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霞 刘永平
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其在小学阶段的实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技能的学习等,而是一种劳动、生产、技术以及劳动素养的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特色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需要借助课程体系进行推进,而学校的特色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因此,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成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而促使学生体力、能力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力以及性格养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形成统一的教育格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还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异同
1.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不同之处
首先,地位不同。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五育之一,而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却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伴随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现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于课程的实施,因此,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载体。
其次,教育功能不同。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它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内容不同。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内容,而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内容。
2.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相同点
首先,两者都以育人为目的。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进而构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都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都侧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育人目标。在实施时,都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加劳动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
最后,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实施内容有一定的重合与对应。如,劳动教育内容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制作與职业体验”实现的。所以,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三、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整合方式
1. 教育目标的整合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的目标都是以实现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学校将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劳动教育目标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满足了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2. 教育内容的整合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当对两者的内容进行整合时,教师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组织多样化的学校劳动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除此之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当地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实施方式的整合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而劳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两者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将两者的实施方式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实践活动实施的灵活性,整合的方式主要有渗透式、主题式、综合式以及结构式等。
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策略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多元化评价为主。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管是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劳动教育,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校在将两者进行整合之后的评价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学生不仅要自评,还需要接受其他人的评价,在自评、互评以及教师总评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布置“家务作业”,并通过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校评价等方式对作业进行综合评定。
2. 评价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实践成果开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整合背景下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内容要多元化,除了要对学生最终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实践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进而实现学校评价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学校不仅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要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的“劳”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处理好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关系、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将劳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参与、体验更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通过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实现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整合学校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既弥补了劳动教育的不足,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责任编辑:刘 畅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以学校特色活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2128〕的研究成果。