡,来到了三佰佬侗寨。这是一个建在半山腰上的寨子,背靠顶峰,面朝青山,左边连山湾,独右边临悬崖,虚空了,必须栽树以遮挡,做到密闭无泄漏。侗族先民们想到了长寿的树木,于是南方红豆杉、栲树、柏木、枫香这些树种就被选中了,这就是三佰佬古树群落的由来。由此群落中树龄最大的500年红豆杉推测,这个寨子的历史也至少有500年了。
寨子右边紧邻公路处,新修了一座侗族三大传统建筑之一的鼓楼,连接鼓楼的是一座跨公路的门楼,而南方红豆杉古树群落,就在鼓楼与寨子边上的人家木楼之间。群落外坎即是很陡的山崖,群落里有红豆杉、栲树、朴树、枫香、柏木等树种42株,平均树龄200年。
寨子边有高大挺拔的古树,侗家人房前屋后也有秀丽冲云的古木。春天嫩叶满枝,夏天绿叶茂盛,秋天叶黄满树,大雪盈野的寒冬,满树身披冰甲,好不威武。
古树上一般有鸟衔枝砌巢,常见的有喜鹊、八哥、猫公雀(猫头鹰)。春夏季节,喜鹊呱呱叫,让满寨人心情愉悦,心想哪个家又有好事要登门了。
树下新砌了细卵石花阶路,时有背刀挑担劳作的村民经过,外边太阳很猛,晒得人头皮冒油,里边却凉风阵阵,叶声哗哗,直觉周身通透地凉爽。
一个年迈的侗家老妇人默默地从树下走过。我们问,“老人家,晓得这些树子是寨子里哪代人栽的不?”她摇摇头说,“不晓得哩,这是寨子里的风水木。”她年轻时候,这片树林,是这么茂盛粗壮,如今她已八十多岁,这片树林还是如当年一般高耸,为人遮风避雨。
在侗家人眼里,这些古树汲取了天地精华,有了灵气,已变为神树。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会拜树祈愿,求树神保佑家人平安、出门顺利,甚至有求子嗣的。如有愿成,即扯上几尺红布,前来树下挂红,所以行遍侗乡,时常可见坳边路边的古树,被红布围了一圈又一圈,人手可及的枝条上,挂的是随风而动的红布条,显眼而神秘,蔚成一景。
古树不止可以祈愿,还可以带来财富。在黄阳村大坪冲,人们发现了2株特殊的龙脑樟树,其散发的独特气味可驱蚊虫。樟叶提取的冰片,为四大名香之一,是名贵的中药材。新晃抓住商机,广种龙脑樟,提炼冰片。龙脑樟因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湘西黄牛肉”“侗藏红米”一道,成为新晃县3张闪闪发光的国家地标产品名片。此后,侗家人对大坪冲这2株龙脑樟古树更是爱护有加、披红挂彩、顶礼膜拜,称其为“功勋树”。
我从小生长在侗家山寨,参加工作后,更是跑遍了新晃的山山水水。登过县内第一高峰天雷山,到过山脚下的天雷苗寨、碧李桥苗寨,邂逅过古银杏金叶铺地,目睹过烂泥村的杜鹃王树夏花烂漫。爬过县内第二高峰美岩大坡,仰望过坡脚的黄鹂村古枫树群落球果满天,轻踏过寿里村的古杉树群落针叶沙沙。到过古树群落资源最多的扶罗、凉伞、鱼市、中寨、步头降等乡镇村寨。这些古树群落是新晃难得的自然文化遗产,他们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侗乡苗寨一代代人守护的结果。
2020年,新晃在全市、全省率先启动林长制试点。在林长制全新管理模式的推动下,新晃的森林资源管理登上新台阶,现有的古树群落得到更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批批“秀于林”之木,会陆续进入古树群落保护名录,使更多的人了解古树、保护古树。在新晃侗乡,人与古树和谐共生,共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目标。
(“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